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病理生理学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伴发 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婴幼儿多发。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PIDD)
*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免 疫功能不全。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T、B细胞和联合缺 陷)和非特异性补体免疫缺陷(补体与吞噬细胞缺陷)。
罗伯特·盖洛
二、流行和传播
传播途径
*性传播:同性恋传播多,约60% ~70%; *注射途径:静脉吸毒约20%、输血、血液制品3%; *母婴垂直传播; *其他:如器官移植、人工受精、医护等。
免疫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免疫系统功能
免疫功能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正常
防御或消灭病 原微生物
病理
免疫缺陷 /超敏反应
清除损伤衰老变性细胞 清除抗原抗体复合物
自身免疫病
清除突变细胞 清除病毒感染细胞
恶性肿瘤/ 持续感染
一 过敏性疾病 二 自身免疫病 三 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
* 发生率: 免疫球蛋白生成缺陷(50%); 细胞免疫缺陷(18%); 联合免疫缺陷(20%);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2%)。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三)联合免疫缺陷 (四)补体系统缺陷 (五)吞噬细胞缺陷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 概念
IDD)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 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 分类
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按累及的免疫成分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
* 共同特点
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消化道过敏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
类风湿关节炎、 结核、伤寒、 肾小球肾炎、 接触性皮炎, 系统性红斑狼 移植排斥反应 疮
I 型超敏反应:特异性IgE介导,以功能紊乱为主的 速发型超敏反应。
主要特征
(1) 出现快,消退也快:即刻/迟发相
(2) 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3)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二)呼吸道过敏: 支气管哮喘、鼻炎等
(三) 胃肠道过敏: 食物过敏-消化道症状
(四)皮肤反应 荨麻疹,湿疹
1.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致死占过敏休克死 亡病例中的75% 每年全球约400-800人。
2. 哮喘 (Asthma)
血管淋巴 细胞浸润
炎症、肿胀
平滑肌收缩
内腔 缩小
大量 黏液
体内IgE。 (三)减敏治疗 Hyposensitation
改变变应原的物理性状及进入机体的途径,以诱导产生可与 变应原结合的IgG抗体,从而阻止IgE的产生。 (四)对症治疗
用药物切断或干扰I型超敏反应的某一或多个环节。 如肾上腺素,氨茶碱、抗组胺药物、细胞因子拮抗剂
第三节: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3)效应阶段
组胺、缓激肽 (胞内预存)
脱颗粒
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 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 (新合成)
平滑肌收缩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腺体分泌增加
速发相反应
迟发相反应
★ I 型超敏反应迟发相: 发生于变应原刺激后6~12小时, 可持续数天
四、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一、概念: 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 染病,病人以CD4+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反复 机会感染、恶性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退化。
HIV的发现者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吕克-蒙塔尼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IDD)
(一)继发于某些疾病的免疫缺陷病
1、感染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2、非感染疾病导致的免疫缺陷 (1)恶性肿瘤 (2)营养障碍性疾病 (二)医源性免疫缺陷
1、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1)化学药物
(2)生物类免疫抑制剂 2、放射性损伤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一、概念 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产生的以组织 损伤(tissue injury)和/或功能紊乱(dysfunction)为特 征的免疫应答。
◆ 抗原:变应原allergen, 过敏原
多为对人体无直接危害的物质. 可以是完全抗原或半抗 原;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
◆ 发病率高:约占世界人口30%~40%,西方国家高发;
肺泡
平滑肌 血管 内腔 黏膜
正常气道
哮喘气道
3. 皮肤反应
荨麻疹 Urticaria
湿疹 eczema
4. 过敏性结膜炎 (Anaphylactic Conjunctivitis)
三.诊断及防治原则
(一) 寻找并确定变应原 病史(家族史,用药史)、皮试、特异性IgE检测
(二)脱敏治疗Desensitization 在注射动物血清时小量多次注射,较轻临床症状,同时消耗
二、病因(过敏原)
三、发病机制:
特异性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 发病过程: (1)致敏阶段 (2)激发阶段 (3)效应阶段
(1)致敏阶段
IL-13
(2)激发阶段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 : 1、预先形成的介质: • 组织胺 • 激肽原酶 • 类胰蛋白酶 •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2、新合成的介质: • 细胞因子: TNF、IL4、IL5、IL1、IL6、IL3…… • 白三烯(慢反应物质) • 前列腺素(×8) • 血小板活化因子 • 激肽
◆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
特点
免疫类型
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I型
速发型;
II型
细胞毒型
III 型
免疫复合物型
IV型
迟发型Leabharlann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参与成分
IgE;
肥大细胞、嗜 碱粒细胞
IgG,IgM; IgG,IgM
补体;吞噬细胞;补体;吞噬细
NK细胞
胞;中性粒细
胞
T细胞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代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