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解题策略及方法从2018年江西中考试题来看,江西中考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要回答题、分析评论题和探究实践题五大题型。
要想在2019年中考中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必须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选择题1.从考查内容上看,选择题分为时政型选择题和非时政型选择题。
A.时政型选择题(1)时政型选择题的特点:这类试题不涉及教材知识,只是对某一时事自身信息的考查,属于纯时事考查题。
(2)试题分布及分值:在2018年江西中考政治试卷里,单项选择题的第1〜2题和多项选择题的第9题都是时政型选择题,共7分。
(3)解题方法:同学们可根据试题所考查的时事发生的时间,通过配套的速查类资料查找答案。
当然,平常也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重要政策法规等,注重积累时政素材。
B.非时政型选择题(1)非时政型选择题的特点:这类试题一般都会选取材料(包括时事类材料和非时事类材料)创设试题情境,然后依据试题情境进行设问,考查考生对试题情境所反映的现象和理论知识的正确认识。
(2)试题分布及分值:单项选择题的第3〜8题和多项选择题的第10〜15题均是非时政型选择题,共30分。
(3)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获取和解读试题情境所反映的信息,同时要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材料信息进行比照,符合材料信息主旨的才能最后人选。
2.从正确答案的数量上看,选择题可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1)特点命题特点:不管是单项选择题还是多项选择题,都是通过创设试题情境,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对试题情境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或信息解读。
答案特点:在单项选择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而在多项选择题的四个备选答案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符合题意,即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2)解题方法首先,对四个选项的观点进行正误判断,然后根据设问指向,排除观点错误(正确)选项,保留观点正确(错误)选项。
不管是单项选择题还是多项选择题,在解题时都要这么做。
在单项选择题里,如果保留的观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且该题是正向设问,那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在多项选择题里,如果保留的正确选项刚好是两个,且该题是正向设问,那该题答案就确定是这两个,不用再去考虑。
其次,准确获取材料信息。
在正向选择题里,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正确的选项,就要将这些观点和材料的主旨进行对照,符合材料主旨的才能人选。
在单项选择题里,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都符合材料主旨,那就根据“小选大不选”的原则,选择内涵小的那一个。
在多项选择题里,可以先确定一个正确选项,然后观察其他观点正确的选项与这个选项的关系,根据正确选项具有相关性的特点,凡与这个正确答案具有相关性的都应该入选。
最后,还要将确定的答案与材料连接起来进行通读,进行最后的甄别和判定,选出正确答案。
二、简要回答题简要回答题一般都是通过创设试题情境,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对该试题情境所反映的具体信息进行解读。
设问方式包括:考查材料信息所反映的教材观点(体现类);考查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或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原因类);考查材料所反映的信息的影响(意义或消极影响);考查如何解决材料信息所揭示的问题(措施类)等。
1.体现类简要回答题题型特点:该类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一般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要求同学们把感性材料理性化,用教材知识表述材料信息。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材料是如何体现…… 道理的”“运用……道理分析材料”等。
解题方法:首先,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审清设问的角度、范围和指向。
其次,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最后,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查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2.意义类简要回答题题型特点:该类试题一般是要求同学们认识国家或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某些重要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并加以分析、归纳的试题。
设问多以“分析……有什么重要意义”“分析……的作用”的形式出现。
解题方法:对于意义类试题,要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具体意义来作答。
首先要注意多角度思考,回答时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意义来考虑,还要从对个人、国家、社会和事件本身的意义来考虑。
其次要结合材料信息,答题时要紧密结合所学的知识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试题还要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或最新理论观点。
一般可以套用的模式有“有利于……”“提高了……”“增强了……”“促进了……”“推动了……”“保护了……”等。
3.原因类简要回答题题型特点:此类试题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经常采用的题型,一般结合当年的重大时事热点进行考查,其理论性和现实性都比较强,能很好地贯彻道德与法治课要求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试题中往往直接表现为“为什么”,也可以表现为“必要性”“理由”“这样做的依据”等。
解题方法:分析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或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从必要性、重要性(意义)、目的等角度进行作答。
