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棵沟火山热液型金矿床成矿规律
摘要:涧楳沟金矿是秦岭成矿带熊耳山矿田中与火山岩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
通过对该区域发现5个类似的含金地质体进行区域地质、成矿地层、矿床成矿条件分析研究,总结出本区金矿严格受角砾岩体控制,角砾岩体边部的产状由陡变缓的膨胀处,为成矿有利部位,中小角砾之间的胶结物内最多,空隙大,有利于矿液的充填交代,易于矿液集中富集成矿等规律,对扩大本区域远景找矿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涧楳沟金矿成矿规律
矿区位于河南省卢氏县城西南约60 km处,交通较方便。
涧楳沟金矿是秦岭成矿带熊耳山矿田中与火山岩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
目前在该区已发现5个类似的含金地质体,涧楳沟金矿床属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通过对该点的剖析,对扩大区域找矿远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矿区地质概况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豫西隆起的中南部,熊耳山凸起与西峡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接壤地带。
1.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及第三系红层。
太古界太华群:太华群是本区含金角砾岩体的主
要围岩:斜长角闪岩、角闪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混合片麻岩、条带条纹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
元古界熊耳群:矿区仅见熊耳群的下部,为一套中性喷发岩。
主要岩性为变安山岩,绿泥钠长蚀变岩,变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熔岩角砾岩。
1.2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是燕山期,多数呈脉状产生,少数为小岩株及岩枝,与金矿关系密切。
(1)前加里东期侵入岩:主要有变安山岩和阳起绿泥蚀变岩。
(2)加里东期侵入岩:在矿区仅见变辉绿岩,出露在矿区的东南训,规模很小。
(3)燕山晚期侵入岩:以酸性岩脉。
主要岩类有:石英钠长斑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斑岩、石英斑岩、角闪二长花岗斑岩。
1.3 构造
涧楳沟金矿位于北西向李庄—王村背斜的南东倾伏端:马园—王村边缘断裂的北缘。
矿区地层主要呈单斜产出,地层倾向150°~170°,倾角30°~40°。
主要断裂在北西、北东和近南北向三组,其中以北西和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
(1)北西向断裂,此组断裂走向300°~330°,倾向多为南西,也有为北东,倾角55°左右,断裂长度多在千米以上,宽16 m左右。
断裂内主要为加里东期中基性侵入岩脉和部分燕山期的中酸性岩脉充填,并具多期活动的特点。
(2)北东向断裂,区内此组断裂带,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和中部。
显示压扭性物点,大都被燕山晚期的石英斑岩、正长斑岩及关加里东期的侵入岩充填。
1.4 区域金矿分布
区内已发现金矿(化)点5处,主要产于角砾岩体内。
此外,还有石英脉型及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地质体,大体分为三个带如下。
(1)东带:呈北西305°展布,带宽2 km,长10 km。
已发现角砾岩体5个,金矿化点8个。
以涧楳沟一带最密集,往北西逐渐变稀,其分布范围明显受李庄—王村背斜和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交叉部位控制。
此带内燕山期斑岩脉成群密集分布,北北东向断裂和裂隙发育。
(2)中带:已发现2个角砾岩体,3个矿化点。
分布范围与“李家凹—上坡脑”背斜基本一致形成一个呈北西向展布的矿化蚀变带,带内北北东和北北西向断裂发育,酸性侵入体及脉岩较多。
(3)西带:已发现3个含金角砾岩体,金矿化点2个,分布于阳坡顶—后洼短轴背斜南翼,沿太华群与熊耳群的不整合面呈北西西向事状分
布,此带内近东西向构造发育。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内已知6个含矿角砾岩体,它们严格受角砾岩体控制,大部分矿体赋存于角砾岩体的中上部,部分赋存于中部,个别赋存于下部。
2.1 矿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
(1)号角砾岩体中的金矿体,该角砾岩体走向北西,长220 m,宽15~20 m,已控制深度250 m。
