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二)一、课前导入(作业评讲)二、知识点讲解★一、表现手法及作用1.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感人。
3.开门见山与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前者使文章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后者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
4.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5.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象征:利用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作用,使主旨含而不露,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二、答题格式:1.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XX的XX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XX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2.以小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XX入手,抓住XX的XX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
(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3.象征: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XX与XX之间的相似的特点,通过对XX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XX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XX,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点头赞许。
4.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XX,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三、例题分析白蝴蝶花多年不见的一位朋友嫣到家中作客,看到一个精美镜框。
她惊奇地发现,里面不是斑斓的油画,不是天然贝壳,也不是脉络清晰的树叶或须爪皆全的昆虫标本,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白蝴蝶结,像是医用纱布结成,这显然与他见过的所有饰品都不同。
嫣十分诧异地问:“这是为纪念什么用的吧?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我微笑着说,当然!不妨猜猜看。
“你们家庭里有了新医生或者护士,以示对职业的尊敬?”我摇了摇头。
“知道了!一定是期望你的孩子将来读医科大学!”我又微笑着摇了摇头。
“是啊,那样的话你满可以挂一个红十字。
”嫣想了想,迟疑而同情地缓缓问道,“不会是你有亲人刚刚去世吧?”我大笑,哪里!我的双亲十分健康而且快乐。
嫣长舒一口气:“那么,”她突然兴奋地一拍巴掌,:“一定是你得到了医生的精心治疗,为了记住他也纪念你的康复喽!”我说,是,但不全是,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你可以猜到纱布的来源:我曾经做过一个手术。
那个手术全然不是我想像的肃穆、无情,却是在精彩的对话与欢笑中度过,开心而充满关爱。
时间是怎样溜走的,我浑然不知。
当医生为我敷好伤口,柔和地示意并帮助我从手术台上下来时,我竟然还沉浸在愉快的氛围里不肯出来,有种看电影到高潮处却要换胶片的感觉。
为避免弄脏衣服也为了让我更舒服点儿,医生特意为我加了块棉垫。
“太丑了,协和的垫子怎么可以这样呢?请换一块。
”我已经习惯了这位医生,整个手术过程都是这样,是事事不肯迁就。
望望背后墙上式样简单的钟,11点40。
我很替医生着急,手术中听说有位病人一定要等他,已经挂了他的号,也为自己讨厌的病侵占了他的午饭时间而感到内疚,一心盼着赶紧结束。
护士在旁侧收拾手术用品。
医生亲自为我裹棉垫,之后就可以离开去接待那位病人了。
为把这块漂亮的棉垫固定好,纱布从左腰到右肩,又从右腰到左肩绕了一圈又一圈,一圈也不肯懈怠。
缠了半天,我想该差不多了吧。
“转——过来!”医生的声音有着诗般韵律,又带着点不容置疑。
尽管我们从第一面到现在,接触的时间合起来不到三个小时,我还是听出了深深关切,仿佛还有一点小时候父母才会给的娇宠。
于是乖乖地转过身。
他轻轻蹲下身,好比我低一点。
我俯视着这位医生,身材清瘦,看不清脸庞,只见口罩外专注的眼神。
他惯拿手术刀的灵巧的手指,把两节纱布头一绕一拉熟练地打了个节,秀气又小巧。
比想像的好太多!我松了口气。
一切完满结束,正要离开。
别动!医生没有说话,是他的双手告诉我的。
这双手没有离开,他修长的手指把那个纱布节皱着的四个边角一一舒展开来,整整花了几十秒。
他全神贯注,甚至有些慢条斯理,我简直觉得他在浪费时间。
最后,看了眼自己的杰作,他才微笑着抬头,自豪而和蔼地问我:“怎么样,象朵花吧?”真的,一朵洁白耀眼的蝴蝶花,恰到好处地缀在我右腰间交错的纱布上!我一下子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的手术是在一位绝对负责任的医生手里做的,白蝴蝶花为证!为我做手术的,正是这家医院的院长先生。
如今,这朵端端正正镶在古色镜框里的白蝴蝶花,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两个字:极致。
凡事不做则已,做,就一定做到最好。
它激励着手术那天连医院都找错的曾经的小马虎,它给我的简直比院长先生亲自为我解除病痛意义还要大。
嫣叹道:“送我一朵吧!如果每个人都做到极致,这世界怕早就大不相同了!”1、《白蝴蝶花》这篇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请写出白蝴蝶花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精心收藏的白蝴蝶花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随堂练习丁香赋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
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
”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
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
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
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
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
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
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
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妖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1、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五、课后作业A组壶口的黄河肖铁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