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课程感想
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虽然今后仍将在清华学习更长的时间,但仍然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离愁别绪。
最丰富多彩的三年已经匆匆过去,无论成败功过,自豪与遗憾,我的本科生涯已经接近尾声。
而在这仅剩的一年时光里,一方面,我要为下一个开始做好准备,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我要好好地为这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收尾,减少一些遗憾。
抱着“最后一年了,选点喜欢的课吧”的想法,我非常幸运地走进了这个课堂,而我也确实非常幸运,在这堂课中,我收获了大学课堂中从没有过的乐趣。
既然是课堂总结,还是先说说我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吧。
我在射击课上所学的射击技巧,总结起来主要是三方面:
一、基本的射击姿态;
二、对环境和自我的感知;
三、基于已有结果进行后续的调整。
对于第一点,我觉得这些基本的细节并不重要,因为我想上过射击课的同学至少都能做到看起来“训练有素”;而第二点和第三点,是我在课堂上颇有感悟的内容。
当我们站在靶台前的时候,枪支和自己的状态总会有细微的变化,试射几发之后往往能发现,也许枪就是往左偏,也许自己的状态就是导致打得偏下,这些因素都需要我们进行调整。
其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很多事都与射击相似:在有着些许变化的外界条件和自身状态下完成某些任务。
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环境与自我进行感知。
比如说打羽毛球球赛,今天打输了,很不服气,想要另择日期再来一较高下。
而再来打比赛的时候,场地可能跟上次不完全一样,所以总要试打几个球,这时可能发现,灯光比上次偏暗,会导致预判稍微延后一点,接杀球的时候站位就要稍微往后一点;自己的状态也跟上次不太一样,杀球的时候发力状态不是很好,容易失误,但是放网前球的手感很好,那就要调整战略,多放网前球调动对手,而减少杀球,减少主动失误。
而当我们在连续射击进行的过程中时,如何保证每一枪都能打出好成绩,这是我们所关注的。
而在试射中得到的修正量,此时也许不适用了。
比如说试射中发现枪往左偏,但也许并不是处于枪的原因,而是由射击者视觉误差导致的,但是经过几次激发之后,随着肾上腺素的分泌,视觉误差消失了,直观感觉就是枪不偏了,这个时候最有力的调整依据,自然应当是上一枪或者上两枪的结果。
在连续射击中,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便是“瞄着靶心打,肯定比瞄别的地方打的好”。
但是我们的瞄准往往有一定的系统误差,再加上身体的晃动,让我们打出一枪较偏的成绩之后,往往会觉得只是运气不好,或者是自己激发的时机不对,而没有考虑到是瞄准的问题,因为我们总会觉得要瞄准就一定要往靶心瞄。
这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靶点往一个方向偏,而更进一步的结果便是低分的靶点增加。
在现实生活中我遇到的最相近的一个例子是在驾校学习倒车。
驾校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动作,找哪个点,打多少方向盘。
这个流程的确管用,但是往往有学员将其奉为圭臬,车况变了的时候也教条地遵守这一流程。
最后的结果往往不理想。
所以说,射击学的是一项运动,但是道理却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除了“认知”与“调整”外,另一个对我的世界观大有帮助的是老师贯彻始终的一个观点,“差不多原则”。
做事做人,做到前1%的人固然是值得他人尊敬的人,而为了做到这1%,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独特的天赋是必不可少的。
而我既不是一个天资极佳的人,也不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把1%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能徒劳无功。
但是放任自己堕落,又是我的价值观所不允许的。
我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50%的平均水平也不能满足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是20%,也许是10%,更甚者5%,我会向着1%努力,但只要结果在5%~20%以内,我都可以欣然接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活中总会有数不清的事情面临到我,科研、社工、学分绩、追女生、找工作、体育活动、社交圈、社团活动……把其中的100%都做好的人,毫无疑问是优秀的人才,但以我的能力做不到。
同样,如果大家都能完成好其中的50%,那么我想,只要自己的努力了,有70%以上的事情做好了,我也就可以欣然了,正所谓“有舍才有得”。
虽然董老师讲的“差不多”原则与我之前零星的想法不谋而合,但董老师系统的阐述一方面为我梳理了之前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将成为我今后非常重要的指导方针。
这个学期一如既往地飞驰而过,我的大学生活已经可以按天数了,非常感谢董老师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唠叨”,从天南地北到古今中外,虽然我没听到之前一直想听的枪械发展史,但是我知道了香港警匪片里主人公身中数枪却依然生龙活虎的槽点,知道了皮划艇翻船之后该怎么自救,知道了翘课的策略,知道了瑞士、德国的秀美风光……不论以后我将来如何,每周五清晨那略带惺忪的一节课,都将是我一生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