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之我见。
文中,针对小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作者郑木树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四点经验:学《规范》,知《规范》,明道理;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入手,用榜样教育学生;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上进。
细读之后,真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结合文章和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学《规范》,知《规范》,明道理是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的前提。
养成教育是指根据国家、社会的要求,在教育者的指导下,经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实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其中一种,它是从小学教育长远目标,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道德水准高度来认识、强化学生
的文明礼仪行为。
学《规范》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会觉得枯燥,听不进去,可以举一些实际例子逐条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可以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
再结合《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诗文一起学习,效果会更好。
知是行的基础。
要让学生讲文明、讲礼貌,首先就要让他们知道,文明礼貌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同时还是营造和谐关系的润滑剂。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我要讲文明礼貌”的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文明礼貌知识,争做文明礼貌之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入手,用榜样教育学生是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的重点。
榜样的作用无穷大。
什么样的言行举止是文明礼貌的?中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五千年文明史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远学古人,近学身边人。
教师可选取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可学性的人物事例,加上生动活泼的讲解,让学生坐得住、学得进、听得懂、记得住。
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睦邻里、友爱同学,并以身作则示范,建立良好风范,让学生懂得与人相处如何做,什么才是讲仁义、懂礼貌。
家长和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是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的关键。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只有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文明礼貌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家长和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
如果我们都不注意平时的言行,却让孩子懂文明讲礼貌,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要求家长和教师谨言慎行,注意自身形象,以身作则,带头讲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讲文明礼貌的校园及家庭氛围。
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上进是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的保证。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在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中,教师给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赏识是一种激励。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
”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也就是学会赏识学生。
赏识学生就是爱学生,就是相信他能行。
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文明礼貌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批评是另一种激励。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学生有了问题该指出一定指出,该批评的一定批评,该制止的一定制止,绝不能姑息养奸。
他的缺点和弱点、错误,只有调动和依靠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
但在批评学生时要慎重,要讲究方式、方法,语言应该委婉,以情服人,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时心服口服。
还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给予充分的理解,缩短师生
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心换心,由“心理换位”达到“共同感知”,才能让批评真正达到激励的作用。
赏识是促进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批评更是应当的。
但赏识和批评的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不能单讲片面,让二者统一在文明礼貌教育教学活动中。
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道德水准,需要从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抓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小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需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