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论《史记》为文之法

曾国藩论《史记》为文之法


祖至武帝五代汉皇的后妃, 以正后为主, 兼及妃嫔 和后妃亲族,篇中的几位皇后都出身微贱, 但却通 过不寻常的经历当上皇后, 有的阴差阳错, 有的事
‘ 外戚世家 “ 记述的是汉高
2015 年第 3 期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俞樟华,沈灵超:曾国藩论‘ 史记“ 为文之法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㊃ ㊀ 2 ㊀ 9㊃ ㊀
(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在取材上紧扣主旨,量身选材;在情感上自鸣郁抑,情感喷涌;在气势上文气承接,迈远骞举;在剪裁上详略得当,繁简相宜; 在谋篇上先后有序,布局巧妙;在语言上用词洁准,叠词复笔㊂ 曾国藩还以‘ 史记“ 为圭臬,在自己的传记文章写作实践中进 行了借鉴运用㊂ 关键词:曾国藩;‘ 史记“ ;为文之法 收稿日期:2014-09-23 中图分类号:K206㊀ ㊀ ㊀ 文献标志码:A㊀ ㊀ ㊀ 文章编号:1009-5128(2015)03-0028-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 女,浙江慈溪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㊂ 作者简介:俞樟华(1956 ) ,男,浙江临安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传记文学研究; 沈灵超 ( 1991 ), 摘㊀ 要:曾国藩受桐城派的影响,自小浸淫‘ 史记“ ,受其影响深远,对其为文之法十分推崇,并进行了相关评点,主要是
出偶然㊂ 一个微贱女子变成了天下最尊贵的妇人, 令人不可思议,于是司马迁用了 命 字作解㊂ 篇以 命 字为骨, 开首一序, 即接连点出, 以下步 后以重亲,故与其生子万方, 终无子 ㊂ 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知者, 归之天命㊂
[5]412

行,寥寥几笔,形神俱备,俱为烈丈夫㊂ 他们的存在 强化了文章所传达的主旨命意, 皆为烈字衬托出 光芒
[1]387
的中流砥柱,他深受桐城派方苞㊁ 刘大櫆等人尤其 也㊂ 姚先生持论闳通,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
[1]250
㊂ 同时,曾国藩还是桐城中兴
㊀ ㊀ 方苞是清代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 ‘ 又书 货殖传后“ 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义法理论, 为桐城派 的论文 标 准 奠 定 了 基 础㊂ 他 说: ‘ 春 秋 “ 之 制 义 法,自太史公发之, 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㊂ 义即 ‘ 易“ 之所谓 言有物 也, 法即 ‘ 易 “ 之所谓 言有 序 也㊂ 义 以 为 经 而 法 纬 之, 然 后 为 成 体 之 文㊂ [2]58 所以方苞论文, 不仅注意其思想内容, 而 且非常强调文章的笔法㊁技巧,从文章的选材来说, 他主张 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2]136 ㊂ 他 认为司马迁在 ‘ 史记 ㊃ 留侯世家 “ 中所说的 留侯 从容与上 言 天 下 事 甚 众, 非 天 下 所 以 存 亡, 故 不 著 , 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 也㊂
第 30 卷 第 3 期
2015 年 2 月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㊀来自Vol.30㊀ No.3
Feb. 2015
ʌ 司马迁与‘ 史记“ 研究ɔ
曾国藩论 ‘ 史记 “ 为文之法
列传“ 为 子长最不满于公孙弘, 讽刺之屡矣 也
; 评 ‘ 儒林
子长既 薄 其 学, 又 丑 其 行, 故 褊 衷 时 时 一 发 露 诸人,具有瑰玮绝特之气, 赞中仍自寓不轻于一死 之意㊂ 子 长 跌 宕 自 喜 之 概, 时 时 一 发 露 也 这些评论,都是切中肯綮的㊂
[3]58
;评‘ 季布栾布列传“ 为 状季布㊁ 季心㊁ 栾布 ㊂
[3]54
召必俱死而弃小义; 中途乞讨, 心志坚定; 忍辱负 重,攻克郢都,没有找到昭王,竟 掘楚平王之墓,出 其尸,鞭三百
[5]487
伍子胥头脑清楚, 眼光尖锐, 知应父之 ,疯狂复仇㊂ 伍子胥为吴王立下
[5]488
汗马功劳,受谗言被赐死前留下 抉吾眼悬吴东门 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达了身遭诬害的愤慨,对吴王昏庸的憎恨㊂ 此等人 物不可不谓之 烈 也㊂ 然这些还不足, 曾国藩更 为赞叹的是这篇列传除伍子胥之外, 又涉及了渔 夫㊁专诸㊁申包胥㊁白公胜㊁石乞等诸多人物,或言或 的遗言, 激烈地表
论 古 文, 总 须 有 倔 强 不 驯 之 气, 愈 拗 愈 深 之 奇辞大句,须得瑰玮飞腾之气驱之以行, 凡堆重处 皆化为空虚,乃能为大篇, 所谓气力有余于文之外 也,否则气不能举其体矣
虽要归有良然者, 然亦由子 的想法㊂ 虽然曾国藩
不赞同‘ 外戚世家 “ 中太史公的观点, 但他依然对 其紧扣 命 字的写作方法予以肯定, 感叹 俱含命 字之意在言外 节通灵,显出了章法的高妙㊂ 由此可见, 曾国藩在 评点‘ 史记 “ 时注重辩证看待, 对于有异议的观点 提出想法,同时赞赏文章紧扣主旨选材的方法, 对 ‘ 史记“ 其他篇章亦多次提及,如 ‘ 陈丞相世家 “ , 他 评道: 阴谋奇计,是‘ 陈平世家 “ 着重处㊂ 二语为主㊂

