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谷杂粮与养生 演示文稿

五谷杂粮与养生 演示文稿

•什么是五谷•五谷的来历•五谷的发展历程•五谷与养生•五谷画什么是五谷•“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说法•“天谷”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含诸如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作物;•唯有“风谷”特殊,指玉米是通过风传播花粉,将头顶花粉吹到作物中节长出的须上从而结出果实的作物。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

”•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

黍•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

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稷•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

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

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现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麻•麻: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麻子,可以吃,就象炒黄豆一样的吃法,比绿豆略微小点,主要用来榨油,油淡绿色,是很好的食用油。

他的茎皮,经沤制可以做绳子(麻绳),麻衣,麻纸等,很耐用。

去皮后的茎,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有点木质的感觉,目前皮与杆经提炼纤维,可以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

五谷的来历•“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

根据《论语》的记载: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五谷的发展历程•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

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等都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

•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麦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于南方的人口。

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这正是秦汉以来被称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

宋代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有人估计是6:4;此后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

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

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

然而却后来居上。

•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

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辟谷•古代道家有“吃五谷,百病出”的说法,道家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

《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

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大米•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功效。

冬天室内暖气较热,空气干燥,早晚喝点大米粥,可以远离口干舌燥的困扰。

特别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不同。

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饭比稀饭对血糖的影响小。

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进食干饭有利于控制血糖。

大麦•功效:《本草经疏》中记载:“大麦,功用与小麦相似,而其性更平凉滑腻,故人以之佐粳米同食。

或歉岁全食之,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粳米。

”大麦对腹泻、烫伤、水肿患者有益,也适合有胃气虚弱、消化不良、胃腹胀气、食欲不振与产后乳房胀痛现象者食用。

大麦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与消化酶,对幼儿、老人、维生素B1缺乏症者、或是预防脚气病有很好的功效,还能活神醒脑、消除脑部疲劳。

而其中大量的膳食纤维,不仅可刺激肠胃蠕动,达到通便作用,如过食饱胀用水送服大麦面即可;另外它还可抑制肠内致癌物质产生。

由于大麦可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病,所以巴基斯坦誉之为“心脏病良药”。

而富含的钙,则对孩童生长发育很好。

还有,大麦制醋后的糟,对手臂脚膝风湿性疼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注意:炒熟的大麦不宜长期食用。

大麦炒熟后性质温热,长期食用容易助热,尤其有内热体质的人更要注意。

小米•功效:小米具有益肾和胃、除热的作用,对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与产后病后体虚或失眠、体虚者有益。

明朝李时珍曾说:“粟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小米含有容易被消化的淀粉,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现代医学发现,其内所含色氨酸会促使一种使人产生睡意的五羟色氨促睡血清素分泌,所以小米也是很好的安眠食品。

小米性凉,病人食用很合适。

•注意《日用本草》中有这样的记载:“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所以小米最好不要和杏仁共同食用。

小麦•功效:《内经素问》将麦列为“五谷之长”。

中医认为小麦有养心益肾、清热止渴、调理脾胃的功效,唐《新修本草》还谓其“久服令人多力健行”,特别适合体虚者食用。

对于心血不足产生的失眠、心悸不安、情绪起伏大与歇斯底里者也有良好的效果;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亦言,小麦可养心气,心病者宜食,所以也能安定精神、治疗神经衰弱、增加气力。

此外,将小麦磨成粉敷用能止疼去湿,与香油一起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可治疗烫伤、外伤出血、皮肤生疮等症。

小麦干瘪轻浮、水淘浮起者,中医里称为“浮小麦”,味甘咸性凉,可治自汗盗汗及男子血淋不止等症。

•注意!加工过于精细的面粉其胚乳、糊粉层中的营养成分损失过多,长期食用,容易导致食欲减退、皮肤干燥等。

玉米•功效:中医认为玉米有开胃益智、宁心活血、调理中气等功效,还能降低血脂肪,对于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助益,并可延缓人体衰老、预防脑功能退化增强记忆力。

玉米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抗癌物质——谷胱甘肽,它进入人体后可与多种致癌物结合,使其失去致癌性;其所含微量元素镁也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肿瘤组织发展的作用。

此外,玉米富含维生素,常食可促进肠胃蠕动,加速有毒物质的排泄。

而以玉米榨成的玉米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血浆胆固醇和预防冠心病有一定作用。

•注意!避免一次食用过多,容易导致胃闷胀气;霉变玉米不能吃。

大豆•功效:黄豆营养丰富,有“植物肉”之称,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的功效,《中药大辞典》说它可治病积泻痢、腹胀赢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豆有诸多保健功能。

其所含丰富的铁,易吸收,可防止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及孕妇尤为重要;所含锌具有促进生长发育,防止不育症的作用;而所含维生素B1可促进婴儿脑部的发育,防止肌痉挛。

大豆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皂甙、黄豆甙、生物碱能防治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常食豆制品不仅可防肠癌、胃癌,还因为维生素E、胡萝卜素、磷脂的含量丰富,可防止老年斑、老年夜盲症、增强老人记忆力,是延年益寿的最佳食品。

还有研究证明,黄豆不仅可加工为减肥食品,并发现了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抑制艾滋病的物质。

•注意!消化功能不良、有漫性胃肠道疾病或大便严重秘结者应尽量少吃黄豆,健康之人亦不宜多食,以免肠道胀气。

黄豆含有大量的嘌呤碱,肝、肾器官有疾病的人忌食,尤其因嘌呤碱代谢失常而痛风、血尿酸浓度增高的病人更应忌食。

黄豆不能生吃。

红薯•效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

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

当代《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

归脾、肾经。

”“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

”地瓜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和亚油酸等,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

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

•注意! 吃红薯时要注意一定要蒸熟煮透。

食用红薯不宜过量,中医诊断中的湿阻脾胃、气滞食积者应慎食。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