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创设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创造,让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品味语言。
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课文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并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坐井观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三课。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文章通过小鸟和青蛙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三、学情分析二年级同学年龄小,他们经常把局部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比方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身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
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际、沿、信”。
正确书写生字“沿”。
理解词语“无边无际”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通过图文结合,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实验操作,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
4、发挥想象,续编课文,初步了解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能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问句表达的情感以及课文中两次“笑”所表达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插图,动画,生字词和重点句子);2、青蛙、小鸟的贴图。
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成语是个大王国。
这个王国里有耍小聪明的狐狸,有拔苗助长的农夫,还有糊涂的国王。
今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来参观成语王国里的一口古老的井。
(课件出示:井)很久很久以前,这儿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谁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1、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来一起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解释课题:谁知道“观”的意思?谁能看着大屏幕的图片说一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谁坐在井里看天?关于这个故事,你还知道什么?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创设情境,识字认字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读课文.2、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呢,瞧,是谁啊?(出示青蛙)小青蛙跳啊跳啊来到池塘边,他很想知道荷叶上都写了什么?你能帮他吗?(1)自己读读吧。
(2)指名读。
(3)咦,拼音不见了,还会读吗?齐读。
3、读的这么好,相信你一定有好方法记住它们吧!(1)际:你还有什么好办法?(2)信:老师这里有一个古体字,猜一猜,它是本课的哪个生字?你是怎么猜到的?(3)沿:“沿”还是本课我们要写的生字呢,认真看老师板书,“沿”左边是三点水,右边先写撇,再写横折弯,最后写口。
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快速拿起笔在书上写一个。
写完的同学就在四人小组内互相评一评吧。
哪个小组想汇报?4、小青蛙看到同学们写的那么专心,邀请大家玩踩荷叶的游戏,想去吗?小青蛙必须要一个一个跳过去,我们一起读吧。
(1)想一想什么无边无际?(2)除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你的头脑中还出现了什么是无边无际的?指名说句子。
指导学生将句子补充完整并且读出感情。
(三)情境引路,自读自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1)大家词语读的这么棒,句子肯定难不倒你。
(出示第一自然段)生自读。
(板画“井”)你读懂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2)瞧,小青蛙带着小鸟来到了我们中间。
(出示教具“青蛙”和“小鸟”)谁来把他们贴在黑板上?为什么这样贴?(3)井口的边就是井沿,那碗的边叫(),床的边叫(),桌子的边叫()。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就这样,小青蛙和小鸟聊了起来,他们说了什么?快来自己读一读课文的2——7自然段,用——画出青蛙的话,用~画出小鸟的话。
生自读。
汇报。
(2)我们先来看看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谁来读小鸟的话。
指名分角色读。
①你飞了100多里,那么远啊!追问——能说说你这一百多里都看到了什么吗?②你们飞了那么远,看了那么多风景呀!谁能读好这句话?③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好吗?(3)你看,这样一问一答就叫对话。
这是小鸟和小青蛙的第一次对话,找一找书中他们还进行了几次对话?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1)那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自读第4、5自然段,你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吗?板书:井口那么大无边无际(2)谁想来读读他们的对话?指名读。
(3)谁知道“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大话”?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呢?我要采访一下小鸟了,你怎么知道天无边无际呀?(4)既然同学们认为天无边无际,那就让我们也插上小鸟的翅膀,一起在天空中自由得飞翔吧!(课件显示关于天无边无际的配音画面)(5)小鸟飞呀飞,飞呀飞,飞过很多很多地方,看到天的边了吗?小鸟渴了,落到井沿上,请坐下。
所以小鸟说,看大屏幕,一起读“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呢!”(6)多了不起的小鸟呀!谁想来读读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
(7)出示两个句子:句子1“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你弄错了。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句子2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你弄错了。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①读读看你有什么发现?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②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第六、七自然段(1)青蛙和小鸟为什么对天有不同的看法呢?自己读读他们的第三次对话吧!生交流。
①做实验:把本子卷成纸筒,闭上一只眼睛看一看我们的教室,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②小青蛙也和我们一样,它通过井口看到的只是天的一部分啊,他确实错了。
(2)谁想把他们的第三次对话读给大家听?(指名分角色朗读)你发现青蛙和小鸟在说话时有什么共同之处呀?①小青蛙为什么笑?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吗?②听了小青蛙的话,小鸟也笑了。
他为什么笑呢?谁能再劝劝小青蛙呀?(3)看来大家都想读,你们在四人小组内练习着读一读。
一会儿分小组朗读。
(4)同学们读得太棒了,老师也想加入进来,我们一起合作着分角色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四)语言拓展,情感升华(1)听了小鸟的劝告,小青蛙第一次跳出了井口。
跳到井沿上,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你猜,他会看到什么?(2)他看到了蓝蓝的天空,火红的太阳,雪白的云朵。
这个世界即宽广又美好!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就让我们再次发挥我们的创造力,续编他们的第四次对话吧,好吗?①同桌两个分角色想象一下,互相说一说?②小结:青蛙跳出井口,放开视野,才会看见这美丽、多彩的世界。
我们也要站得高、望得远,才能全面、正确的看到事物。
(五)课堂总结接下来,小青蛙还会去很多地方呢。
我们要像那只飞翔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的小鸟一样,飞得高,看得远;也要像那只跳出井口的青蛙一样,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外面的世界既丰富又精彩,孩子们,张开你们的翅膀,飞向外面的世界吧!希望你们能在外面的世界里寻求到更多更广的知识!(六)作业设计青蛙跳出井口后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想的翅膀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青蛙——井里青蛙:井口那么大争论小鸟——井沿上小鸟:无边无际(天有多大?)道理:看问题要全面。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所以理解了三次对话,也就能悟出寓意。
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通过朗读、做实验、表演、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很好的品味语言,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在学生意识到小青蛙的愚昧无知时,我适时地创设情境:如果小青蛙跳出井口会怎样,并化身为记者,采访一只只刚刚跳出井的小青蛙,让他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
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说出“小青蛙“的心声。
实际的课堂和当初的设计总会有偏差,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由于课堂内容设计较多,压缩了学生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也过于单一。
最后的拓展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很好的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回答没有预想的好。
在理解青蛙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时,我应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组织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的探究文本,然后再从文本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生活化。
今后,将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