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洋乐器及组合形式PPT课件
西洋乐器及组合形式PPT课件
2
分类 : 一、弓弦乐器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提琴; 二、木管乐器组组:圆号、小号、长号、大号; 四、打击乐器组:鼓、钹、锣、三角铁、铃
鼓、响板; 五、色彩上有独特性组:竖琴、钢琴、木琴
等。
3
一、弓弦乐器组: 1.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
弓摩擦发出声音。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 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 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 板用枫木,红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 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 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 乐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 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与钢琴、 古典吉他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
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14
3.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
8
吕思清1969年出生于中 国山东省青岛市。他4岁开 始学习小提琴,8岁被中央 音乐学院附小破格录取,师 从王振山教授,11岁被耶胡 迪·梅纽因选到英国他创办的 天才音乐学校学习。1984年 回国继续深造。19岁赴纽约 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师从 德罗希·迪蕾教授及姜康先生。 他的演奏颇富变化和弹性, 乐句都会做个压抑般的修饰, 使表情含蓄委婉。滑音也运 用得相当自然,快板乐章的 表现,音粒清晰。
10
11
《如歌的行板》
是柴可夫斯基1871 年创作的D 大调《第一 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 的乐章。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 上》。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 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 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 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 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 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 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 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听巴赫的音乐,你总是可以想象到,一个处在宗教和 世俗历史性争斗夹缝中的巴赫,并不拼命地挣扎——那将 是粗暴、丑陋的——而是藉着音乐自身的超脱和净化,变 左右为难为左右逢源,应付得那么好!
6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洛克时期的德 国作曲家,杰出的管 风琴、小提琴、大键 琴演奏家。巴赫被普 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 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并被尊称为“西方近 代音乐之父”,也是 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 的人物之一。
7
《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 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 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 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 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 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 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 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 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 式结构。
西洋乐器
1
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 国家已经定型的管弦乐器和拨弦乐器、键 盘乐器。常用的西洋乐器有: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弦乐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 色彩乐器等。木管乐器起源很早,是乐器 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 常被用来表 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铜管乐器的 音色特点是雄壮、 辉煌、热烈;弦乐器的 共同特征是柔美、动听;键盘乐器的特点 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 的能力;打击乐器主要用于渲染乐曲气氛。
9
2.中提琴:擦奏弦鸣乐器。提琴族中的中音乐
器,外形及结构与小提琴基本相同,只是形体 略大。五度定弦为c、g、d1、a1,琴身长度 一般为42.5厘米。中提琴的音色比小提琴更厚 实、温暖而丰满,指法和运弓与小提琴基本相 同。中提琴从比中央C低八度音程的C开始, 每根弦间隔五度音程,依次为C、G、D及A音, 比小提琴低五度,而比大提琴高了八度。 作 为独奏乐器,它缺少小提琴的辉煌性和大提琴 的浑厚有力的音响,并且不如小提琴和大提琴 那样在演奏协奏曲时可以和乐队进行较量。
13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
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
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
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
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
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
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
4
5
《小提琴奏鸣曲》
巴赫和亨德尔时代的“奏鸣曲”,是和莫扎特以后 的那种钢琴独奏的形式完全不同的。这里面担任主角的是 小提琴,通常由羽管键琴或弦乐低音给与伴奏。这几首奏 鸣曲,可能要算巴赫最优雅、恬静的作品了。一半是教堂 的肃穆,一半是田园风光,原来在文化史上很相抵触的两 种东西,经巴赫这么一调兑,倒是有了一番超越二者之上 的境界,一番崭新的美意,重又奉还给二者。教堂仍是教 堂,耶稣仍在十字架上,却在那森然的昏暗中,添得些人 间气息和大自然的亮堂;田园还是田园,但不见了泥泞。 天永远那么新,树永远那么绿……
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
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
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
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
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
世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
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
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
12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1876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洛可可主题 变奏曲》,题献给他的好朋友、德国著名 大提琴家威廉·费曾哈根,该曲于1877年11 月30日在莫斯科首演。《洛可可主题变奏 曲》由一个主题与八个变奏组成,具有浓 厚的俄罗斯音乐特点,是俄罗斯民族因素 同古典风格特征有机相结合的产物。由于 这部作品是一首经典的变奏曲,所以版本 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