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大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答案

最新大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答案

大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答案网络教育学院《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题目:达开水电站厂房单向板设计学习中心:昆明五华智源培训学校学习中心专业:土木工程年级: 2013年春季学号: 130014203017学生:邓北京指导教师:1 基本情况本章需简单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厂房的尺寸,板的布置情况等等内容。

1.1设计资料(1)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qk=10kN/m2。

(2)楼面做法:楼面面层用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γ=20kN/m3),板底及梁用15mm 厚石灰砂浆抹底(γ=17kN/m3)。

(3)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主梁、次梁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其他采用HPB235级钢筋。

1.2楼盖梁格布置及截面尺寸确定确定主梁的跨度为6.3m ,次梁的跨度为5.4m ,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1m 。

楼盖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如图所示。

按高跨比条件要求板的厚度h ≥l/40=2300/40=57.5mm ,对工业建筑的楼板,要求mm h 80≥,所以板厚取80mm h =。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1/18~l/12)=(1/18~1/12)=300~450mm ,取h=400mm ,截面宽b=(1/3~1/2)h=(1/3~1/2)×400=133~200mm ,取b=180mm 。

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1/14~1/8)l=(1/15~1/10)×6300=450~788mm ,取hz=650mm ,截面宽b=(1/3~1/2)hz=(1/3~1/2)×650=217~325mm ,取b=250mm 。

柱的截面尺寸b ×h=400×400 mm 2。

2 单向板结构设计2.1 板的设计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荷载条件对板进行配筋设计,按塑性理论进行计算。

(1)、荷载计算恒荷载标准值计算,取1m 宽板带计算: 面层 0.02×20=0.4kN/m板自重 板厚×γ×1=0.08×25×1=2.0kN/m板底抹灰 粉刷厚度×γ×1=0.015×17×1=0.255kN/m永久荷载设计值: k g= 1.2(0.4 + 2 + 0.255) = 3.186 2/KN m 活载设计值: q k =10kN/m 2×1.3=13kN/m 荷载设计值总值: g k +q k =16.186≈16.2kN/m (2)、跨度计算取1m 板宽作为计算单元,板的实际结构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次梁截面为b=180mm ,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a=120mm ,则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为:中跨:l 0=l n =2100-180=1920mm 边跨:按以下两项最小值确定l 0=l n +1/2h B =(2100-120-180/2)+80/2=1930mm l 0=L n +1/2a=(2100-120-180/2)+120/2=1950mm所以边跨板的计算取l 0=1930mm 。

板的计算简图如下所示。

板的计算简图(3) 内力计算因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相差%52.0192019201930=- ,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由表可查得板的弯矩系数αM,,板的弯矩设计值计算过程见下表4.配筋计算根据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可列表计算如下:板宽b=1000mm ,板厚h=80mm ,αs =20mm ,则h 0=80-20=60mm ,C25混凝土,α1=1.0,f c =11.9N/mm ,HPB235钢筋,f y =210N/mm 2。

位于次梁内跨上的板带,其内区格四梁整体连接,故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M2、M3)和中间支座(Mc )计算弯矩可以减少20%,其他截面则不予以减少。

计算简图最小配筋率ρ=As/bh=249/(1000*60)=0.42%>ρmin=0.2%。

2.2 次梁的设计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荷载条件对次梁进行配筋设计,按塑性理论进行计算。

1.确定次梁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当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其计算跨度:中跨:l 0=l n =5400-250=5150mm边跨:l 0=1.025l n =1.025×(5400-120-250/2)=5284mm l 0=l n +a/2=(5400-120-250/2)+240/2=5275mm 边跨计算跨度上式计算中取小值,即l 0=5275mm当跨差不超过10%时,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2.荷载计算由板传来: 3.186×2.1=6.691kN/m次梁肋自重:0.18×(0.4-0.08)×25×1.2=1.728kN/m 次梁粉刷重:0.015×2×(0.4-0.08)×17×1.2=0.196 小计:g=8.615 KN/m 活荷载设计值:q=13*2.1=27.3 KN/m荷载总设计值:q+g=27.3+8.615=35.915 KN/m ,取荷载为35.92 KN/m 。

