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所以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有关于学情分析的内容。

其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说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呢?但是只是这样的话又有点片面。

如果只是从知识的角度来了解学生,虽然很重要,但是似乎不够全面,因此想从关注学生需求的角度,谈谈学生学习之前的各种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在上课时候,其实他有各个方面的很多需求。

对于这方面,如果我们老师对学生需求了解的多一些,了解的全面一些,了解的深入一些,那么对课堂教学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是非常有好处的,下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在这里想说,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

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

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

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案例】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大家看到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猴子驮着一条常常的尾巴,我们上课的时候,会给同学们出示这个教具,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只小猴子驮了一条尾巴。

而且很明显,小猴子的身子是在一个正六边形上,而它的尾巴是在正四边形上。

我们会给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它转动起来,比如说这样转动一次,这样转动两次,然后问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至少要转动多少次,猴子的尾巴就会重新回到它的身上来。

老师们猜猜看,学生如果要说,他可能猜几次,可能猜几次,对了,很多学生都猜成六次,甚至几乎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都说六次。

然后我们就用实物往上转一转,这里我们没有实物投影,我只有这样转转大家看,我们一起来数,这个转动一次,然后两次,三次,然后四次,转错了,我重新转。

来,我们一起来转转看好吧!大家看,这样转动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转了以后同学发现,好像是回来了,猴子尾巴回来了,但是方向却反了,朝那边了,他就觉得不可思议。

一开始信誓旦旦的说六次,可是为什么转了六次以后,猴子尾巴没有回到他的身上来,你说产生一种困惑,产生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就要探究究竟为什么六次是不对的,当然这时候还有不少同学猜测,老师,看来六次不行,得十二次,于是老师就带领大家继续转下去,等十二次以后,就回来了,就转到这里来了,大家又高兴了,于是我们就要研究了,为什么不是六次,而是十二次。

想不想研究这个问题,学生说想研究,这个时候我们要发给各组学具,发给各组同学的学具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说有的是狮子,这两小组都是狮子,大家会看到,狮子的头在正九边形上,而尾巴在正六边形上,现在老师就可以正确计算了,那么要使狮子的尾巴重新回到它的身上,至少需要转多少次呢?没有问题,十八次,对吧,十八次。

还有的小组我们发的是这样的乌龟,乌龟的头在四边形上,身子在正五边形上,这么转、转,得转多少次才第一次回到它的身上来呢,当然他需要转二十次,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学具,其他的动物也都很可爱,很可惜我找不到了,所以只拿了这几张请大家来观摩。

那么比如我们拿第一个例子来说,至少学习转十二次就可以回来,我们还可以引导同学进一步猜想,如果再继续转下去,继续转下去,下一次猴子的尾巴再回到它的身上应该是多少次呢,小孩很会猜,第二十四次,再下一次,三十六次,再一次,四十八次等等等等,我们就带领大家研究为什么没有六次,没有四次,而是十二次,二十四次。

我们就会发现所转动次数,应该是的倍数才能回到这个位置上来,而且还应该是的倍数才能使猴子的尾巴成这样一个方向和状态。

因此说所转的倍数、所转的次数应该是6 46 的倍数,也同时应该是 4 的倍数,也就是说它应该是 6 和 4 之间那个公有的、共同的那个倍数,我们就把这样的数叫做6和6的公倍数。

像12 、24 、36 、48 、60 、72 等等,都是这样的,而在这个公倍数当中,其中最小的那一个我们就把它叫做最公倍数。

好了,我们当年讲最小公倍数就是这样讲的,我们讲了以后,很多老师都很喜欢,纷纷跟我们借教具上这节课。

当然后来也有老师问我,您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桌子面上转小猴子的尾巴、转狮子的尾巴,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最小公倍数,又有效,又有趣。

说实话,我说我就是好像在几年以前看过一本低幼读物,儿童读物,幼儿园的读物,那个读物里面有一个转和平鸽的那么一个活动,转和平鸽的尾巴,我觉得幼儿园的小朋友通过“转“来达到他的动手能力,达到手口一致的协调性,我觉得效果很好。

我想,完全可以搬到我们小学来,五年级讲最小公倍数用这种方式,同学一定特别感兴趣,而且效果应该相当不错,就是这样的。

我们北京版教材,有的老师不太清楚,还有北京版教材在编排这个,编辑最小公倍数的教材内容时候,就把我们这个方式也编进教材去了,那我当然也很高兴,因为我们这个方式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好了,这一节课向大家汇报的,我们第一个节目就是要关注兴趣,关注兴趣。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下面我们向老师们汇报第二个题目——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在这里我想多少做一点解释,就是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学习什么,您教我们得了,那个同学,老师我想学习那个知识,您教给我们得了,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对吧,小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

