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第三节 劳动法的地位与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的地位
(一)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劳动法作为近现代发展起来的 法律部门,已脱离了公法和私法的二元格局,创造出一个公法、私 法性质兼而有之的法的领域——社会法。 1、劳动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极其附随关系。
2、在调整重心上,是平等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突出重点保护。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概念与调整对象 第二节 劳动法的渊源、内容 第三节 劳动法的地位及基本原则 第四节 劳动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概念与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 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部门。 劳动法与工厂法有密切关系,是由工厂法逐步发展 而形成的。 劳动法不仅调整劳动关系而且还要调整与劳动关系 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
二、劳动法的内容
(一)就业制度 (二)劳动合同制度(订立、履行、变更、解除) (三)工会与集体协商的集体合同制度 (四)工资制度 (五)工时制度(工作时间制度;休息、休假制度) (六)职业安全卫生制度 (七)女职工与未成年工保护制度 (八)职业培训(教育)制度 (九)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 (十)劳动争议处理 (十一)劳动监察检查制度 (十二)法律责任制度
半小时提及10多次,“就业”在总理心中有多重?
发布日期:2016-08-25 来源:中国政府网
虽然只停留了半个多小时,却至少10多次提及‚就 业‛。这是8月23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江 西南昌中航长江设计师创意产业园考察的情形。
就业在总理心中有多重?如果把时间的纬度拉长, 就会发现在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 一词分别出现了29次、23次和25次。李克强总理反 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经济的 ‘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
书目:
1、刘金祥、郭文龙、李磊著:《劳动法案件精解—案
例教学与应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刘金祥、郭文龙、李磊著:《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 件精解――以劳动合同法为考察重心》,华东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董保华主编:《名案背后的劳动法思考》 4、董保华著:《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
3、在设定权利义务上,通过立法确立劳动基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 来加以具体化。
4、在责任追究上,通过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方式来保护合法权益。
二、基本原则
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 劳动合同自由与政府适度干预相结合
自由是个伟大的字眼,但正是在工业自由的旗帜下 进行过最有掠夺性的战争,在劳动自由的旗帜下掠夺 过劳动者。——列宁
现行主要的劳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文件名称:
• • • •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制定,200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制定,2012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008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8.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7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0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制定,2011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制定,201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92年制定,2001年第一次修正,2009年第二次修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二)、 (三)、(四)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内容:权利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
客体:
问题:王某、张某、李某和赵某大学毕业 后,分别到不同的单位就业,其中,王某应征
入伍到某部队任职,张某与房地产公司签订了
劳动合同,李某通过公务员考试到省交通厅任
职,赵某到一所学校当了老师。
当王某、张某、李某和赵某与各自单位发
三、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
法律调整的依据不 同 劳 动 法 律 关 系 民 事 法 律 关 系 社会法 调整的主体 不同 用人单位及 劳动者 隶属关系方面 的不同 劳动者是雇主 劳动组织的成 员 争议处理程序 的不同 一裁两审
民法
主体类型较 多
劳务提供者不 是劳务接受者 的组织成员
仲裁不是必经的 前置程序
内容不同
法定权利义务 双方 必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 力、形成劳动力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联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存在的基础
32
《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5〕12号)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 劳动关系成立。 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劳动法律关系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 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 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 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 招聘 “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广义的劳动法
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 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以劳动法命名的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狭义的劳动法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一)劳动关系 ——主要调整对象 1、劳动法中“劳动” 的含义
问题:是不是只要提供劳动了,就属于劳 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呢?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 道的。——马克思
劳动分为: 无报酬的劳动 有报酬的劳动
一般认为:劳动法上的劳动专指基于契约 上的义务在从属的关系中所为的有偿的职 业性劳动。不包括义务性劳动、慈善性劳 动、家务劳动等。
2、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之间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 过程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以改造劳动 对象,达到预期结果。
第四节 劳动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与民法关系: (一)联系:在历史渊源上,劳动法缘起于民法; 签订合同时主体地位平等。
(二)区别 1、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 2、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 3、调整的方法和原则不同 4、纠纷解决程序不同
二、与经济法关系
(一)联系
1、有共同的现实背景和社会基础,即都是在
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授课大纲
• • • • • • • • • •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第二章:劳动就业法律制度 第三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第四章:集体合同法律制度 第五章: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法律制度 第六章:工资法律制度 第七章:劳动保护法律制度 第八章:劳动监察法律制度 第九章: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第十章: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衡量‚密切联系‛的标准:(1)是产生劳动关系的前提;(2) 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3)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的渊源、内容及适用范围
一、劳动法的渊源 宪法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劳动的基本法及其 配套法 国务院制定的劳动行政法规 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劳动规章 地方性劳动法规 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劳动公约 和建议书 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
劳动力 所有者 劳动关系
生产资料占有者 (劳动力使用者)
劳动力
生产 资料
(2)特征 产生于劳动过程中 主体的特定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兼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内容的双重性——兼有人身性和财产性 对抗与非对抗
3、判断一种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系是否是劳动关系的 标准(1)从目的看,从用人单位角度而言,是生产、经营、流 通、服务等需要;从劳动者角度而言,是实现生存发展的 需要。 (2)从实质看,是一种内部关系,是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 劳动安排。
2
参考资料
网站:
•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 • 2、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网/ • 3、中国劳动争议网 • • 4、劳动仲裁诉讼网 • / • 5、中国劳动法律网 • • 6、中国劳动保障报 • • 7、法律图书馆(特色:法律规定齐全) •
生工资待遇争议时,能否受到我国劳动法的保
护?为什么?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 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1)达到法定劳动年龄 一般情况下最低劳动年龄:16周岁 特殊情况下:可以不满十六周岁,但仅限于文
报纸杂志:
《中国劳动保障报》
《中国劳动》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 劳动法》
视频播放 甘肃:兰州交大博文学院 女教师患癌被学校开除事件
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女教师患癌被学校 开除事件的思考
1、本事件中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争议属于什么性质? 2、处理这类争议的法律程序是怎样的? 3、学校存在哪些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学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对每个 人都有好处
对职场人士
对企业HR管理人员
对创业者
对自由职业者
对大学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 杂、非常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 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 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 三个方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 第二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会造成企业用工不足; 第三个方面,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 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