身份地位相似㊁ 关系相近的人写在一起, 而且注重 使所选材料紧扣主旨, 暗含命意, 如对于 ‘ 外戚世 家“ ,曾国 藩 就 评 点 道: 通 篇 注 重 命 字㊂ 首 段 吕 后,末指明天命, 后薄后㊁ 窦后㊁ 王后㊁ 卫后, 亦俱含 命字之意在言外㊂
[3]52
曾国藩也认为太史公在取材成篇时, 不仅常把
[3]54
步限定,再不脱离㊂ 有明应处, 如 此岂非天耶 , 非天命, 孰能当之 等句是㊂ 有暗写处, 如 吕太
[4]54
和,使得文章节奏紧凑,主旨鲜明,令人赞叹㊂
, 亦使得诸人之 烈 相 互 穿 插, 互 为 应
对于太史公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㊂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㊂ 周之兴也以姜
[3]54
如果说‘ 外戚世家 “ 主要是选用多人的材料去
胥列传“ 则是以一人为主传,以众人去衬托主传者,
㊀ ㊀ ㊀ 二㊁ 借以自鸣其郁耳 自鸣郁抑,情感喷涌
㊀ ㊀ 文学是人喜怒哀乐的载体,包含着人对生命意 义的探索㊂ 曾国藩认为太史公亦是将其个体体悟 及情感融入了‘ 史记 “ 之中, 余读 ‘ 史记 “ 亦 大抵 率寓言也 ㊂ 列传首伯夷, 一以寓天道福善之不足 据,一以寓不得依圣人以为师㊂ 非自著书, 则将无 所托以垂于不朽㊂ 次管㊁ 晏传, 伤己不得鲍叔者为 之知己,又不得如晏子者为之荐达㊂ 此外如子胥之 愤㊁屈原之枉, 皆借以自鸣其郁耳㊂ 非以此为古来 伟人计功薄也
蓄, 则 读 之 亦 易 尽㊂ 故 深 于 文 者, 必 敛 气 而 蓄 城派前期柔弱的文风; 另一方面是当时时势艰难, 国运黯淡,需要雄浑阳刚之气㊂ 所以曾国藩对 气 势 的论述较多, 如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意
[1]106 [1]678
文之雄健,全在气势㊂ 气不正, 则读者索然; 势不 曾国藩非常重视阳刚之气,一方面是要力矫桐 , 余
[3]62 [3]53
命 字剪裁材料, 组织篇章, 使文章紧凑连贯, 骨
㊂ 一个 命 字贯穿全篇, 紧扣
‘ 酷吏列传“ 则曰: 通首以 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
对于
暗合 命 之主旨,多人合传, 主次相同, 那么 ‘ 伍子 从而体现文章主旨㊂ 故曾国藩如此点评: 子胥以 报怨而成为烈丈夫㊂ 渔父之义㊁ 专诸之侠㊁ 申包胥 之乞师㊁白公之报仇㊁石乞之甘烹,皆为烈字衬托出 光芒㊂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 曾国藩还注意到 ‘ 淮阴
亡归因于女人的观点予以否定, 并针对太史公 孔 于当世艳称之功臣封爵者,皆不甚满意㊂ 常以不可 长褊衷,不能忘情于功名, 故时时以命字置诸喉舌 之间㊂ 若仲尼, 则罕言命, 且不答南宫适㊁ 羿㊁ 禹稷 之问,兹其所以为大也
[3]52 [3]58
这种把兴
的观点, 提出了 子长
俞樟华,沈灵超
㊀ ㊀ 方苞七八岁就 潜观 ‘ 史记 “ , 从此爱上了司 马迁的文章㊂ 曾国藩受桐城派的影响, 也自小浸淫 ‘ 史记“ ,对其十分推崇, 言 ‘ 史记 “ 为 不可不熟看 之书
[1]456