“必要性”是指达到一定目标所需要的必备条件或因素,一般的表述方法是“这是……的需要(要求)”“这是……的规定”等。
“重要性(意义)”是指有关做法或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一般的表述方法是“有利于……”。
“目的”一般是指向未来的,可以用“为了……”的句式来组织答案。
4.措施类简要回答题题型特点:措施类试题一般以“如何解决(加强、改善)……”“采取什么措施(对策、途径、方法)来……”“怎么实现……”等形式出现。
这类试题有的指明了特定的行为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有的则没有指明行为主体,需要同学们根据试题内容自己确定。
这类试题大都属于开放性的试题,要求考生思路开阔、见解深刻,提出的办法或采取的措施要得当,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解题方法:首先落实主体。
主体明确的要围绕试题指定的主体进行发散思维,所答内容要符合主体身份;主体不明确的则要根据题目设置的情景,从不同主体的视角进行发散思维,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如企业应该怎样做、政府应该怎样做、个人(劳动者、农民、消费者)应该怎样做等。
其次,要联系教材、材料、时政知识等分析对策。
解答措施类试题时,一是要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知识相符合;如果材料提供的是时政知识,则可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分析评论题(特殊题型)1.题型特点:(1)命题素材的选取突显时代气息,突出时政热点,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试题与时俱进的特色。
从这两年江西中考卷中的分析评论题来看,选取的背景素材多为当下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材料鲜活具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2018年“国企民企携手共进”、2017年“民法总则表决通过”,这样的背景材料,使考试成为引导中学生在理解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进步、激发个人责任心与自豪感的过程。
(2)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跨度大,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如2018年,试题围绕“国企民企携手共进”,从“科技创新”“合作”“经济制度”等不同角度考查;2017年,试题围绕“民法总则表决通过”,从“依法治国”“法律的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考查。
分析评论题的知识点考查一般都跨越“心理与品德”“法律与秩序” “国情与责任”三个板块,难度较大。
(3)试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运用能力。
分析评论题以时政热点素材为载体,以学生逐步拓展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所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相关知识为考查点,注重考查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4)作为2017年江西中考政治的一个新增题型,2018年分析评论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升级,在立意和内涵上有了实质性的改进,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是真实意义上的分析评论题。
其命题特点改变以往机械的三则材料形式,选取一则具有考查价值的材料,要求同学们围绕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解读材料,并运用学科专业术语将材料有效信息表述出来。
2.解题方法:“一读”,即通读试题材料,掌握试题材料的主要内容,为拟写标题做好准备;“二画”,即抓住关键语句,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特别是那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关键语句,并画出来,这是写好评论的前提;“三联”,即回归教材,把材料反映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这是写好评论的关键;“四答”,即要做到一句材料一句评论,运用学科专业术语将材料有效信息表述出来,答案多元化、层次化。
四、探究实践题1.题型特点:探究实践题一般是选取国家、社会或公民生活中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某一新事物、新现象A话题,对其从不同角度设置试题情境和有探究意味的问题,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探究作答。
本题最后一问往往要求同学们回答自己的行动,在作答时应注意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自己对生活的切身体会融入进去。
2.解题方法:(1)认真审题,正确领悟试题情境的主题。
情境材料一般反映的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或考生自身生活的一个片段,要仔细分析,充分认识和理解情境材料的内容,明确情境材料所表现的主题。
这样,我们才能抓住关键,解答好此类试题。
(2)回归教材,找准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情境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往往与教材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善于思考分析有哪些教材知识与情境材料有关,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深人领会情境材料的内涵,最后根据设问将其表述出来。
(3)联系实际,科学整合答案。
对情境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或事实,应与现实生活情景进行对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辨析有关情景行为的正确与否。
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分析相关情景,努力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在比较中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观点、做法或理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