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关于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目前生态旅游面临很大困境,究其原因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未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在实践中对旅游者、开发商经营者、行业管理、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因此,应当谨慎对待生态旅游盲目扩张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破坏制约因素正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生态旅游系统、科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在实践中存在可操作性差、有较多难以克服的制约因素等问题,导致其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同时,生态环境也因生态旅游的开展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企业”,然而无烟并不意味着无污染无破坏,生态旅游的发展值得我们反思探讨。

一、大规模发展生态旅游的制约因素1、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概念体系什么是生态旅游?国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统一的概念。

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有近千个定义;国内学者给其下的定义也有数十种之多,不同定义之间的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的目的、途径、地点、主体及其造成后果等方面,在旅游业界还比较普遍的存在着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误用滥用等现象,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一种观点认为,凡是到生态环境较好的自然区域惊醒的旅游活动都是生态旅游,在旅游业界这种观点非常普遍。

照此观点,除城市旅游之外的旅游形式都属于生态旅游,这显然是不规范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两种概念理解不清的结果,它把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等同,而自然旅游属于普通旅游的一部分,这种认识没有触碰到生态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对旅游的主体、资源、发展途径和目标都有一定的限定,这宗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理解,实际上是对生态标签的滥用。

1.2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生态旅游才特别强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进一步认为,生态旅游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而生态学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都应该体现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与维护,而并非只有生态旅游才可独当此任,更不可认为可持续理念就是生态旅游的本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实践的具体途径应当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多种旅游活动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只是一种特定的旅游活动形式,而可持续发展旅游是旅游地规划管理的一种模式。

1.3部分学者认为,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而狭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旅游并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负有责任的游客。

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概念的这种定义方法,具有统计意义上的便利性,但体现不出生态旅游者与普通旅游者的区别,因而有学者认为,正是概念泛化造成生态旅游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狭义的概念对生态旅游着有明显的限定,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素质,同时具备生态知识和较强的生态责任感。

更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高消费式的经营旅游活动,排斥普通大众旅游者的参与。

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相比虽然看似更具确定性和科学性,但却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如在统计方面,如何区分生态旅游者和普通旅游者?旅游者应该对旅游地环境和社区负多大责任?有什么机制可以确保旅游者旅行生态责任?这些问题目前还无法解决。

1.4国内外还有学者认为,只有“自然景物”才是生态旅游资源,具体为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园、热带丛林等纯自然区域,但在崇尚“天人合一”境界的中国,很多区域自然和人文是分不开的,如五岳、庐山、九寨沟和丽江等。

由于生态学的理念被引入社会学中,是人文资源也具备生态了旅游资源的条件。

因此有部分学者(张广瑞、牛亚菲等)认为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存在于纯自然区域,也存在于社会文化处于原生态,或者是具有明显特质、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区。

概念不清的后果是:不仅会给学术语言带来混乱,对生态旅游学科发展不利,还会导致应用研究新的困难,也不利于生态旅游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2、缺乏成熟的生态旅游者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在很多旅游区仍不同程度的存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根本原因是生态伦理为成为主流思想。

传统思想是人们向自然无限的索取,自然界成了满足人们各种欲望的对象,成了人的附庸。

生态伦理认为人与自然、生态、旅游活动三者之间特别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认为生态环境不仅对人有价值,而且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生态旅应当是依托生态环境,尊重自然权利,维护生态价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被削弱、破坏和浪费,这是生态旅游的基本目标和价值所在。

但是,目前大多数旅游者是热爱自然风景,而并非热爱自然环境,而并非具有生态责任感,并真正具有一定的生态知识、具有环保意识、生态责任感的旅游者少之又少。

由于旅游者生态知识和责任感的缺失,种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行为的产生,生态伦理所强调的原则在目前的旅游活动中得不到很好的遵循也就不足为奇了。

3、缺少具有生态责任感的旅游开发和经营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旅游业领域国有资本的载体日益复杂,具体表现为非旅游部门对旅游业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项目日益增加,旅游开发的主体已呈现多样化趋势。

