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解表达邪为治则。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散加减(寒包火用麻杏石甘汤,表里皆实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加减;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体虚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咳嗽:明代<< 景岳全书>>首次将咳嗽归为外感内伤两类。
清代喻嘉言<< 医门法律>>论述了燥伤及肺致咳嗽,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密切。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若寒饮伏肺用小青龙汤加减;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杏苏散);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蕴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痰。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发作期: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若表寒里饮寒象重用小青龙汤;病久发作频繁,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病久痰热伤阴用麦门冬汤加减;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缓解期: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首见<<内经>.肺肾+肝脾心。
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实喘: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表寒里热-形寒身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水凌心肺-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瘀斑-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虚喘: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减。
肺痈:首见<<金匮要略>>。
以咳嗽发热胸痛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
验痰法,如脓血浊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验口味法,食生黄豆或饮生豆汁,无腥味有助诊断。
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
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是治则。
“清”字。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加减;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千金苇茎汤合如意解毒散;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为特征。
历代命名传尸。
首见<<内经>>。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为我国治疗肺痨现存的第一部专著。
<<医学正传劳祭>>明确提出杀虫与补虚两大治则。
阴虚,病位在肺,累计脾肾。
痨虫为患,正虚是发病的关键。
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加减;阴虚火旺-补益肺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保真汤加减;阴阳两虚-温补脾肾滋养精血-补天大造丸加减。
肺胀:首见<<内经>>。
肺脾肾+心。
病理:痰浊水饮与血瘀。
标实本虚。
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表寒不著用射干麻黄汤;饮郁化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脾加术汤;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痰饮:首见<<金匮要略>>。
阳虚阴盛。
肺脾肾。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饮停于胃-胃有振水声-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饮邪化热-舌红苔黄-清热逐饮-甘遂半夏汤;饮留于肠-水走肠间-攻逐水饮-己椒苈黄丸;悬饮:邪犯胸胁-寒热往来-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饮停胸胁-胸胁胀满病侧饱满-攻逐水饮-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气滞络痹-胸部刺痛,入夜尤甚-理气和络-香附旋复花汤;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泻白散或沙参麦冬汤;支饮-咳喘胸满面浮肢肿-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溢饮-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心悸:心+脾肾肺肝。
本虚标实。
炙甘草汤。
丹溪责之虚与痰。
首辨虚与实。
补益气血调理阴。
心虚胆怯-善惊易恐-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心脾两虚-面色无华-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肝肾阴亏-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心阳不振-形寒肢冷面色咣白-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水饮凌心-肢面浮肿下肢为甚-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血瘀气滞-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痰浊阻滞-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导痰汤;邪毒犯心-发热恶寒-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心痛:首见<<内经>>。
张仲景<<金匮要略>>宣痹通阳法至今为治疗心痛的重要法则。
心肝脾肾。
补通为治则。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痰浊内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窍-栝楼薤白半夏汤;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心肾阳虚-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合右归饮。
不寐:首见<<难经>>。
心肝脾肾。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治则。
