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努力提升油田管理水平

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努力提升油田管理水平


第二部分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工作部署
一、进一步细化“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油藏管理水平
——按照油藏分类情况,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二部分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工作部署
一、进一步细化“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油藏管理水平
——不同类别区块根据开发阶段、开发矛盾实施油藏分类治理
A类(55.8%) 优化注水政策,提高水驱效率,开展井网优化、
一、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思路
—职责分级:二是优化运行模式,确保各类措施及时到位,实现开发工
作平稳有序。

变 地质所油田开发室

负责油田开发

与生产管理
油田开发室
加强研究
生产管理室
加强管理
油田开发规律研究 开发技术政策制定 开发方案编制
生产分析与监管 督促落实技术政策 重点区块动态管理
过 程 油田开发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二、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情况——三叠系油藏
—Ⅴ、 Ⅵ类:长1、长3、长4+5开发中期油藏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二、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情况——三叠系油藏
—Ⅶ类:长8开发初期油藏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二、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情况——三叠系油藏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二、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情况——侏罗系油藏
—Ⅲ类:注水开发后期油藏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二、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情况——侏罗系油藏
—Ⅴ类:边底水开发后期油藏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二、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情况——三叠系油藏
全厂开发的11个油田,保持一类开发水平4个(占全厂储量比例63.3%, 产量比例72.7%),二类开发水平7个,全厂保持一类开发水平。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第二部分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工作部署 第三部分 2009年油田开发重点工作安排 第四部分 2009年运行保障
董志区200811/200712含水级差分布图 压力高(18.4) 生产压差大见水
微裂缝发育 油井见水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董志)
主要矛盾
➢ 随着开发时间的增长,粘土颗粒运移
No
Image 、地层结垢等因素造成董志区地层堵塞井
逐步增多,影响油井产能发挥。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董志)
量多、面积小 两项优化


