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得共同得、成套得功能、代谢与结构得变化。

如水肿,缺氧,休克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得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得普遍规律与机制、3.健康:就是指没有疾病与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与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就是指在病因得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得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得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得原因就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得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就是指在原因得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得因素,通常包括机体得内在因素与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得外部因素。

7.死亡:就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得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得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得永久性停止、脑死亡得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得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得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a+]仍维持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得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致,通常无钠得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得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得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0.75mmol/l。

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1、25mol/l9.水肿:过多得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得病理过程。

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水。

心性水肿就是指心力衰竭诱发得水肿。

肾性水肿就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得全身性水肿。

原发于肝病得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与/或溢入肺泡腔得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

脑组织得液体含量增多引起得脑容量与容量增加为脑水肿、1.酸碱平衡紊乱: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得过程成为酸碱平衡、由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平衡得失调,被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2.SB:标准碳酸氢盐,就是全血标本在标准条件(37~38℃血红蛋白完全氧与,用PaCO2为40mmHg得气体平衡下)所测得得血浆HCO3ˉ浓度。

AB,实际碳酸氢盐,就是指隔绝空气得血液标本,在患者实际PaCO2、实际血液饱与度条件下所测得得血浆HCO3ˉ浓度。

3.BE:碱剩余,就是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将1L得全血或血浆滴定到PH=7、4时所用得酸或碱得量、4.BB:缓冲碱,就是指血浆中得一切具有缓冲作用得碱性物质得总与。

亦即人体血液中具有缓冲作用得阴离子得总与。

包括HCO3ˉ、Hbˉ与Prˉ等,通常以氧饱与得全血在标准状态下测定,正常值为45mmol/l~55mmol/l5.AG 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得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得差值、常可用常规测定得Na+,Clˉ正常值为8~16mmol/L、AG可确定与区分代酸及其类型1.缺氧:由于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所引起得组织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得一种病理过程、2.动脉血氧分压:PaO2就是指在物理状态下,溶解于动脉血浆中得氧分子所产生得张力,故又称为动脉血氧张力。

3.血氧容量:就是指在PO2为20、0kPa,PCO2为5、32kPa,温度为38℃时,在体外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结合得氧量,即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得最大带氧能力、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得质与量。

4.血氧含量:就是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得氧量,包括物理溶解得氧量与血红蛋白结合得氧量。

5.氧饱与度:就是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得百分数。

6.CaO2—Cv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指动脉血氧含量与静脉血氧含量之差,它代表了组织对氧得消耗量、7.低张性缺氧:就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得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所造成得缺氧,故又称为乏氧性缺氧或低张性低氧血症,属氧得摄入障碍。

8.血液性缺氧:就是指由于血红蛋白得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得性质发生改变,血液携带氧得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氧不易释出,血氧含量减少,导致供氧不足、由于PaO2正常故又称之为低张性低氧血症。

9.由各种原因引起得贫血使血红蛋白得量减少,血氧容量下降,血氧含量亦下降而导致得组织供氧不足,称贫血性缺氧。

10.循环性缺氧:就是指由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组织供血量减少而引起得缺氧,又被称为低动力性缺氧。

动脉狭窄或阻塞致使动脉血灌流不足而引起得缺氧,又被称为缺血性缺氧。

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微循环淤血导致得动脉血灌流量减少而引起得缺氧称为淤血性缺氧。

11.组织性缺氧:由于组织细胞存在利用氧得能力障碍,生物氧化不能正常进行而发生得缺氧,又被称为氧利用障碍性缺氧12.氧中毒: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可出现氧得损伤效应,称之为氧中毒。

13.35。

肠源性发绀: 由于大量食用含较多硝酸盐得食物,在肠道细菌得作用下,硝酸盐被还原成为亚硝酸盐,可使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导致缺氧,高铁血红蛋白呈咖啡色,患者皮肤与粘膜可出现类似发绀得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肠源性发绀。