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痰热内扰-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温胆汤加减;肝郁化火-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汗证:战汗常作为观察病情变化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
病位在卫表肌腠其发生与肺心肾相关。
分虚实。
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
自汗: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肺气虚衰-益气固表-玉屏风加味;心肾亏虚-益气温阳-保元汤或芪附汤加味;热郁于内-清泻里热-竹叶石膏汤;盗汗:心血不足-睡则汗出醒則自止心悸怔仲-补血养心-归脾汤;阴虚火旺-久咳虚喘-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脱汗-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加减;战汗-扶正祛邪-战汗前参附汤战汗后增液承气汤;黄汗-清热利湿-茵陈五苓散。
血证:首见<<金匮要略>>。
止血第一要法,消瘀为第二法,宁血为第三法,补虚为第四法。
治火治气治血为治则。
鼻衄:热邪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栀子清肝汤;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齿衄:胃火内炽-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咳血:燥热犯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黛蛤散合泻白散;阴虚肺热-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百合固金汤;吐血:胃中积热-清胃泻热凉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肝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气虚血溢-益气摄血-归脾汤;便血:肠道湿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地榆散;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尿血: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脾不统血-补脾益气生血-归脾汤;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紫斑:热盛迫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营汤;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痴呆:痰气最盛,呆气最深。
虚实夹杂。
病位在脑,心肝脾肾。
补虚益损,解郁散结为治疗大法。
用药上不可忽视血肉有情之品的应用。
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气血亏虚-益气养血安神定志-归脾汤;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瘀血内阻-活血化瘀通络开窍-通窍活血汤;心肝火旺-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
厥证:首见<<内经>>。
气机逆乱。
虚实。
肝肺脾。
醒神回厥为首要治则。
开窍法。
气厥:实证-发作前情绪激动不安-理气开郁-五磨饮子;虚证-呼吸微弱-益气回阳-四味回阳饮加减;血厥:实证-面唇青紫,平时急躁易怒口苦面赤-理气活血-通瘀煎加减;虚证-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益气养血-独参汤+人参养营汤;痰厥-喉间痰鸣-行气豁痰-导痰汤;食厥-暴饮暴食-消食和中-盐汤探吐+神术散和保和丸;暑厥-身热汗出口渴面赤四肢抽搐-开窍醒神清暑益气-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或清署益气汤加减。
痫病:<<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之分。
风痫惊痫食痫。
神志异常。
病位在脑+心肝脾肾;风火气痰瘀。
气机逆乱。
阳痫发作多实,阴痫发作多虚。
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期以祛邪补虚为主。
发作期:阳痫-面色潮红紫红转为青紫或苍白-口苦咽干二便自遗,怪叫,舌红脉弦数-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涤痰熄风-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阴痫-面色晦暗萎黄口不啼叫舌淡脉沉细-温阳除痰顺气定痫-五生饮合二陈汤;休止期:脾虚痰盛-平素倦怠乏力-健脾化痰-六君子汤;肝火痰热-清肝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大补元煎。
癫狂:首见<<内经>>。
痰。
心神被扰,神机逆乱。
癫病多虚为重阴之病,主于气与痰,解郁化痰,宁心安神,补养气血为治则。
狂病多实,为重阳之病,主于痰火瘀血,治宜降其火痰瘀血。
后期应予滋养心肝阴液。
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癫病:痰气郁结-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滞,不思饮食-疏肝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加减;气虚痰结-情感淡漠,不动不语,目瞪如愚,傻笑自语面色萎黄-益气健脾涤痰宣窍-四君子汤合涤痰汤加减;心脾两虚-神思恍惚善悲欲哭面色苍白心悸易惊肢体困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养心汤加减;狂病:痰火扰心-起病急,突然狂暴无知两目怒视,毁物打人-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阴虚火旺-情绪焦虑紧张,烦躁不眠,五心烦热-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加减送服定志丸;气血凝滞-情绪躁扰不安,恼怒多言,面色晦暗胸胁满痛-癫狂梦醒汤加减送服大黄蛰虫丸。
在癫狂治疗中,涌吐和攻下法有时可以选用。
胃痛:病位在胃肝脾。
理气和胃止痛为治则。
胃气壅滞-胀痛食后加重,明显伤食史或感受外邪-理气和胃止痛-香苏散加减;肝胃气滞-胀痛连及两胁,情志不遂加重,不思饮食-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胃中蕴热-灼热得凉减,口干口臭便秘-清胃泻热和中止痛-泻心汤合金铃子散;肝胃郁热-灼痛痛势急迫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清肝泻热和胃止痛-化肝煎或小柴胡汤化裁;瘀血阻滞-痛如针刺面色晦暗无华-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不足-隐痛饥不欲食口干不思饮便干-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脾胃虚寒-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喜温喜按,神疲肢怠-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