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两会主题征文:我心中的工匠精神017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
继去年之后,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并且明确提出“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以下是上学吧范文网小编整理的2017两会主题征文:我心中的工匠精神,欢迎阅读参考。
2017两会主题征文:我心中的工匠精神上周日的时候,参加了一场马拉松。
在比赛前,跑友们一起聊天,没参加这次比赛的跑友鼓励我们:好好跑,刷出你的PB(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我微笑着回答:我按照自己的状态去调整配速,不急,慢慢来!最差刷出个PB,只不过这个B不是BEST而是BAD...比赛前,一位跑友兴奋地向我介绍他的跑步经历,说他此前半马最佳229(跑友之间常用完赛时间术语,第一位数字是小时,后面两位是分钟,229表示两个小时二十九分),这次状态不错,想跑一个200甚至200内,我内心想这个跨度有点大,但也只能给与鼓励:加油!但一定要注意安全,不适就减速,安全完赛最重要。
后来,听说他跑爆了(一般,配速没调好,急于加速,很容易跑步节奏混乱),没能达到预想的成绩,而且把自己累得很惨。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
你越是希望很快完成某一件事情,但往往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因快而慢。
现在人讲求急功近利,发财要快,做方案要快,设计要快,但结果往往相反。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什么事都想快点完成,在最快的时间拿到结果。
更有甚者,为了最快的时间拿到结果,达到目标,直接跳过某些程序。
就如委外加工某一零部件,正常步骤:制定初步方案-方案讨论-方案确定-图纸设计-图纸校核-图纸批准-图纸发出。
有些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会省略某些步骤,导致的结果就是拿到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需要不停地返工修改,最终时间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都远远超过预期。
在碰到周围环境都比较着急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慢慢来!良好的心态并不会真正减缓工作速度,反而可以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超出预期。
慢慢来,比较快,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
一位学者,要是没有潜心研究一门学问几年,要说他取得了多少成就,是绝对不会让人相信的。
学术研究非常需要耐心、恒心,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学术研究需要平心静气,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步骤,不要去走捷径,拼成效时间,切勿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做得比较好,就着急慌忙地盲目去跟随,去学习,可结果几乎很不乐观,甚至很多刚开始就夭折了。
学术研究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深层挖掘,严谨细致地对待每一个细节问题,要专注于过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亦是如此,总是急于求成的人没有办法真正融入生活。
小时候,家里养蚕,蚕成茧后,我总是喜欢去将蚕茧剪破,观看蚕蛹如何变成蛾,在蚕蛹慢慢地、辛苦地向蛾的路上行走的时候,我用剪刀助它一臂之力,然而,就因为我这一推动,蛾扑腾了几下就死了。
长大后,学习了拔苗助长这个成语之后,我才知道我的那一剪刀只是帮了倒忙,蛾必须经过在蚕蛹中的无数挣扎,它们才会变得强健,才能破蛹成蛾。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这过程或长或短,都是不可或缺的。
忽视了这一过程,急于达到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在日常生活中,不乏上述教训,比如早上起床晚了,发现快赶不上公交或者地铁了,于是着急慌忙地往外冲,看到公交或者地铁来了,就往里冲,等站定后发现坐错公交或者坐反方向了;领导分配了不少任务,dog day的一天来了,于是心烦意乱中草草完成各种任务,完成后却被批返工。
人们所面临的情况类似,总会想快点完成手头的事情,可到头来却常常状态百出。
小树生长慢于旁树,它却不急躁,只是不紧不慢地有节奏的生长,最后也同样成为了参天大树,我们不也一样吗?如果我们总认为别人比自己进步快,自己就因此浮躁不安,一心想快速赶上他人,很可能因焦虑的压迫而事与愿违。
著名歌星梁静茹有这么一首歌—《慢慢来比较快》:“让葡萄慢慢晕开酿成芳香再醒来;慢慢来却比较快;来得快去得也快;烟火痛快到头来却空白;用忍耐撑下来等待花开;”我们不妨试一试将生活节奏放缓,释放内存空间,凡事不只求快捷方式。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你总是用百米冲刺的心态和速度去参与,那么不是力竭而亡就是半途而废。
那些能跑完全程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往往都是跑得并不快但一直稳步前进的人。
2017两会主题征文:我心中的工匠精神随着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迅速蹿红,成为很少由政府引起的网络热点。
其实,不仅仅在网络空间,在现实中,从学生到学者、从工人到企业家、从百姓到官员、从媒体到智库,大家都在谈工匠精神,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
工匠精神,如此大热,不仅仅是因为政府把它写进工作报告中;它之所以如此火热,套用一句经典的话,那就是——时代在召唤。
中国的制造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种类齐全,数量庞大,在世界制造业体系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更为自己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
可令人尴尬的现实情况是,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工业制造部门大部分都处于供应链的底层,不仅利润低、技术门槛也不是很高,这样很容易被抄袭,被取代。
由于利润低,技术门槛低,替代性强,企业往往为了求生存,就会采取价格战策略,导致产品品质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牺牲。
