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

关于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

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是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跨越,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根本路径,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既要对接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同时也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一、乡村旅游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中,乡村旅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而且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在市场、组织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一揽子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好、潜力大,但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乡村旅游在旅游发展大盘子中占的份额比较小,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不到20%。

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乡村旅游将处于快速发展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可有大作为。

(一)有利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长寿养生文化、滨江生态风光、花木盆景产业、古城人文特色富有强烈的吸引力。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更多的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推动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二)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我市正在加快调整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是重要的突破口。

利用农村
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通过“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实现转移就业,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拉动经济增长是有效途径。

同时,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对于打造“特色小镇”、培育“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联动、城乡互动的发展模式,极大丰富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对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形成长寿文化品牌
(一)旅游接待初具规模。

我市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最佳休闲小城”等响亮名片,充分发挥气候温暖舒适、上海“后花园”区位优势、农产品种类繁多、长寿文化魅力独特等多种乡村旅游优势资源,积极引导和吸引旅游者到特色乡村旅游点(农家乐)观光旅游,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乡村旅游业初具规模,结构日趋合理。

现建成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4家,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2家,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和生态观光农业项目50多处,新兴民宿产业10多家,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000余人。

(二)品牌特色逐步显现。

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提高经济发展质态的重要增长点,并与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以
及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呈现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通过多年发展,全市住建形成了以利园山庄为代表的生态果蔬购物观光型、以丁堰森果为代表的乡村休闲度假型、以药用植物园为代表的滨江风光旅游型、以康盛生态园为代表的鲜花生产观光型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

这些先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带动了完善经济社会的旅游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按照“环境是旅游先导”的要求,不断加大对旅游环境的基础配套。

紧紧围绕主要交通干线,形成了以6大乡村旅游项目为主题的旅游观光路网。

丁堰森果、下原利园山庄、白蒲云轩生态园、长江金岛生态园等景区的提升改造工程初见成效,全市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提升完善。

三、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仍制约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
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阶段,许多乡村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深入挖局,产品少而单一、规模小而分散,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对外推介较弱,乡村旅游品牌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

一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与现阶段旅游文化需求不匹配,乡村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缺少科学指导,同质化的乡村旅游品牌多,离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规范经营的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水平偏低,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

四是金融配套政策还没有跟上。

现行金融体制下,乡村旅游流转来的土地不能作为质押,经
营者不能在上面建设永久性建筑,房屋和农用地都不能用作抵押,投资者受到一定程度资金问题制约。

四、坚持四大原则,突出五个重点,努力构建长三角一流乡村旅游如皋品牌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服务三农、彰显特色,项目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原则,突出历史文化游、乡村民宿游、乡村生态游、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五大旅游重点,力争到2020年前,打造1-2个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产业带),2-3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1-2个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万以上。

(一)统筹规划,因村制宜,做到有序开发
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

要根据各镇村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土地利用、镇村规划建设,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区域,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资本与物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贯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做到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办好一个。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两带三区”:一是围绕白雪线沿线,建设长寿文化体验、生态果蔬作物采摘和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核心产业带。

二是围绕蒲黄线沿线,打造休闲度假、参禅礼佛、革命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型二线产业带。

三是以顾庄生态园、苏通生态园为中心,打造生态逛逛、盆景文化体验、农家客栈餐饮服务型乡村旅游集聚区。

四是以长江为依托,建设滨江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区。

五是以白蒲古镇、古街、古建筑为依托,建设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区。

(二)培养龙头,壮大主体,增强带动功能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发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提高龙头企业对乡村旅游的带动功能。

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特色食品的乡土气息,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助品牌和地区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依托如皋党校、如皋中等职业学校等培训机构,开展与发展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乡土文化讲解、厨师、民俗礼仪、客房服务、文化艺术表演、民间技艺展示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完善政策,多元投入,破解发展瓶颈
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持有一定发展潜力、发展实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和经营户,推动项目做大做强。

对投资开发乡村旅游的企业,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进一步减免相关建设费用,提高税收返还力度。

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金融政策融资等手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是完善奖励扶持政策。

对评定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四星级乡村旅游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奖励标准,对已运营的乡村旅游项目,按照标准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并对其挂星授牌;对景区星级旅游饭店、特色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提高奖励比重。

四是部门对口帮扶。

调动市级相关部门的主动性,整合各方资源和资金,共同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和设施建设。

(四)加强推介,拓展客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群享受田园风关、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结合乡村旅游项
目开发,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

按照突出特色、交通便捷、设施配套、安全卫生、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经营规范的要求,选取经营优秀项目进行包装推介。

常态化召开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举办特色旅游名吃评比、厨艺大赛、“乡村旅游示范户”评比等活动,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依托民族节庆活动,利用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形式,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推介。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举办旅游推介活动、编印旅游宣传材料、编制特色乡村旅游路线、邀请知名媒体及旅行社采风、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将乡村旅游作为宣传促销的重点内容,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