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系野外实习报告实习课程:《自然地理学II——气象、地貌、水文》姓名:潘良专业班级:_ 05 地理科学学号:__ 200511101005_实习地区儋州海南热作植物园、儋州“石花水洞”地质公园、昌江棋子湾、三亚亚龙湾、万宁东山岭、三亚河中下游、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实习内容掌握用气象仪器对近地面气层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连续观测,用肉眼对大气的一些现象,如云、光、电等进行观测,了解影响近地层气温的因素。
认识有关地貌类型,基本掌握认识、记录、描述地貌类型的方法、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判别地貌类型。
了解水文观测的主要项目和观测手段,掌握河流的水情要素,认识水文观测的重要意义。
实习时间2007年8月20 日→ 8 月24 日指导教师毕华、唐本安、谢跟踪、唐少霞、赵从举、余天虹实习课题海南剩各地气象、地貌、水文综合考察实习目的1、通过考察实习,了解海南岛的地貌、气象与气候及其类型和分布规律。
2、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罗盘仪、便携式GPS、空盒气压表、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通风干湿温度表等有关仪器和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3、学习掌握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剖面的测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资料归档等。
实习内容与过程︿摘要﹀实习报告内容:1、实习概况(实习目的、实习路线及内容、实习达到的目标),2、实习记录,3、分析与讨论,4、实习心得,5、参考书目,6、对实习的建议。
内容摘要:顶着海南的烈日,我们出外实习了5天,经过了儋州海南热作植物园、儋州“石花水洞”地质公园、昌江棋子湾、三亚亚龙湾、万宁东山岭、三亚河中下游、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看到这些地方的地貌、水文状况,自己动手观测了各个地方的气象要素并做了详细的记录。
回来后根据记录的现象数据和我们的查找资料,我们分析了整个海南省的气象、地貌、水文状况和特征。
还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出植被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比较分析沿海地区和内陆气象要素的区别;以及海陆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
经过这次实习,我学会了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还学会了观测并记录气象要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貌和水文特征并且能够识别出一些基本的地貌类型。
使我能够自己动手记录并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指导教师评语成绩评语: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下页开始附实习报告正文(报告正文字数要求在2000以上,一般用A4纸打印)实习报告正文部分:潘良2007年9月7日星期六一、引言2007年8月20日至24日,我们地理科学2005级本科生对海南省进行了为期5天的野外考察实习.在领导和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通过这几天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我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地理知识,巩固了以往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对自然有了基础的认识,在感叹大自然的惊世之笔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这一切去探索与追求的兴趣。
二、实习安排和仪器时间实习仪器实习地点和内容8月20日罗盘仪、便携式GPS、空盒气压表、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米尺、锤子、通风干湿温度表等1、儋州海南热作植物园生物地理、土壤、气象实习;2、儋州“石花水洞”地质公园——热带岩溶地质、地貌、土壤实习;8月21日罗盘仪、便携式GPS、空盒气压表、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米尺、锤子、通风干湿温度表等3、昌江石碌铁矿矿山地质地理实习;4、昌江棋子湾花岗岩海岸地貌、风沙化地貌、气象、昌化江水文地质地理实习;8月22 日罗盘仪、便携式GPS、空盒气压表、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米尺、锤子、通风干湿温度表等5、三亚麻岭北高速公路桥花岗岩地质、构造、土壤实习;6、三亚亚龙湾花岗岩海岸、沙质海岸地貌、海洋生物地理、气象实习;8月23 日罗盘仪、便携式GPS、空盒气压表、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米尺、锤子、通风干湿温度表等7、万宁东山岭花岗岩地质、地貌、土壤、气象实习;8、三亚河中下游水文地质、地理、地貌实习8月24日罗盘仪、便携式GPS、空盒气压表、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米尺、锤子、通风干湿温度表等9、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地质-地貌、气象、土壤实习三、气象部分1、实习概况实习目的:通过气象与气候学实习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观测、分析、统计、考察和判别的能力;让我们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此外通过实验课补充和巩固课堂讲授的内容,做到两者相辅相成。
实习路线:海口—儋州—昌江—三亚亚龙湾内容:观测儋州热带动植物园植物覆盖地面与空旷地表的气象要素(风速风向、干湿球温度、气压、)以及三亚亚龙湾气象要素。
