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习题(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习题(含解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非选择题(共50分)1.(2018江苏东台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郡置材官(地方预备兵兵种),聚天下兵器于咸阳,铸为钟镣,罢为角抵(摔跤)。

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

其后里门之左,一切发之,而胜、广起。

——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材料二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胜利,使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真正成为独立的州,并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取消了英王直辖殖民地和业主殖民地的政府形式,实行了民主的、科学的资产阶级共和制;……但是美国独立战争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和奴隶制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

——摘编自张友伦《美国通史》材料三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故意制造事端,逼迫革命派让步。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出面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派进行恫吓。

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多数革命党人屈服了,随后,南北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且逼迫清帝退位。

2月12日,清帝退位。

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同“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摘编自朱育和等《辛亥革命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的功过。

(2分)(2)材料二中“民主的、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指的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4分)(4)上述材料中三位伟大人物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功绩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分)2.(2018江苏苏州期末)甘地的一生复杂多变,极富争议。

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很少有人去想,在一个有着两亿多低教育人口的大国,将人类宗教追求转化为与法治逆向的政治诉求手段,必定包藏隐患。

甘地的非暴力不仅在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在理论上也走向极端,逻辑混乱,令人困扰。

一个标志就是宗教冲突绵延不断。

——摘编自林达《重读<甘地自传>》材料二阿马蒂亚·森(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做过一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地主张每人纺纱织布的政策对当时的印度经济并无真正促进,反倒是后来生产洋布的产业普及开来,真正推动了印度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摆脱大规模的贫穷一直是印度的核心问题。

而摆脱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则是另一个核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又必须实现多种宗教和平共处,避免国家大规模分裂。

产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机器必定掌握在极少数资本权贵手里,资本扩张没有约束,民众的苦难就没有尽头。

而老式纺车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它不但在生产土布,也在生产马克思所谓的“劳动关系”。

甘地推行土布的倡导推广开来,演变成大规模的“排斥英国货”运动,有力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为以后民族独立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梁捷《反经济的甘地经济思想》完成下列要求:(1)归纳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4分)(2)据材料三,作者认为甘地的手纺车运动产生了哪些作用?(4分)(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3.(2018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二)孙中山在创立民国后,政体的理想经历了从“民主”政体到“党国”政体的思想变化,以实现其“民国再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这三项主义的意思,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

这三项意思,便可用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字包括起来”。

因此,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殷啸虎《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探析》材料二孙中山所心仪的政体制度显然已不再是当初创立民国时所效仿的英、美式宪政民主,取而代之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一党制”。

本着“此后欲以党治国,应效仿俄人”之思想,孙中山为自己的“师俄”确立了重点。

孙中山在选择了“师俄”和“党治”路径后,迅速兴起的国民革命也为迷失中的秩序重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而又现实的解决之道。

——摘编自申晓云《从“宪政”到“党治”:孙中山“再造民国”思想转换透视》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核心内容在三民主义中是如何体现的? 并指出其民主宪政思想的基础。

(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从“宪政”到“党治”思想转变的原因,并指出孙中山为建立党治国家进行的政治实践。

(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政体思想变化及其对政治道路的选择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4.(2018江苏扬州考前调研)詹天佑(1861—1919)为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积久利兴,获有盈余,然其修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聘于英……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于是昼则手胼足胝,夜则绘图计工,困苦经营,其成功之迟速利钝,初何暇计耶?……前尘回首,如在梦寐中!盖始则几忘其难,继则不敢畏难,且直欲自秘其难。

浸假中道而废,其不贻笑于邻国者几希!——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材料二天佑毕生致力于工学,仅就本职之范围,而言以上三端(注:提请奖励、振奋中华工程师学会;慎选管理俄路事宜代表;继续督办汉粤川铁路事宜,维护中国铁路权益)……天佑生性钝拙,从事路工始终垂三十年,只知报国,从不敢殖产营私,平日训诫子弟,一仍以工学为目的。

——《詹天佑遗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要克服哪些困难?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技术创新是什么?(5分)(2)据材料二,指出詹天佑在去世前口授《遗呈》所念念不忘者何事。

(3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詹天佑的优秀品质。

(2分)5.(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牛顿说:“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

”阅读材料:材料一牛顿的秘书谈到过牛顿“废寝忘食”的程度:他陷入极度的冥思苦想之中,连自己吃了饭没有都记不清楚。

只要有一小时不看书学习,他就认为是浪费了光阴。

他一天总共只睡四五个小时,特别在秋天和冬天,他的化学实验室里的炉子整日整夜地烧着。

——摘编自[东德]H·武辛《伊萨克·牛顿》材料二牛顿和莱布尼兹就数学问题保持着通信。

牛顿自己承认莱布尼兹对这个学科的精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过于自信的牛顿拒绝与他直接讨论微积分问题,他深信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绝不可能达到自己这种水平,而时间却必须为牛顿停留,毕竟他是一个受主偏爱的人。

牛顿也许是最伟大的炼金术士。

牛顿除了做了不计其数的试验,还读了几乎所有他能买到或借到的炼金术书。

托马斯·佩莱博士是皇家学会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成员,牛顿死后留下的论文就由他来挑选发表,他被牛顿在炼金术方面的冒险吓坏了,因此大胆地在这些黄料的封皮上写下了“不适合出版”。

——摘编自《牛顿与科学革命》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概括牛顿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的科学理论贡献。

(4分)(2)牛顿对于莱布尼兹表现出的态度,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在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的?概括托马斯·佩莱博士写下了“不适合出版”的原因。

(4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分)答案全解全析非选择题1.答案(1)功: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

过:实行暴政(兵役、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

(2分)(2)含义:选举和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原则。

(1分)指的是:实行种族歧视(黑人、印第安人不具有同等选举权)。

(1分)(3)最重要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分)原因: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封建反动势力的进攻;帝国主义的干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3分)(4)共同功绩:创立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新政权。

(1分)评价: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1分)解析(1)“功”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即可得出“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的结论;“过”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而胜、广起”即可得出“兵役、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的结论。

(2)第一小问“含义”可从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情况”由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命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即可得出“实行种族歧视的政策”的结论。

(3)第一小问“最重要的”法令,注意设问要求“孙中山”“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三中的信息“袁世凯故意制造事端,逼迫革命派让步”即可得出“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封建反动势力的进攻”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帝国主义的威胁”即可得出“帝国主义的干涉”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多数革命党人屈服了”即可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的结论。

(4)第一小问“共同功绩”可从创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政权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方法”可从一分为二这个角度思考作答。

2.答案(1)观点:非暴力运动不符合法治观念,导致宗教冲突不断;手纺车运动没有促进印度经济发展,产业化才促进了印度经济发展。

(4分)(2)作用:抵制资本的扩张;改善民众的贫困(苦难);促进社会的平等;打击英国殖民统治(推动民族独立运动)。

(4分)(3)方法:全面客观、辩证和历史地评价。

(2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非暴力不仅在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一个标志就是宗教冲突绵延不断”以及材料二中“纺纱织布的政策对当时的印度经济并无真正促进,反倒是后来生产洋布的产业普及开来,真正推动了印度的经济发展”的信息归纳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