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家禽产业化遗传育种新思路与策划建议

我国家禽产业化遗传育种新思路与策划建议


- 68 -
图 2 京凤鸡放养
3.6 例如根据我国“六五”至“十二五”蛋鸡、肉鸡配套系 A、B、 C 大三元配套系中,含 dw 矮脚基因,特别是带凤头的矮脚鸡,标 志着含优质高产性能基因,作 B 系用,在母系中体现出蛋肉品质优。 如申浦黄鸡、申浦麻鸡比普通配套系节省饲料 25 %以上,繁殖力 比普通地方鸡至少提高 15 %以上,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且还
度 Q 表示 Ih,可以参考用下列计算方法 ( 图 3)。 设:AC/BC=k OB=a OA=b AB=c (1) BC/AB=1/(k+1)=CD/OA=CD/b;CD=b/(k+1) (2) BD/BO=CD/OA;BD=OB-OD=a-OD;(a-OD)/a=〔b/(k+1)〕
第 33 卷第 3 期 总 192 期 2013 年 3 月 25 日出版
·经验交流·
能快慢羽公母雏自别,综合经济效益至少提高 40 %以上。
与人工选择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
3.7 “杂种遗传力”指某性状的加性方差占杂交子一代相 最佳结合点。这样,实质是将 ( 米丘林遗传学 ) 与 ( 孟德
过程基本完成。现在是用该遗传育种的理论、原则、方案、
方法指导实施家禽遗传育种的极好机遇期。
3.3 近 20 多年来,我国《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专家学者肯定地指出 : 它只能作为遗传育种的辅助选择手
段。因任何家养动物,仍然必须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这一关,才能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因此,转基因动物也只
综合指数选择 公式如下:
3 家禽种业研发条件趋于成熟
3.1 世界家禽品种资源主要起源于我国。邱祥聘教授指出: 19 世纪下叶,我国家禽品种资源大量输出到英美等国家。 近半个多世纪来,国外家禽优良品种资源多次引进我国许 多地区。我国许多地方家禽品种资源约近 200 个,先后收 入了国家或地方《家禽品种志》,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金矿”! 1964 年 9 月著名的汤逸人教授指出: 育成新品种就相当于放一个“卫星”! 3.2 1978 年我国家禽遗传育种专家,在考察国际家禽遗传 育种的基础上,在北京白鸡育种中设计使用了“双选育种 法”“品群系核心群育种技术”,1985 年提出“生态优选 育种方案”的原理,2000 年“杂种遗传力”理论问世, 2005 年拟订了“杂种遗传指数”,后又进一步完善简化了
须是目标性状的纯度较高,才能实现商品鸡数量性状的一致 在向最佳线上回归。最佳杂交组合后的群体,是动物自身对某
性。40 多年来由于遗传育种理论和实践都有许多新发现,新 一个固定环境下适应性的调整。因为我们考虑了人类、动物、
创造,已经有效地将国内外先进的遗传理论转化为育种实践。 自然环境三方面的需求。这是我们希望的目标,是一个新发现。
颈!古人说:黄金有价种无价!因此,家禽良种是无价之宝, 传育种资源基因,才能提高其品种 ( 配套系 ) 产品品质。
是国家的战略资源。
2.5 家禽繁殖力强,生产周期短,经济价值高,市场容量大。
2 我国家禽种业体系研发优势和挑战
2.1 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家 禽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产业化遗传育种的新理论、方案、 方法,逐步形成、完善,走向了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
特别是北京矮脚油鸡,即京凤鸡等等,进行配套系制种,
② 杂交育种制种的性状选择是相对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设
其效果独特而优秀。他进一步应用了《生态遗传学》理论 定未经选择的对照组,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其选育品系为人工
和吴仲贤教授“杂种遗传力”的原理,吴常信院士关于“隐 选择的结果,为试验组;同样,我们也可以把用生态优选方案
应性状方差的比率,由吴仲贤教授和李明博士于 1986 年提 尔摩尔根遗传学 ) 理论融合一体,用于育种实践中。
出,2000 年农业部专家组鉴定通过。他们把杂交子一代的 4.2 很明显,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有对抗一面,还有
方 差 分 剖 为 VA、VH 及 VE 的 和, 在 此 VA 为 子 一 代 加 性 遗 传 方差,VH 为它的非加性遗传方差,VE 则为环境方差。把遗 传力的概念引入杂交一代分析中,命名为杂种遗传力 xh2,
协同的一面,经尺度变换可以成为直角坐标,在自然选择和 人工选择的力臂都相等的情况,最佳结合点在斜边的中线上。 可以用勾股弦公式:x2+y2=z2 ,即 (x+y)(x-y)=z2 ,亦即 (x+y) 表
即 xh2=VA/V F1。采用这种方法,把遗传方差分剖为一个加性 部分 VA/VF1,和一个非加性部分 (VD + VI)/VF1。当两个杂交 种再杂交时,它的二代杂种遗传力就更高,如果这种过程
量约为 6 266.72 万套 ; 商品代雏鸡销售量约为 45.57 亿羽; 然后再经过配合力测定,才能确定可否用于配套系繁育;
全年出栏量可达 43.29 亿羽,鸡肉产量超过 400 万 t。
最后再进行中间试验、示范性生产等。这种科研型,探索
1.2 我国家禽种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是 : 良种繁 性的育种,已经不能解决产业化遗传育种的任务需求。例