民营资本的介入使得生态旅游业领域面临着与普通旅游业领域相类似的情形。

但是由于这一领域资本的进入门槛的降低带来了一些问题,许多不具生态知识,不具生态旅游经营资质的开发商和经营者大量进入生态旅游业,使得生态旅游产生的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些开发商和经营者的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吸引尽量多的旅游者以及修建与此相关的大量旅游设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视而不见,在生态核心区内大量修建旅游设施对生态产生不可逆的破坏,与旅游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相比,开发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破坏范围更大、影响更深刻。

4、管理存在的问题多头管理一直是困扰我国各行业的顽疾,而旅游业领域的多头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生态旅游资源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各级政府都可以参与管理,这是中国资源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因。

由于许多景区各主管部门的政策衔接性差,政策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冲突的焦点是当地旅游业的控制权如争夺创收单位的管理权等,其最终目的还是经济利益。

而对无利可图的事情如污水处理等,各部门则相互推诿,这种模式不仅造成了景区管理效率低下,还引起各部门之间在追逐本部门利益最大化时,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目前个景区普遍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对于修建双龙电梯,武陵源区旅游局的一位官员竟然认为:“旅游电梯的开通形成了一条观光环路,把天子山,袁家界,森林公园几个景区连在一起,对景区资源推介很有好处。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我国自然遗址和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缺乏起码的生态知识,更具备较强的生态责任感,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直接导致景区管理水平低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由于生态旅游地的多样性,目前尚难确定通用的旅游容量和环境检测标准,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景区为接待更多的游客,任意提高景区容量。

在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一生态旅游地利用保护的立法滞后,现有的几部法律又过于粗糙;二是执法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严重,法规还未有效节制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违章行为,对旅游者行为的制约同样也成了一句空话,这是目前生态旅游管理失控的主要原因。

5、生态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目前景区规划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一些规划文本简直就是想象的作品,项目的设计根本不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旅游业管理部门对规划的管理和控制处于无力状态,规划承接者可以凭各种社会关系,而不是靠资质、实力竞争获得项目。

一些开发商和经营者用金钱和权力摆平一些关键人物,从而实现对规划的干预,开发商可以置规划不顾,随意增加设施,为自己的经营方便而随意改变规划布局,导致生态核心区出现旅游设施,在生态核心区等敏感区域修建旅游设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环是灾难性的。

此外,由于景区规划涉及实权部门的既得利益,是的规划调整实施困难,规划在实际应用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阻力。

二、生态旅游产生的影响按照有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生态旅游能够实现以下目标:⑴保护环境,使旅游对环境对社会的负面冲击减少到最小程度;⑵促进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是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⑶有较好的经济收益,有助于改善旅游区,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等的经费短缺问题;⑷可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⑸有助于培养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环保意识,加大社会环保的力度;⑹有助于人们回归自然,增强体验和欣赏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生态知识;⑺改变城市居民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和客源流向,促进旅游业层次的不断提高;⑻提高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有助于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⑼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是自然保护区实施环境保护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形式,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然而据实际有关调查显示,国内有22%的自然保护区环境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遭到破坏,11%的自然生态资源出现退化,大部分生态旅游区存在垃圾公害,水体污染,噪音及空气污染。

而且旅游业发展之前处于原生态的社区,在发展旅游业之后,由于强调居民参与,在不断与外界和外来旅游者的接触当中,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影响,导致当地居民服饰、语言、行为甚至价值观的改变,是地方文化特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如何处理传统社会价值、传统吸引力同现代化的矛盾?此外,当地居民从生态旅游中获利甚少,无处能体现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目的。

当地居民在政府和商人的对话中总是处于毫无讨价还价能力的弱势地位,这种地位是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三、结语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理论研究不成熟,加上目前我国发展生态旅游活动存在大量不可逾越的限制性因素,现不具备发展大规模的生态旅游。

因此,业界,学界。

管理层应对发展持谨慎态度,生态旅游存在的如涉及管理体制、人的素质等问题,并不是生态旅游自身能解决的,需要社会进步和深化改改来完成。

参考文献:[1]卢云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 [3]郭舒,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思考,旅游学刊.2002[4]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傅华,旅游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