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某某煤矿六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精品

推荐-某某煤矿六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精品

某某煤矿“六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公司某某煤矿二0一一年八月目录前言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为规范和促进某某煤矿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XX】23号)精神和安监总煤装【20XX】15号文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神以及四川省古叙煤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实施规划》和《压风施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系统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宏达煤业公司某某煤矿实际情况,特编本方案设计。

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建设完善紧急避险系统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施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宏达煤业公司为四川省古叙煤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一个全资质子公司,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采矿行可证,矿井范围由9个拐点圈定,面积0.9423km2,井田内保有储量7618Kt,设计可采储量6467.1 kt。

根据批准的某某煤矿初步设计,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0Kt/a,采用平硐开拓,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达产共布置两个采区。

矿井从20XX年7月初正式投产。

目前,矿井建设的相关情况具体如下:一、瓦斯等级情况某某煤矿于20XX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二、通风系统情况矿井通风方式为抽出式通风方式,其最大通风风量可达9800m3/min(现矿井总进风量3800m3/min,矿井总回风量3860m3/min)。

主要回风井均安设了两套同型号FBDCZ№27B型对旋防爆轴流式通风机(配10kV、220kW隔爆电动机)作为矿井主要通风设备,能够满足矿井不同时期的用风量。

用风主要来自主平硐、排矸上山,新鲜风流经+370m水平运输大巷、一采区上山系统、轨道和运输石门进入采掘工作面,泛风经回风石门、回风上山,最后由回风平硐和回风斜井排出地面。

二采区的用风主要来自+370m水平运输大巷,经二采区上山系统、轨道和运输石门进入掘进工作面,泛风经回风石门、回风上山,最后由回风大巷和回风斜井排出地面。

矿井抽、掘、采接替正常;矿井通风系统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式,采区进、回风巷贯穿整个采区,矿井通风系统中不存在一段为进风巷、一段为回风巷的现象;按照要求设置了采区专用回风巷,矿井采掘工作面和各硐室的风量分配合理,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不存在无风、微风、不合理串联通风现象。

局部通风机按照规定要求完全实现了“三专两闭锁”。

三、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情况矿井在20XX年11月安装了KJ90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配备有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已进行了系统扩容和软件升级。

20XX年与古叙煤田公司监控中心局域网联通,实现了全省计算机的联网工作。

监控系统已经按照AQ1029-20XX的标准进行了升级,各项指标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系统性能稳定、功能齐全。

目前从省到公司到矿,相关部门和领导可以随时了解现场各地点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各监控地点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

井下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回风巷等地点均按要求设置了瓦斯传感器,并能声光报警和自动断电。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安装、使用、维护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按照要求配备井下维修人员以及地面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装备齐全,数据准确,系统能实现声光报警,曲线、报表打印,瓦斯电闭锁、故障闭锁、风电闭锁等功能齐全,断电灵敏可靠,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四、排水系统情况矿井排水系统为排水沟自然排水,矿井水通过各个区段排水沟至采区材料上山排水沟,最后通过+370m水平运输大巷排水沟直接排至井下主水仓,经矿井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利用或排放。

五、通信系统情况某某煤矿通信网络有由一套华仁达通讯系统组成,此系统已连续运行多年,已经不能完全正常的保证调度指挥系统的要求。

在正常工作时,调度员能随时与矿区井上、井下任何一部电话建立联系,不受被叫摘机、占线等限制,具备“强插”、“强拆”等调度功能,并可以随时与公司调度联系。

只有一根通讯线路从地面通往井下,不能完全保证矿井通讯系统的安全性。

六、运输系统情况宏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平巷运输由XK—2.5/48、K2.5—6/48KBT、XK5—6/88KBT型蓄电池机车作为牵引动力进行运输;主要运输工具有MF1.1-6侧卸式矿车120辆,材料车(含炸药专用车、大小平板车、花车)10辆;采煤工作面采用胶带输送机或刮板运输机输送煤炭。

七、压风系统情况根据井下各生产地区分布及需气量,某某煤矿于530工业广场安装有2台OGFD-220-8/40型地面固定式空气压缩机(排气量40m3/min,排气压力0.8Mpa),每台空气压缩机配1台220kW、380V电动机。

其中1台工作,1台备用检修。

压风主管道为Ф150×6mm,压风分管道为Ф108×4.5mm,压风支管道为Ф25×2mm。

八、消防、防尘、供水施救系统情况矿井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立有完善的防尘洒水管路系统,矿井地面水池在570风井分别建有400m3供水池两个,供水池通过主管使用Ф150×6无缝钢管,干管和支管使用Ф108×4.5和Ф25×2无缝钢管。