在平面上,呈似纺锤状,剖面上是不规则简状,倾向南西,倾角55°左右。
(2)号角砾岩体中的金矿体,该角砾岩体在平面上呈纺锤状,北东东向展布,在剖面上中呈漏斗状。
长310 m,宽16~28 m,出露标高520 m。
(3)号角砾岩体中的金矿体,5号角砾岩体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黑云母化较其它岩体发育。
共圈出3个金矿体。
2.2 矿石特征
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次要为黄铜矿、方铅矿、少量闪锌矿、铜兰、辉铜矿、磁铁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绿泥石、绿帘石,次要为方解石、钾长石、绢云母、钠长石,并有少量黑云
母、斜长石、萤石等。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晶粒结构、包含结构、交代型半自形粒状及骸晶结构以及乳浊状结构。
矿石构造:以角砾状为主,次为团块状、浸染状及细脉状、晶洞状、栉状等。
2.3 围岩蚀变
本区各角砾岩体普遍受热液蚀变作用,其主要围岩蚀变类型如下。
(1)钾化:为早期蚀变,包括钾长石化和黑云母化。
(2)绿泥石化:是本区主要的蚀变类型之一,与矿化关系密切。
主要分布于胶结物中,少数为交代角砾中的铁镁矿物而形成的。
(3)硅化:是本区最主要的蚀变类型,蚀变强,分布广,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根据穿插关系等可分为。
3 涧楳沟火山热液型金矿床金矿化富集规律
(1)本区金矿严格受角砾岩体控制,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中上部,少数赋存于岩体中部。
角砾岩体的形态及产状控制着金矿化的富集程度。
从平面看,矿化常富集在角砾岩体最宽的部位和“岩体”中心。
从剖面看,角砾岩体边部的产状由陡变缓的膨胀处,为成矿有利部位。
(2)本区金矿主要赋存在角砾岩体内的胶结物中,部分赋存在强烈蚀变或裂隙发育的角砾中。
有些角砾蚀变弱,矿化差,而在其周围的胶结物中蚀变强,矿化好。
胶结物含量多少,同金富集程度有一定关系、多数情况下,金矿化较好地段,胶结物含量也较多。
(3)大量原始资料表明,区内金矿化较好地段,角砾多为大中小混杂、以中等角砾为主。
其原因是中小角砾之间的胶结物内最多,空隙大,有利于矿液的充填交代,易于矿液集中,富集成矿。
(4)金矿化较好的地段,多数分布于以片麻岩成分为主的角砾岩和复成分角砾岩中,其它成分角砾岩矿化较差。
(5)金的富集与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三者关系最密切,与绿帘石化也有一定的空间和成因联系。
(6)金矿化的富集程度与硫化物含量有密切关系,凡金矿化较好地段,金属硫化物含量也较高。
角砾岩体的伴生金同硫化物除以黄铁矿为主外;尚有少量的黄铜矿和方铅矿,有些地段金的含量与铜、铅的含量成正相关变化。
自然金常与黄铜矿或方铅矿或黄铜矿方铅矿一起充填于黄铁矿的晶体间隙或裂隙中,或者与黄铜矿、方铅矿共生。
(7)本区角砾岩体内构造不甚发育,上要控矿构造为小断裂,劈理带及裂隙构造。
4 结语
涧楳沟金矿床属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主要理由如下:赋存金矿的角砾岩体的成因是隐蔽爆发成因的角砾岩体;金矿体赋存于角砾岩体中,严格受角砾岩体控制。
近角砾岩体的围岩金矿化是沿裂隙充填交代,且局限;矿石中金属矿物为一套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中一低温矿物组合;围岩蚀变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中一低温蚀变矿物组合;区内燕山晚期中酸性脉岩发育。
在空间上矿化角砾岩体与石英斑岩、正长斑岩、花岗斑岩等关系密切,成岩(角砾岩体)、成矿与这一类浅成超浅成的燕山晚期的中酸性岩有关。
通过对该区域发现5个类似的含金地质体进行区域地质、成矿地层、矿床成矿条件分析研究,总结出本区金矿严格受角砾岩体控制,角砾岩体边部的产状由陡变缓的膨胀处,为成矿有利部位,中小角砾之间的胶结物内最多,空隙大,有利于矿液的充填交代,易于矿液集中富集成矿等规律,对扩大本区域远景找矿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汉城,肖荣阁,安国英,等.熊耳群火山岩系金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成矿作用[J].中国地质,2003(4):75-80.
[2] 滕光亮,龚亮,罗志吉.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模型浅析[J].西部资源,2012(5):135-137.
[3] 张志军,韩红庆,曹彦荣.河南省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关系[J].山西建筑,2012(3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