3.内力计算因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相差%4.2515051505275=- ,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由表可查得板的弯矩系数αM,,板的弯矩设计值计算过程见表α值:β值:计算简图其中,M=α(g+p)l 02 V=β((g+p)l n 4.正截面强度计算1)次梁跨中按T 形截面计算,T 形截面的翼缘宽度'f b ,按3/'l b f ≤=5150/3=1717mm,且c f b s b +≤0'=2010+180=2190mm 考虑,故取'f b =1717mm 。

支座截面按c c h b ⨯矩形截面计算,梁高h=400mm ,h 0=400-35=365mm ,翼缘厚h f =80mm 。

判定是第几类T 形截面:mm N h h h b f f f c .1024.531)2/80365(8017179.110.1)2/(60'1⨯=-⨯⨯⨯⨯='-'α均大于边跨跨中弯矩和中跨跨中弯矩,故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2)、钢筋截面计算如下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如下:5.斜截面强度计算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如下:6.构造配筋要求:沿全长配置封闭式箍筋,每一根箍筋距支座边50mm处开始布置,在简支端的支座范围内各布置一根箍筋。

2.3 主梁的设计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荷载条件对主梁进行配筋设计,按弹性理论进行设计。

主梁内力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1. 确定次梁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柱截面选用350mm ×350mm ,由于钢筋混凝土主梁抗弯刚度较钢筋混凝土柱大的多,故可将主梁视作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的连续梁进行计算。

主梁端部支承于砖壁柱上,其支承长度a=370。

则主梁计算跨度:中跨: mm b b l l n 63002/3502/35035063002/2/0=++-=++=柱柱。

边跨:l n1=0.025*(6300-350/2-120)=6005mm ,因为0.025l n1=0.025*(6300-350/2-120)=150.1<a/2=185mm 所以边跨取:mml b l l n n 63306005025.02/3501202/3506300025.02/0=⨯++--=++=柱,mm b a l n 63652/3502/37060052/2/=++=++≤柱,边跨计算跨度取小值,即l 0=6330mm ;因跨度相差不超过10%,可按等跨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2、荷载计算:次梁传来的永久荷载:次梁恒载×主梁间距=8.615×6.3=45.57kN主梁自重(折算成集中荷载):1.2⨯25⨯0.25⨯(0.65-0.08)⨯2.1=8.978 KN 梁底及梁侧抹灰(折算成集中荷载):1.2⨯17⨯0.015⨯(0.65-0.08)⨯2 ⨯2.1=0.733 KN 永久荷载设计值合计:G = 55.281KN由次梁传来可变荷载:Q=27.3⨯5.3 =144.69 KN 永久和可变荷载合计:G+Q=199.971 KN3.内力计算1)、QL k GL k M 21+=4、主梁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正截面配筋计算主梁跨中按T 形截面计算,T 形截面的翼缘宽度f b ',按;,故取mm b mm s b l b f f 2100630021003/63003/0='=+<==≤'梁高:h=650,h 0=650-35=615mm (边跨),h 0=650-35=615mm (中间跨); 翼缘厚:mm h f 80=' 判定是第几类T 形截面:m kN h h h b f f f f c .54.114910)2/80615(8021009.110.1)2/(60'1=⨯-⨯⨯⨯⨯='-'-α均大于边跨跨中弯矩和中跨跨中弯矩,故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2)、钢筋截面计算如下支座截面按b ×h=250mm ×650mm 的矩形截面计算。

离端第二支座B 按布置两排纵向钢筋考虑,取h 0=650-70=580mm ,其他中间支座按布置一排纵向钢筋考虑,取h 0=615mm 。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如下:5.斜截面强度计算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如下:6、两侧附加横向钢筋的计算由次梁传于主梁的集中荷载 F=G+Q=45.57+113.4=158.97kN,h1=650-450=200mm 附加箍筋布置范围:s=2h1+3b=2×200+3×200=1000mm取附加箍筋φ8@200mm,则在长度范围内可布置箍筋的排数:m=1000/200+1=6排,梁两侧各布置三排。

另加吊筋1φ18,A sb=254.5mm2,则由2f y A sb sin45°+m.nf yv A sv1=2×300×54.5×0.707+6×2×300×50.3=181.08kN>F=158.97kN,满足要求。

配筋图如下: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配筋图板的配筋图次梁的配筋图主梁的配筋图3 心得体会本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设计将规范数据、绘图、配筋计算、验算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在设计的时候一边设计主题轮廓,不明白的地方参考书籍,还有一些系数翻查资料,以便准确的取值,验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