示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互协同力度的一面,(x-y) 表示人工选 择与自然选择相对抗的一面。 4.3 可以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生态杂种遗传指数。如果人工选
进行下去,将得到 n 代杂种遗传力,它的值接近于 1,此时 择的力度加大,自然选择的力度仍然不变,最佳结合点向人
所有后代个体都表现这一性状,该性状就变成本能。用提 工选择方面靠近,相反向自然选择方向靠近,但都向最佳线
C 大三元系分别按品群系自繁后,接着进行 A、B 正反交,
B、C 正反交,随机选配,观测其子代生产性能并选种。这
样选育的三个系本身就有很好的配合力,不需要再与其它
系作配合力测定,减少大量的人财物的消耗。育种进展速
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一倍以上 ( 图 2)。
遗传育种程序。由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
“品群系核心群选种法”、“生态杂种遗传指数”等选育
① 杂种遗传力的计算比较复杂,而且必需要有亲代和
技术方案、方法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科技创新选育方法。 该杂交子代出测定结果以后,才能做出预测,但在产业化
30 多年来培育的,用含天然 dw 基因的矮脚肉鸡多个品系, 育种中,往往周期太长,会影响产业化进度。
·经验交流·
我国家禽产业化遗传育种新思路与策划建议
李 东 1,陈印权 1,2 ,赵 薇 1,2 ,徐 敏 1,3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2. 上海申浦家禽育种有限公司,上海 奉贤 3. 上海旺园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上海 奉贤 201408)
201408;
摘 要:30 多年来,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家禽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产业化遗传育种的新理论、方案、方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3)03-0067-4
1 我国家禽种业出现高原现象
我国家禽产业化育种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1.1 回顾我国 2001 年《中国农业年鉴》中统计:家禽产量 2.2 我国现在采用的家禽品种 ( 配套系 ) 审定标准,主要是
2000 年为 81 亿羽,比上一年增长了 9.0 %,其中黄羽肉 根据 1978 年国家科委派出家禽育种专家到罗马尼亚考察三
当 采 用“ 双 选 育
种法”时,如上述 A、
B 两 系, 可 分 别 计 算
IA .IAB,同样,有 IB .IBA,通过它们可计算综合选择指数 IC,
例如:
,根据 IC 值确定所选留的家系鸡。
1982~2000 年采用生态优选育种方案在培育北京矮脚肉
鸡系列品系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3.5 根据选育系的品群系后代和杂交后代测定结果:A、B、
法等,业已成熟,并走向了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我国家禽产业化育种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联
合选育法”,它是将我国先进的遗传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地转化为育种制种技术,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创造 ( 已
申报发明专利 ) 值得应用研发。为此特拟出我国家禽产业化遗传育种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杂种遗传力;联合选育法;优选育种方案;品群系;双选育种法;杂种遗传指数
性有利基因”等,通过两个世代 A-B-C 三元品群系联选, 培育的纯系理解为对照组“联合选育法”,为建立理想的大三元配套系,产 验组,然后根据观测的数据进行杂种遗传指数计算分析,从横
业化良种繁育体系打下了科技研发基础。
向 ( 平面 ) 预测我们育种制种的中长期效果。而杂种遗传力是
多的是在走形式,展开的是一场无序竞争,根本不适应我 2.4 因此在 40 年前,国际一些著名育种学家明确提出:家
国乃至全球的商业化,产业化遗传育种任务需求。
禽育种必须往回选(back away breeding)或平衡育种(balance
1.4 我国人们常说 : 良种是“根本”;国外人们说;是“头 breeding),同时提倡合成系或多元杂交,保持家禽丰富的遗
3.9 “大三元配套法”,均用丰富遗传优良基因的大三元配 从纵向 ( 历代 ) 预测杂交效果。如果在某固定环境下,人工选
套系,即都是经过优良的微效多基因、互补基因、互作基因、 择的力度加大,自然选择的力度仍然不变或相对缩小,最佳结
上下位基因、隐性有利基因等的有机合成系群体。但 A 系必 合点向人工选择方面靠近,相反向自然选择方面靠近,但都是
育是根本,饲料营养是基础,设施设备是条件,防疫卫生 如京星肉鸡约 20 多年后,才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
是保障,科学技术是关键,经营管理出效益。由此说明常 2.3 回顾在 20 世纪中下叶,国际家禽育种公司 100 多个,
规产业生产销售出现“高原现象”,即进入一个新的产业 由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结果,到 20 世纪末仅有 5 大家禽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