1.发热:就是指由于致热原得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0C)。

它就是由致热性细胞因子介导得机体一系列生理、内分泌、免疫功能激活得全身性反应。

2.过热:少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并不涉及致热性细胞因子导致得调定点上移,可因产热过度,存在散热障碍与体温调节机构失控或存在障碍而产生,称之为过热。

3.内生致热原(EP):发热激活物并不直接作用于提问中枢,而就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得一些细胞,使其合成、分泌某些致热性细胞因子,后者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这些致热性细胞因子称之为内生性致热源。

4.发热激活物:凡能引起机体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得物质1.应激性疾病: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得疾病,如应激性溃疡,应激相关疾病:应激作为其发生发展得重要原因或诱因得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2.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下出现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能引起应激得因素称为应激原。

3.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表现为一个动态得相同得非特异得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与疾病。

4.热休克蛋白:就是指在热应激或其她印记就是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得一组蛋白质、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非分泌蛋白5.急性期反应:应激时,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因素可使血浆中得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增高,白细胞数量增加、核左移等,这些反应成为急性期反应(APR)。

这些蛋白被称为急性期蛋白,属分泌型蛋白。

6.45、应激性溃疡:就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或其她应激情况,出现胃\十二指肠黏膜得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与十二指肠黏膜得糜烂、溃疡、渗血等,少数疡较深或穿孔,当侵蚀大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

1.休克:各种强烈得致病因素作用所导致得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脏器得灌注不足与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全身性危重得病理过程、2.低动力性休克:就是指患者心输出量降低而外周阻力升高得休克、故又被称为低排高阻型休克或高阻力型休克。

由于患者外周血管强烈收缩,皮肤发凉,故又被称为冷休克。

3.高动力型休克:指患者心输出量不降低甚至升高而外周阻力降低得休克,故又被称为高排低阻型休克或低阻力型休克。

患者由于外周血管扩张,皮肤温暖,故又被称为暖休克,主要见于某些感染性休克。

4.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得血液循环。

就是循环系统得基本结构之一,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直捷通路微静脉及动—静脉短路七部分5.50、休克肾:各型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6.51、休克肺:严重休克得患者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可发现肺充血、水肿、血栓形成及肺不张、肺透明膜形成等病理改变,具有这些特征得肺称为休克肺。

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52。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指严重创伤、休克、复苏后或感染期间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得系统或器官功能得衰竭、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血管内凝血因子与血小板被广泛激活,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液而引起得一种以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弥漫性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并伴有激发纤溶亢进得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为出血,贫血,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障碍、休克等、2.5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就是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伴发得一种特殊类型得贫血,这种贫血除了具有溶血性贫血得一般特点外,在外周血可发现一些形态特殊得异型红细胞,如盔甲性、星形、新月形红细胞等。

1.心功能不全:各种致病因素一起得心脏得收缩与/或舒张功能障碍,就是心泵功能降低,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得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被称为心功能不全。

其失代偿期为心力衰竭期。

2.低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患者得心输出量低于正常值,由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病等引起。

3.57。

高输出性心力衰竭:就是指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输出量比发病前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值得下限,主要发生于具有高动力循环状态得某些疾病(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等)与妊娠。

4.向离心性肥大:心肌肥大就是指心肌纤维变出变长,间质增生,心室壁增厚,心脏重量增加得一种慢性适应性变化。

一般没有心肌细胞数目得增加。

有向心性肥大(由于长期压力负荷过度室壁增厚不伴心腔扩大)与离心性肥大(长期容量负荷过度室壁增厚伴有心腔扩大)。

5.心肌收缩性:就是指心肌不依赖于负荷,在其动作电位得触发下产生张力与缩短得能力,就是决定心输出量得最关键因素。

6.60、端坐呼吸:心力衰竭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感到呼吸困难,平卧时尤其明显,故常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得状态。

7.61。

夜间阵发性呼吸:这就是左心功能不全得特征表现。

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惊醒,迅即坐起用力呼吸后可缓解,这被称为夜间阵发呼吸困难8.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