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自然地理中的部分难点梳理
1.太阳日与恒星日
在学习“太阳日与恒星日”时, 学生最大的思维障碍在于对“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的理解。
自转、公转两种运动相互叠加,对于既无直观教具可看,又无实际观察经验的学生来说,其空间想像的难度之大可谓是空前的。
一个地球仪,一幅示意图根本无法打开这一教学难点。
但利用flash 编辑软件将教材“图1-12 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见下图)制作成运动交互动画,直观、生动地呈现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的过程,“太阳日与恒星日”这个教学难点即可轻松化解。
2.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的变化包含太阳高度日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两者均与“太阳视运动”密切相关。
看来弄懂“太阳视运动”是解决太阳高度变化这一难点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要说清“太阳视运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从老师“迷雾”般的讲述与比划中摆脱出来,进而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影变化问题,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动画演示以下三幅图。
道 图1-12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
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教学难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主干知识,但空间想像能力要求极高。
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以下图形予以演示,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重点演示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弧与夜弧长短的变化)
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
4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涉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十分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很难理解三种辐射的作用过程,因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基
于此,若能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包括大气的逆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过程以多媒体课件予以呈现,那就可以较容易地解决这个难点问题。
重点演示以下两幅图的动画影片:
5.锋面系统与天气
在讲授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时,最大的麻烦莫过于锋面过境前、锋面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变化特征的分析与总结。
一两幅静态的板图无论怎样都无法使学生清晰地体会、理解锋面影响下的天气变化特点。
运用ppt 或flash 课件,特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示意图
6.
部分公认的难点知识。
利用ppt或flash的动画演示功能可有效突破这一难点。
重点分以下三步予以演示:
地地球球面均一、地球不自转情况下的单圈环流
7.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问题难在如何让学生理解亚洲高亚和亚洲低压对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切断”机理。
利用动画功能演示以下两幅图,揭示气压带被“切断”的过程,对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很有帮助。
66.5°
66.5°
°
23.5°
°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地地球球面均一、地球公转情况下的气压带风带移动图
0°
地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情况下的北半球三圈环流
8.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
在其原理分析中由于涉及等压面及变化、空气的垂直运动及导致的气压变化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地理事物的过程演变,该原理分析成为教学一大难点。
用多媒体将各种变化过程动画示意,就会使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
动画演示以下组图:
地面均匀受热时
等压面
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地面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