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对气象观测要素分析差异对比,得出关于“植被对气象的影响,以及海风对气象的影响”的结论.进一步理解植被与气象的关系,以及海洋与气象的关系.2、实习记录时间1 :8月20日12:09地点1 :儋州热带动植物园 (19˚30′43″N,109˚29′45″E)时间2 :8月22日10:15地点2 :三亚亚龙湾 (18˚14'N,109˚59'12″ E)表1地点有植被覆盖外面空旷地亚龙湾干球32.1℃33℃31.2˚C湿球30.2℃29.6℃29.6˚C气压753mmHg 990mmHg 765mmHg风向东偏南东北西风风速0.2m/s 0.6m/s 0.4m/s水气压41.6hpa 38.9hpa 40.1hpa相对湿度87% 76% 89%露点温度29.7˚C 28.5˚C 29˚C表2海南各月风向及其频率(%)份站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东方风向NE NE NE NE S S S S NE NE NE NE NE 频率36 33 26 17 27 33 33 23 17 34 46 40 22 儋州风向ENE ENE ENE S S S S S ENCEN EN ENE EN 频率20 15 12 12 18 19 20 18 10/118 23 22 12三亚风向NE E E E SE SEC WCWSCECNE NE NE NE频率23 20 22 18 14 9/16 10/110/211/118 24 26 14 表3海南1961-1990累年各月平均气温(0C)月份站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年较差东方18.7 19.3 22.1 25.8 28.6 29.2 29.2 28.5 27.5 25.6 22.8 19.8 24.8 10.5 儋州17.1 18.5 21.6 24.9 26.9 27.5 27.6 26.9 25.8 24.0 20.8 17.9 23.3 10.5三亚21.2 22.2 24.2 26.6 28.3 28.5 28.5 28.0 27.3 26.1 24.2 21.9 26.5 7.3备注:①有“植被覆盖”与“外面空旷地”为在儋州动植物园的测量地点.②亚龙湾为三亚测量地点。
③由于仪器以及操作的原因,以上表中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3、分析与讨论(备注:由于仪器以及操作的原因,以上表中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⑴植被对气象要素的影响我们在儋州热带动植物园选择了两个点作为观测点,一个是在有植被覆盖地,一个在无植被覆盖的空旷地.通过对表1中数据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植被对气象要素的影响较大.①对气温的影响。
在有植被覆盖地,气温要比空旷地低1℃左右.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而地面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这说明植被对气温的影响有两种可能的途径,一是影响地面的长波辐射,一是影响地面对太阳的辐射的吸收。
对于第一种途径,植被的生长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加上地面在进行长波辐射时有植被的影响,使得辐射强度得以减弱。
对第二种途径,地表面植被的生长,削弱了太阳的短波辐射,使得地面得到的热量要比空旷地得到的要少很多.一是得到太阳辐射的减少,一是地面向大气长波辐射的减少,这就使得大气的热量来源减少。
②对风速的影响.由于树木、植被的对大气运动的削弱作用,使得风速受到影响。
⑵海洋对气象要素的影响①海洋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进入4月后,来自太平洋的的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由于中部山区对东南风的阻拦和抬升作用,使得儋州受到海风的影响不如三亚明显,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子量也不同。
从表1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海边的三亚,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在背风坡的儋州要高出很多。
②海洋对气温的影响。
从附表2中可以看出,海洋对气温有调节作用。
儋州受海洋影响小,气温年较差为10.5,而三亚的年较差仅为7.3。
四、地貌1、实习概况实习目的:①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海南岛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②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等。
③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仪器和工具(罗盘、海拔仪、GPS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实习路线:海口—儋州—昌江—三亚亚龙湾内容:认识有关地貌类型,基本掌握认识、记录、描述地貌类型的方法、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判别地貌类型。
实习达到的目标:能够从感观上认识海南的各种地貌。
2、实习记录儋州石花水洞:喀斯特地形三亚时代海岸:红树林海岸亚龙湾:沙质海岸3.分析与讨论①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②红树林海岸老师说这是世界上少见的一种现象:即能在一个城市中看到这么多这么漂亮的红树林。
红树林海岸是由耐盐的红树林植物群落构成的海岸。
红树林分布在低平的堆积海岸的潮间带泥滩上,特别在背风浪的河口、海湾与沙坝后侧的泻湖内最发育。
它常常沿河口、潮水沟道向内陆深入数千米。
红树林海岸可以划分为一系列与岸平行的地带,按其自海向陆的顺序是:⑴浅水泥滩带、不连续的沙滩带、红树林海滩带、淡水沼泽带。
在三亚的时代海岸,除了可以看到河岸边的红树林外,还能看到河心滩,老师告诉我们,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河水的密度小,海水对河水有坡积作用,且海堤的阻挡作用形成了河心滩。
当海水刚运动到河心滩时,海水的速度大,对河心滩起到侵蚀作用,当海水运动到下游,速度减小,泥沙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