必修二阶段地理知识汇总
1.1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
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人口过渡理论
人口数量的变化
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
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3.人口增长模式
4.特别提醒
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
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典型例题:
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1.2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
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
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
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
方向:旧大陆(亚、欧、非)→ 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
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
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
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 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
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注: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
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3、 推拉理论及实例
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
具体分为: 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如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政治迫害)
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c.社会文化原因(包括宗教、民族、种族、求学问题)
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留学,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引起的迁移 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年龄) 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4、特别提醒:
a 几百年由移民建立起来最大的国家:美国
b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空间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 中东地区外籍工人较集中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沙特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典型例题
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合理人口数量 特点 最大值 最佳值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1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在图1中为“﹡”),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注意:在图1中平行斜线应取a ,而不是取b ;因为斜线b 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在图1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
岁为23﹪,15~46岁为73﹪;65岁以上为4﹪
a 我国最大人口容量16亿人左右
b 中国人口合理容量8—9亿人
c 世界最大人口容量100亿人左右
d 世界人口合理容量60亿人左右
2.1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城市功能区:同一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它们在空间上的集聚。
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功能区之间不一定有明显界限。
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有规律地结合,并随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
a 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
b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
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
c. 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
d 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经济区位(交通运输的通达度和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地租),具有相应付租能力的功能区就会进驻该地
付租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付租能力的衰减速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该理论也有特例,比如服装工业、印刷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由于占地少、
污染小、付租能力强,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小城镇:各用地功能混杂,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化。
中等城市:外围形成居住区,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区
大城市:功能区种类多,分化明显
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
超大城市—人口4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4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
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
2、城市中心地理论:
a.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
市体系。
b.同等级中心的服务区是彼此既不重叠、没有空白的六边形
c.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
类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远。
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
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
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
特别提醒:
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
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2.2 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及标志
a.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b.人口:向城市集中。
c.地域:农业用地发展成城市用地。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a.城市化进程快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都是:①中心区人口过多、用地紧张、
地价高、环境恶化;②小汽车和
高速公路网等交通的发展
c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
d 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芝加哥) 日本东海岸城市带(东京) 英国南部城市带(伦敦) 欧洲西部城市带(巴黎)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上海)
问题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废渣、噪声 交通问题:堵塞、汽车尾气
社会问题:就业、治安、贫困
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拥挤、棚区;发达中国家内城衰落
建立卫星城或新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特别提醒: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2.3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问题一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 概念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
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
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2、对城市的影响
a. 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b. 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问题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