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整理)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

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

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瓷器收藏品市场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

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

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

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

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

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

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

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

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现一些相应的产品。

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老胎后做,就是在原来的白胎上加彩后重新烧;C、纯新的仿制品。

由此看来,在目前学术研究或收藏品市场中,学术上的新观点我们要关注,同时也要关注市场方面的变化。

举个例子柴窑说,一些藏友在看书过程中看到,记载的五代时期柴窑瓷器的特点是:瓷胎,薄如纸;敲击声,声如罄。

这些藏友凡是见到有薄如纸的瓷器,就认定是柴窑,是一个大的发现。

我想说我们在收藏过程中,除了对实物的一个鉴别以外,同时也要关注学术界的一些动态,去了解一些瓷器烧造基础常识和时代特有的制瓷工艺特征,对收藏会有裨益的。

2.鉴定方法方面:从鉴定的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有科技检测和传统的目鉴方法。

我个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势必要走上科技检测这条路,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到,中国的古陶瓷上下几千年来,分布地域广袤、窑口众多,烧造出的品种也非常繁多。

而且瓷器在同一窑烧造过程中,由于温度、窑位变化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南北方的地域不同,所用瓷土也要差异;烧窑所用的燃料有煤和柴,烧成的瓷器也有差异。

这就是科技检测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难题,它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的支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原来某个杂志上发表的数据搬过来应用。

就目前科技检测来讲,很多藏友都关注其结论不是定语,而是属于中性词藻。

如数据基本相同、成分基本相符、结论仅供参考等等。

目鉴过程也是因人而异,完全凭个人的修为、阅历、经验去鉴定。

现在的鉴定人才、鉴定专家太多了,有些专家则是古往今来各个门类通吃,无所不精。

我不否认有奇才专家,但是我想他总有精通某一门类的,也会有某一门类相对较弱。

还有一部分专家鉴定是以盈利为目的,明明是一件假的东西还要开一个证书,运用非常华丽的词藻,最后关键词写“这是一件“珍”品,很有收藏价值”。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为了牟利,利用收藏者的情感搞文字游戏。

3.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造假、仿品,我之所以把造假、仿品放在第三类,是由于造假古往今来都有,民国时期更盛。

造假有以盈利为目的的造假,也有彰现国力的造假,比如说康雍乾时期,对以前的东西无所不仿,仿完的东西就落上自己的款识,他是在彰现自己的国力,彰现自己的能力。

所仿的瓷器器型、纹饰追求原物的风格,但是打上本朝的款,这也说明一种工艺传承的过程。

现代仿品除了一比一按照实物的仿,还有凭空想象、臆造行为。

我认为这种仿造都属正常范畴。

因为,仿者毕竟是烧出一件真的瓷器,他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几百或几千元的价格已经说明这是一件仿品。

目前,多数藏友收藏赝品的原因是收藏者自乱阵脚,拿这种便宜货当“捡漏”买,再加上一部分专家不负责任的鉴定,衬上一些学术界的争论,也是造成收藏市场混乱的因素之一。

二、瓷器鉴别方法思考就鉴定来讲,没有捷径可走。

但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理智,就是我们获取好方法好捷径的基础。

如果没有理性的东西,总想跳跃式的寻找途径、捡些漏,我认为是最危险的。

本文主要是论述自己在对古代瓷器“目鉴”过程中积累的心得——痕迹鉴别方法。

对古陶瓷的鉴定来讲,从传统上,不外乎对瓷器的胎、釉、款识、纹饰、烧造工艺、制作工艺、窑口特征几方面来鉴定。

有的书上或者有的专家在讲课中,对一些时代特征的分析非常透彻,目前尚难以突破。

但是,也很难让人理解。

为什么呢?应为所有结论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书。

比如说,宋代定窑胎子非常致密,釉色非常莹润,有牙黄色泪痕。

莹润到什么程度、致密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你认为润、致密;我认为不润、不致密;没法比,无法量化。

如果拿宋代定窑的胎质跟明、清代相比,它肯定胎子不是很致密,烧造温度没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温度高。

许多收藏爱好者反映,瓷器教科书上描绘的词汇,读起来非常动听,却很难理解。

究其缘由,主要是感官的东西太多,缺少量化的标准,很难让人掌握。

古代瓷器年代的鉴定取决于什么?是鉴定者的感觉?是鉴定者经验的积累?还是鉴定者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如果说三者都有,依然让人难以理解。

于是,不知何时鉴定者在神秘光环的照射下令人敬畏,不止让同行迷茫,更让藏友“敬仰”。

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式鉴定证书能有这么大的市场了。

对古代瓷器鉴定是否真的没有标准吗?我认为,鉴定古代瓷器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有广义概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类比法。