供水管网除了采掘头面现在采用的Ф25×2无缝钢管不达标以外,其他的主管和干管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和生产用水需要,但是赤水和边供水的水泵已是服务多年,经常性的维修,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急需更换。

且供水施救系统也将新增管路。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距离设置三通阀门。

九、人员定位系统某某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是由煤炭科学总院重庆研究院设计安装的KJ251A型。

该系统传输方式采用快速工业以太网+现场通讯线路通过计算机网口和矿用光纤,采用数据、通讯速率可达到1000Mpbs。

分站8台,型号为KJ251-F8,安装读卡器50个,型号为KJF210。

本系统于20XX年2月开始安装,于20XX年5月份正式投入运行,能够对井下各地区人员进行实时监控。

KJ251A型人员管理分站是以32位单片计算机为主要部件的智能化产品。

具有无线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显示、断电控制、红外遥控及远距离通讯等功能。

该产品是通过对远距离移动、静止目标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处理,实现对人、车、物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下的自动识别,从而实现目标的自动化管理。

KJF210系列矿用读卡器可将采集的信息传输给监控分站或者直接传输给地面监控中心。

KGE116D型识别卡主要应用于煤矿井下的目标无线识别及通讯。

识别卡基于煤矿井下传输特性好。

整个电路设计为本质安全型。

该识别卡功率发射功率低,对人体无害;天线增益高,实现信号的较远距离传输;工作平均电流低,可实现电池工作寿命长;采用有效的防碰撞算法,能够瞬间识别多张识别卡;外壳密封,满足煤矿井下潮湿、粉尘多等环境的应用要求。

十、供电系统某某煤矿井下共有变电所4个,分别为:+370中央变电所、一采区变电所、二采区变电所、1193采面变电所。

电源电缆从10KV地面变电所经1210m (MYJV22-3×70)运输大巷敷设引至+370中央变电所;+370中央变电所经620m(MYJV22-3×70、MYJV22-3×50)和1200m(MYJV22-3×70、MYJV22-3×50)运输大巷敷设分别引致一采区变电所和二采区变电所,所有变电所供电均为双回路供电。

风井地面变电所主要负荷为主通风机、地面压风机、瓦斯抽放站、瓦斯发电站。

第一章紧急避险方案设计第一节矿井采掘部署情况根据某某煤矿20XX年编制的《古叙矿区某某煤矿修改初步设计》,矿井在20XX年7月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矿井形成“两区两面”,即在一采区分别布置一个高档普采工作面和一个炮采工作面(残采面)。

矿井目前+370m水平以上一、二采区各主干系统已按初步设计要求基本形成。

矿井采掘布局为“两区两面”,目前正在生产的工作面为一采区的1193工作面,准备工作面为一采区的1195回采工作面以及一采区的1194-2残采工作面,正在掘进的掘进工作面为一采区1241工作面运输顺槽及二采区2192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420石门掘进工作面、420和470底板抽放道南翼掘进工作面。

1193回采工作面回采走向长剩余约290m,开采方式为走向长壁式,开采方法为采煤机落煤、液压支柱支护,顶板控制采用全部垮落法对顶板进行管理,运输方式采用刮板输送机和皮带输送机联合运输方式,预计于20XX年底采毕。

1194-2残采工作面回采走向长约100m,开采方式为走向长壁式,开采方法为炮采落煤采,液压支柱支护,顶板控制采用全部垮落法对顶板进行管理,运输方式采用刮板输送机和防爆电机车运输方式,预计于20XX年第二季度采毕。

1195工作面运输巷和开切上山(回风巷为沿空护巷)掘进工程已经于7月中旬完成,剩余时间用于瓦斯灾害治理。

第二节紧急避险系统类型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中的紧急避险设施建设主要是矿井一、二采区永久避险硐室建设,由于我公司矿井井下区域已施工的巷道在设计之初时未考虑摆放可移动式救生舱,造成已掘巷道断面尺寸不够,因此在此次设计中,只考虑了设计硐室作为永久避险硐室建设。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

第三节紧急避险设施分布地点依据1、紧急避险设施布置依据根据四川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煤监局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川安监[20XX]244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和安监总煤装【20XX】15号文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中第5条“永久避险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临时避险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可移动式救生舱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

”的规定。

另外考虑到避险硐室不宜设置在变电所、火药库或者停车点,因为它们存在火灾隐患;避险硐室还应该远离各种地质构造区域,如断层、岩层断裂破碎带,大的地下位移如地震有可能破坏避险硐室及其内部设备;避险硐室的位置还要考虑不能设置在井下容易积水的地点,避免水患,要选择在足够强度的煤层或者岩层中,并且要有足够的非可燃物保护厚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