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匡超人共34页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 “市井奇人”的发现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 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以 “幽榜”回映“楔子”。
《儒林外史》的结构
……
串
严贡生
娄府二
匡超人
“
公子
糖
长兄
表叔
助资
杜少卿有真儒之操守,而无贤人之迂腐;具名士 之潇洒,而无狂士之荒诞。体现了作者对儒林、对人 生的新思考,对士人新境界的追求:传统儒学精华与 时代新精神的融合。
市井四奇人
• 季遐年 买字为生,且以此其乐;
市
• 王 太 买火纸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又棋技高超;
井
• 盖 宽 开茶馆谋生,以画画为乐;
奇
• 荆 元 身为裁缝,以弹琴自娱。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 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 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他们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如王惠; 处乡则多是土豪劣绅,如严贡生、 严监生; 而王仁、王德的行径则充分暴露 了这些“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 的虚伪。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但在 碰壁之后,转而清高,其实全是一些毫 无真才实学,甚至连八股文也写不好的 庸才。如娄三、娄四公子、杜慎卿等。 他们故弄风雅,其实空虚做作;明明是 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 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因此,闹出 无数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 之行经。
周进
范进
胡 屠 户
严贡生、严监生兄弟
• 严贡生:读书人中的无赖、恶霸 • 严监生:精明、懦弱的悲剧人物
匡超人
连环画
课文把握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思考:匡超人是 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自私蛮横 ——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 ——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 ——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知 ——吹嘘自己(第9段)
葫 芦
严监生
蘧公孙 选家
马二 先生
” 式
遇路
范进 荀玫
路遇
王惠
录选
周进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一、儒生形象
1、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 如:二进(周进、范进)
2、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如:马纯上(二先生)、王玉辉
3、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如:匡超人、牛浦郎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二、官绅形象
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尊重的“真 儒”。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教育造成 的儒林学术空疏、歪曲儒学真典现象的思考。
作者虽厌弃八股,但以复古寻求出路,连 作者自己也觉得有些迂腐,他笔下这类人物也
表现出迂腐的特性。
奇人杜少卿
• 出身世家,为人正直; • 淡泊功名,背弃科举; • 生性狂傲,蔑视权贵; • 恣情任性,倡导自由; • 尊重女性,倡导真情; • 遵守孝道,忧国忧民; • 遭人非议、苦闷孤独:
理想文士的探求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如:虞博士、 庄绍光、迟衡山等,他们重文行出处,有真才 实学;蔑视权贵,淡薄利禄;鄙视八股,向往 真儒。吴敬梓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 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 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作品里写了两件大事, 一是祭泰伯祠,一是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 政绩,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
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鲁迅说,《儒林外史》诞生以后,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他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 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 《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
1、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2、悲喜交加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对世态的讽刺,上升到了制度的层 面,作者不是把读者的憎恨引向某个个人,而 是把这种憎恨引向那个社会,引向那个八股科 举制度。所以,吴敬梓对人物的讽刺中是带着 同情和谅解的,是一种含泪的笑。 3、“婉而多讽” 的讽刺手法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 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 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 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 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 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 人。
阅读拓展
15回
• 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 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 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 “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 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 “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 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 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 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人
他们谋生有道,精神充实;不慕荣
华,安贫乐道;人格高尚,自重自尊。
体现了作者在真儒、奇人两类士人理想
追求破灭后,对士子人生道路、人格范
式的新设计;但作者还是无可奈何其毁
灭的结局。于是,积极的探索热情与无
可奈何的失望情绪变主宰了作者的心灵
,弥漫在《儒林外史》艺术世界之中。
一、别具一格的艺术结构
鲁迅:“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 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 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儒林外史》异常关注知识阶层的 命运,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 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 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 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 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 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闲斋老 人《序》)
王冕
第一回楔子以王冕作为“隐 括全文”的“名流”。作者借王 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 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 “一代文人有厄”。
第 七 讲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
作
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者
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
介
扬州,只因喜欢杜牧诗句“人生只合
绍
扬州老”一语成谶。三十三岁时移居
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创
造出不朽之作
《儒林外史》
关于作品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 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 正文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写到神宗万 历二十三年为止。小说展示的是18 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既描 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 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