在这样的形势下,唯有产业升级,做高附加值的产品,把产品做专做精,企业才能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保持市场竞争力。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基业常青,做百年老店。
时代在呼唤工匠精神,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政府、社会都要参与其中:个人和组织需认真践行工匠精神,政府要努力引导和营造工匠的生存环境,社会更要认同和肯定工匠的存在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会因为一个电饭锅而对赴日旅游趋之若鹜。
那何为工匠精神?《庄子》中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最为生动的注释。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对其高超的技艺给予赞许而又带着疑问。
厨师的答案是,他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同时,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眼到、手到,方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匠精神就是成为状元的信念、成为状元的行动和成为状元的坚持。
做一个产品,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每件产品都会成为艺术品。
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是集合产、学、研于一体的科研创新机构,作为沟通企业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桥梁,我们有足够的优势为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为培养优秀工匠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有先进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优秀人才储备,能够充分了解地方企业的技术困境和生产需求,凭借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设备产品、优秀的服务为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做贡献。
作为工业节能与增效技术研发中心的自动化工程师,我的工作主要是为制造企业服务,为他们的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再利用制定技术方案。
结合政策法律与企业现实需求,工业废水处理和再利用领域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现在好多企业的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极其落后,自动化程度更加薄弱,基于此,我要求自己在企业污水处理系统自动化升级实施过程中以工匠精神的要求鞭策自己:认真调研企业需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实用、性价比高的方案;安装调试时,科学组织施工工序,严格按国标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程序编写架构合理、条理清晰、维护方便,以自己专注而专业的态度行为,为企业排忧解难,收获好评。
工匠精神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
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荆棘。
这种缺失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大势所趋,更是个人与组织实现良好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7两会主题征文:我心中的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就如电影《摩登时代》里每天盯着传送带不断地重复着简单动作的主角一样。
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内涵。
古时候的厨师庖丁给文惠王宰牛,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声音。
这是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开始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甚至到达了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可以在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对牛肉进行切除,而不会拿刀碰到骨头,这技术使文惠王震惊良久。
英国航海钟发明家约翰·哈里森费时40余年打造完成了”哈化4号”航海钟,在经364天的航行后,它的时间仅比标准时间慢了5秒,远小于当时法案规定的2分钟的误差,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一名最基层的焊工,在“长征三号”火箭三级低温发动机燃烧室在进入最后研制阶段时出现致命问题的时候,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成功将之解决;在火箭发动机螺旋管束式大喷管的焊接遇到瓶颈时,他经过30个日夜的攻关,完成了长达近千米的焊缝加工并通过验收。
这三位工匠与我们所认为的工匠不同,仔细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若没有对工作的热爱,对自身几近严苛的要求,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他们是不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这般成就的。
他们共同体现的便是工匠精神,他们都具备着相同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寿命超过200年的制造型企业数量最多的是日本,其次是德国,他们都传承并践行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天生的工匠——海狸总是孜孜不倦地用树枝、石块和软泥垒成堤坝,以阻挡溪流的去路,小则汇合为池塘,大则可成为面积达数公顷的湖泊。
有时为了将岸上筑坝用的建筑材料搬运至截流坝里,不惜开挖长达百米的运河。
加州理工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这两个世界顶级学院,不约而同地将吉祥物定为“海狸”,这是对它们高超的筑坝技能表示敬意,并希望能将其在筑坝过程中无意识地表现出的工匠精神传递给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