储层物性好
两项治理

采出程度高
一是优化注采参数,缓解开发矛盾 二是优化局部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效率 三是开展重点油藏治理,降低油藏递减 四是开展套破井治理,提高产能恢复率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二、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情况——侏罗系油藏
—Ⅱ类:注水开发中期油藏
控 过程管理 制
编发《月度开发管理通报》,督促基层技术管理 深入基层生产调研,及时解决生产问题 召开旬度分析例会,剖析生产中各环节问题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二、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情况——侏罗系油藏
侏罗系油藏:以“提高开发中后期水驱效果”为主题,抓好综合挖潜。
区块(油藏)数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一、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思路
—油藏分类:根据不同开发层位、开发阶段、开发特征分为八类油藏。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一、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思路
—职责分级:一是细化三级工作职责,建立系统、规范、有序和可控的 油藏管理体系。
含水上升率: 1.4%
采油二厂水驱特征曲线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三、取得的效果
3、自然递减得到进一步控制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三、取得的效果
4、主力油田(产能比例87.2%)开发形势稳定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三、取得的效果
5、油田开发水平继续保持一类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白马中)
主要矛盾
➢ 局部区域含水上升依然较快,产能损失大 目前白马中共有见水井256口,占油井总井
数的49.6%。其中,2008年含水上升井23口,日 影响油量20t/d。
白马中200811含水分布图
西 17
西13
西 167 西 187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白马中)
治理目标
➢自然递减: ≤18.2% ➢综合递减: ≤15.6% ➢含水上升率: ≤5.5% ➢水驱控制程度:≥96% ➢水驱动用程度:≥70% ➢地层压力: 15.0~ 15.8MPa ➢压力保持水平:95~100%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董志)
治理措施
➢ 一是优化注水技术政策,提高水驱效率。继续实施“温和注水”技术 政策,整体注水强度保持在2.0m3/m左右;在储层微裂缝发育、高含水区 实施周期注水8个井组。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白马中)
治理措施
➢ 注水技术政策优化 ➢ 2009年白马中以均衡注水为主 ,注水强度保持在1.9 m3/m.d左右 ;在扩边区域加强注水,注水强度 2.0-2.1 m3/m.d左右。 ➢油水井分类治理
➢ 水井维护措施 措施增注7口:西39-22、西38-22、西37-18、西41-26等; 选择性增注2口:西35-16、西35-12。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白马南) 治理措施
➢ 优化注水政策 ➢ 均衡注水为主,注水强度 保持在2.4-2.5 m3/m.d左右。 ➢油水井分类治理
➢水井日常管理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华152)
开发形势
2008年华152区( 5.3%)通过优化注水 参数、加强堵塞井治 理,区块开发形势平 稳。
➢ 2009年,继续贯彻“2342”开发管理思路,以注水为
中心,以三叠系油藏技术优化和重点油藏综合治理为重 点,抓住“油藏辨识、重点突出、过程控制”三个环节 ,进一步提升“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内涵,坚持“推广 成熟技术、完善在用技术、探索创新技术”三个做法, 强化油藏科学有效管理,不断提高油田开发管理水平。
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努力提升 油田管理水平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第二部分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工作部署 第三部分 2009年油田开发重点工作安排 第四部分 2009年运行保障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2008年,在油田公司的指导下,严格落实“2342”开发管 理思路,突出“技术引领、科学发展”主题,围绕“原油生产 任务”和“降低自然递减”两个目标,不断深化“油藏分类分 级”管理和“一井一法一工艺”管理,以注水为中心,以三叠 系油藏技术优化和重点油藏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实技术管理、 分类治理、工艺试验三项重点工作,实现了陇东油田自然递减 逐年减缓,进一步推进了油田开发的良性循环。
第二部分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工作部署
一、进一步细化“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油藏管理水平
目前我厂共有开发区块61个,油组15个 ,油砂体443个,具有区块多、层位多、开发 特征差异大等特点。
第二部分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工作部署
一、进一步细化“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油藏管理水平
——根据油藏产量比重、递减状况,将侏罗系和三叠系开发区块各分为3类 :
以“提高单井产能、提高水驱效率”为主题,抓好技术优化。
油藏规模大

微裂缝发育
藏 特
五项优化 储量产量集中 一项治理

储层物性差
采出程度低
一是优化动态监测方案,深化油藏认识 二是优化注水技术政策,夯实油藏稳产基础 三是优化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效率 四是优化压力场分布,发挥油井潜力 五是优化二次改造措施,提高单井产能 六是开展重点油藏治理,降低油藏递减
C类(8.6%)
加强日常注采管理及井筒治理,确保油藏稳产 ;关闭日产油小于5t区块。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白马中)
开发形势
2008年白马中 (22.5%)通过优化 注水技术政策,调 整平面产液结构, 开展油水井分类治 理和扩边建产等工 作,区块整体开发 形势保持平稳。
—Ⅷ类:长8开发中期油藏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三、取得的效果
1、地层压力稳定,能量基础良好
第一部分 2008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执行效果
三、取得的效果
2、水驱效率保持稳定
存水率:
0.59→0.60
水驱指数: 1.426↗1.49
水驱控制程度:87.7→87.8%
水驱动用程度:71.3→71.5%
主要矛盾
➢ 井网调整区及扩边区能量基础薄 弱,递减较大 ➢ 白马中井网调整区域物性较好, 但受钻井停注影响,压力保持水平下 降(99.4↓96.7%),老井递减大( 54t);扩边区受注采井网不完善影 响,部分井能量不足,产能下降,日 影响油量28t。
2009年油藏分类分级管理安排——三叠系A类油藏(白马中)
油井分类治理,综合递减控制在8.0%以下。

三叠系
B类(8.5%)
精细注采调控,通过油水井堵水调剖等措施, 改善水驱效果

C类(2.1%)
优化注水参数,建立有效压力驱替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