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浅谈科研型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
中央组织部在《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对事业单位的人才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科学技术干部队伍。

结合本单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实践,谈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积极推行聘用制,实现用人机制转变
通过近几年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改变了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积极稳妥地进行用人制度改革,逐步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逐渐成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

事业单位与职工双方都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

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用人,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了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006年,全市事业单位建立起选人用人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了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做法。

通过这种方式,把好了选人用人的第一关,达到了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事业单位中来,提高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素质,基本上防止了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事业单位安排人员的目的。

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二、建立和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2008年以来,按照市人力和社保局的要求,全市事业单位逐步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在事业单位试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比例,按要求设置好本单位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将各个岗位的职责、任务、标准和条件落实到位,并组织职工竞聘上岗,择优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做好准备。

三、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始终围绕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开展业务工作
针对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围绕本单位的基本职能,开展业务技术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按时、高质量完成本单位的主体业务工作,在完成主体业务工作中,提高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

(二)突出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优秀人才引进、培养的各种政策,通过国际交流、选派“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推选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推选市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推选市级杰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渠道和方式,加快培养优秀人才,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科研水平上台阶,打造核心竞争力,储备领军人物。

(三)加强培训,提升科研人才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结合本单位业务的发展和具体技术工作,有计划地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的力度,提高科研人才的综合素质。

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管理程序,狠抓管理制度落实,提升业务技术的质量和实效,确保工作目标任务完成。

(四)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工作任务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集合。

事业单位的人力支出主
要用于他们的劳动报酬。

各单位都形成了以岗位目标考核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如果考核流于形式,分配政策就会走样,会挫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因此,重点是让一线的科研人员通过实行有吸引力的分配制度,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按照完成科研任务的工作量和质量,不同程度地得到较大的提高,由此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科研成果,
四、建议
(一)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事业单位基本上都缺少财政的科研经费支持。

由于缺少科研经费支持,在努力完成职能任务的同时单位难以改善科研工作环境,增强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很难吸引、储备、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瓶颈之一。

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扶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的落实
加快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政策。

按照国家、市人力和社保局对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整体要求,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情况逐步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

积极探索和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岗位管理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重点强化岗位管理和目标考核,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有利于激发职工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收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达到提高“民生”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