比如说龙泉窑、越窑、临汝窑还有钧窑,每个窑在随着它的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进行类比;同时也可以各个窑之间相类比。

由此,得出胎、釉、绘画、款识、窑口及烧造工艺的鉴定方法。

关于这五个方面鉴定方法,我认为有关瓷器鉴定的书中已经写的很多了,这里不做赘述。

狭义的概念是痕迹鉴定法。

是笔者在对古代瓷器鉴定过程中的心得。

用观察痕迹的方法去鉴别古陶瓷的真伪,我以为这种方法属于狭义鉴定方法概念的范畴。

应为这种方法的特点有两点优势:A、便于入门初学,不掌握基础鉴定方法者应用;B、对具有鉴定古代瓷器能力者,有更上一层楼感觉。

首先古陶瓷来源不外乎有三种:(1)传世瓷器,就是那些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入过土的或者是早年间出土经过几代传下来的;(2)出土瓷器,无论是窖藏、窑址、墓葬还是遗址,反正是在土底下埋着的挖出来的;(3)海捞瓷器,也就是出水的,像前几年安徽-河南段大运河河道改造、兴修水利或者是疏通河道出土或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

对于这三种古陶瓷的来源的鉴定,是可以量化的,应为无论哪种都必然带有相关痕迹。

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掌握这三种痕迹的特点,当掌握这三种痕迹的主要特征以后,就可以判别一般瓷器的真伪;如果对古代瓷器的胎、釉、款识、工艺、绘画风格、用料和窑口特点有研究,我想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暨鉴定的捷径就为人们所掌握。

三、传世瓷器的痕迹研究不同传世文物遭历的磨难不一样,它所走过的历程不一样,遗留下来的痕迹也不一样。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什么痕迹,为把这些不一样的痕迹进行量化,笔者通称为传世过程中的使用痕迹。

以盘、碗的使用痕迹为例,因为盘和碗总是要叠压在一起放置的,所以就必然会产生瓷器与瓷器摩擦的痕迹。

与瓶和罐的使用痕迹和盘碗相比,磨损痕迹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底足、口沿或体部最易磨损的地方。

通过对使用痕迹的辨识,我们能够找出它的规律用来区别后期仿品人为做出来的“使用痕迹”,这样就将痕迹鉴定方法量化了。

比如说,盘或碗,无论它的底足多么光滑,由于叠压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磨损程度自然而然的会加重。

大家都观察到,古代瓷器的釉每个时期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釉面和底足不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有凹凸不平的现象。

因为它是纯手工产品,在烧造过程中它会产生水分的烧失,胎子的烧结,这些都会存在一个收缩比。

而由于凹凸不平瓷器的磨损程度也会随之不同,凸出来的部分磨损会多一些,凹进去的部分磨损会少一点甚至没有,也就是说磨损程度是自然形成的。

而仿造的磨损是如何形成的呢,民国以来,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一件瓷器的打磨方式是用一块麂皮慢慢的去擦,主要为了擦掉瓷器上最刺眼的“火光”,只要瓷器上的光柔和了,就会产生一种年代感。

鉴别这种人工打磨,只要通过肉眼或放大镜在光线合适的情况下就能够发现有均匀的相同规律的摩擦痕迹,这种摩擦痕迹是与自然磨损痕迹不同的。

现在去光的方法就很多了,有时候一件瓷器,尤其是瓶和罐,先用手摸,感觉手是非常涩不是很光滑,有的局部地方更涩,我们就会跟人家说,你这件东西是经过药物处理的,把釉面的光泽处理掉,由于酸性药物处理过程中会侵蚀到釉面里面去,破坏了瓷器釉面的玻璃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釉面产生出一种发涩的感觉,也就是它玻璃化的瓷面受到了损害。

那么我们传世文物的一些瓷器,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用手抚摸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涩的感觉,而是非常光滑的。

如制造盘和碗叠加的“磨损”,就用电动工具加上一个布轮,这时候你会发现,这样制作出来的“磨损”不是光磨掉了瓷器的光,而是把釉的表面都磨下去一层。

但是在合适的光源下甚至用放大镜看,你很难找出它摩擦的一种规律,好像这件东西使用了很长时间一样,已经磨损到一定程度了,在鉴别使用痕迹的时候,也需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

再有一种情况,无论是缸、罐还是瓶,由于它的重量非常重,随着时间长短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底足势必就要有一定的磨损,无论磨损的轻、重,总之要磨损。

正常的磨损翻过来一看,底足中间最高出的部分,磨损程度最多,凹下去的地方它不磨损或者是磨损线很窄。

而有的磨损又是什么样呢?一个泥鳅背形式的底足,底足的平面、外墙和里墙都有磨损,而且磨损的程度几乎一致,那么这种磨损和正常的磨损明显不一样。

其实鉴别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照正常使用的规律去分析这些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