㊀ 一㊁ 俱含命字之意在言外 紧扣主旨,量身选材
马迁㊁韩愈五家
,并说 余于古文,志在效法此三人,并司
[3]62 [3]56
㊀ ㊀ ㊀ 三㊁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文气承接,迈远骞举
㊀ ㊀ 从此后历朝历代对于 气势 的论述层出不穷㊂ 到 晚清时期,文人已十分注重文章的气势, 比如刘大 櫆说: 行文之道, 神为主, 气辅之㊂ 势㊂
[7]76 [6]3
正因为太史公不只是为了记载史实, 而是融入
气势 一词古已有之,曹丕首创以 气 论文, 林纾也言:
为表明自己写‘ 史记 “ 的初衷; 传管仲㊁ 晏子是感伤
㊂ 曾国藩认为太史公传伯夷是
㊀㊃㊀30㊀㊃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第 30 卷
自己没有鲍叔这样的知己,没有晏子这样的人为自 己荐达;传伍子胥㊁屈原是借他们表达抑郁悲愤,并 不是单单为了记载古人的功过是非㊂ 了情感,所以使得 ‘ 史记 “ 的文学性得到了大大提 升㊂ ‘ 史记“ 中的传世名篇大多融入了太史公的情 感,有悲愤㊁有抑郁㊁有讥讽㊁有感慕, 亦有自喜㊂ 所 以曾国藩认为篇章之所以动人心魄,人物之所以令 人难忘,是因为太史公把情感注入笔端, 让读者与 文中人物以及文字背后的作者产生了共鸣㊂ 所以 曾国藩评‘ 屈原贾生列传 “ 为 怀王入秦不返, 战国 天下之公愤,而子长若引为一人之私愤, 既数数著 之矣㊂ 此篇尤大声疾呼, 低回欲绝
[5]411
曾国藩
侯列传“ 这样只选取生平寥寥几事而勾勒人物, 量 身选材而体现主旨的文章㊂ 曾国藩赞叹太史公 举 一纲而万目张 的方法, 即抓住人物一生中的几件 大事进行情节安排,事件不多却将人物性格命运交 代清楚,读之形象鲜明,主旨深刻㊂ 曾国藩评 ‘ 淮阴 侯列传“ 为 彭城败散, 而后信收兵至荥阳, 破楚京 索之间㊂ 下魏破代, 而后汉辄收信精 兵㊂ 荥 阳 距 皆高祖 有 急, 赖 信 得 全㊂ 子 长 于 此 等 处, 颇 为 用 意㊂ [3]57 韩信一生有许多事情, 而太史公并不一一 赘述,只在 高祖有急, 赖信得全 的 三役 上 用 意 ,事件不多, 却让人印象深刻, 韩信功劳之大一 目了然,与后文韩信之死作对比,让人深发感慨㊂ 方法很是看重,他亦在自己的文章写作实践中予以 运用㊂ 如在 ‘ 葛寅轩先生家传 “ 中, 文章开始写葛 寅轩少时的举止异于常人, 再写其游学, 又写其十 三岁时祭父,然后写他思念母亲归家而救母, 母去 世后服丧至诚㊂ 这些情节把葛寅轩一生的行事选 择了几件要事徐徐道来,特别是后面一部分更是突 出了葛寅轩待母至孝㊂ 这篇文章层层递进, 前面写 后写待母至孝达到高潮, 将他一生为人之 孝 表 现得淋漓尽致, 孝 字分外凸显㊂ 太史公笔法的 精髓,被曾国藩运用得非常娴熟㊂ 葛寅轩少时举止㊁ 游学以及祭父几件事作了铺垫, 由上观之, 曾国藩对于紧扣主旨, 量身选材的 楚,成皋围急, 而后汉王至赵, 驰入信壁㊂ 此三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