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案例】我举个例子说,好吧,这是我们六年级的一节课,叫做分数乘法当中的第一节,分数乘整数,我向大家汇报的是我曾经上过这节课,分数乘整数,当年的例题是2/9×4,那么我想学生会有什么需求呢,我们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它是一节法则课,那我们就不应该仅仅让同学学会这节课的内容,比如说分数乘整数该怎么上,该怎么做,得多少,不是。

因为满足同学另外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对知识需求,比如说分数乘整数,这个内容与分数相加、分数加法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关系,与整数乘法又有什么关系,因为在这节课之前,他在中年级学过整数乘法,对吧,他在五年级学过分数加法,那么分数乘整数,就与整数乘法,与分数加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这个联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深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积,并能够更好的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觉得要让同学了解知识之间联系是很重要的,但是你想同学们不会提出来:老师我有那样的一个需求是不会的,通过我们的教学来完成他的这个需求,来满足他这个需求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课是怎么上的呢,我是这样上的,我给大家说,我就想2/9×4,学生不太容易感受到他体现的,他反映的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为简便二字的味道不是特别浓,也说2/9×4,不就是4个2/9相加,它们比较起来差别并不特别大。

如果把2/9 相加的个数增加,再增加,让他充分感受到有进位的加法太麻烦了,做对乘法那么简便,我觉得效果会很鲜明的。

所以我上课是这样上的,请大家看,我会给同学出一组分数相加的口算题,大家看,我问问同学们,同学们看这是几,小孩会说2/9,没问题,请做第一道题,谁也不举手,全班抢答,看得几,看谁抢的又对,又快,我把第一题拉开,小孩一看,4/9,前面都会说4/9,没问题,对吧,到现在每逢暑假,我还经常爱上这节课,因为它特别适合在暑假里面上。

好了,我又把它拉开了,同学们这道题得几,小孩看了看,6/9,6/9,当然也有同学说了,老师要约分的,要约分,就是2/3了,2/3,好啊约分是2/3,不约分就是6/9,挺好的。

这道呢,抢答人更多了,因为它已经形成规律了,8/9,异口同声说,这道题呢,有人说10 /9,当然也有同学说1,正在他们乱糟糟的,我就把全打开了,我说这道题多少,全打开了,这么多,让他去看,小孩一看,全笑了,如果听课老师他们也会笑,这么多2/9相加,他一下子谁也说不出得多少,都在笑,我也跟着在笑。

但是我很快就收敛了笑容,我跟同学说,同学们,如果我们真的一个2/9,一个2/9,一个2 /9,一个2/9的加下去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们,尽管远在课程改革之前很多年,我第一次上课已经是20多年前了,那时候我也很尊重学生的感觉,就你尊重他的感觉,那么他也会尊重你的感觉。

那么师生之间就能达到很好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是上好课的一个前提,是吗?当然小孩会说,你有什么感觉,无疑的都会说,老师太麻烦了,太麻烦了,是吧?太麻烦了,我说好,有没有,有没有想到办法,有没有不太麻烦的办法呢?有没有不太麻烦的办法?他们就纷纷记住了,老师有,有,用乘法,用乘法,他就告诉你说用乘法来做,用乘法。

老师你想,这节课我没有出示课题,我没有告诉他们今天讲分数乘法,我出示只是这么多2 /9连加,老师您想,他看着这么多2/9在相加的这样一个算式,他们自己主动说老师有,用乘法,您说是不是在他脑子里面就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分数乘法的一个模式,一个模型,也就是说他能够主动的把这样的分数相加题,如果和分母乘法给它相沟通,这就是在进行乘法意义教学,而这种乘法意义教学,不是老师说出来的,不像同学看那个文字,不是机械的去读和记,而是他自己内心的理解和迁移。

通过这个迁移来建立分数乘法的概念,我觉得这点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我还会问,能用乘法做吗,小孩说:能。

好了,如果真的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话,你现在特别需要知道什么?这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他一定会知道,一定想知道,我想知道几个2/9。

好了,我就再跟同学一块说,我们为了方便,咱们五个五个说,五个,然后十个,我们这么说,数完以后是多少没关系,是吗?比如我这个是28个,那是28个2/9相加,我问同学,28个2/9相加写成乘法算式,什么样呢,大家纷纷都说2/9×28,没问题,在黑板上板书9×28。

写完以后我可以说,2/9×28,没问题,是分数乘整数,板述课题,然后说‘是不是天下只有这一道题是分数乘整数呢',学生说不是,当然说不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