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1)祁老太爷是个明显的中庸之人,只关心自己的八十大寿。
打仗时就把大门一堵,预备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
凡事都讲究“和”为贵。
我认为这不值得赞扬的,不然就会被欺负被侵略!大家都应该积极向上有所作为,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历朝历代都是有一群中庸之人,这个朝代才走向灭亡的。
而有了许多像瑞宣这样的人,就会走向繁荣昌盛。
这种情况在祁家是非常明显的。
《四世同堂》(2)小羊圈胡同里啥人都有,啥事都发生。
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隐士诗人钱默吟,热血青年瑞全,无耻的瑞丰和冠晓荷,谨慎的祁老人,忠厚的天佑老人。
他们构成了小羊圈胡同中特有的画卷。
每次敌人攻破北平,李四爷就站在槐树下面喊:“大家赶快预备点粮食,敌人又进城了。
”这种好人在那时可不多见。
《四世同堂》(3)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钱默吟老先生。
他本是一个隐士诗人,可当瑞全去他家时,他却说要去当革命战士。
他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他参加革命可见当时形势的严峻,也表现出他的勇敢与坚强。
他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勇士,是全书中一抹不可缺少的风景。
他的拼搏精神让我们敬佩和学习。
《四世同堂》(4)钱诗人出走当革命战士了,一号院没人住了。
不要脸的冠晓荷竟把它卖给日本人了。
日本人搬来后,在胡同中肆无忌惮。
小顺儿和日本小孩打架,日本人竟骑在小顺儿身上,就连文静的韵梅也忍无可忍了,直接把日本小孩给仍了出去,多解气啊!这一幕简直就是日本侵华的缩影:先打再反抗,接着被制服,最后抵抗成功,获得自由。
我纳闷,当年北平人在被日本人当狗看的时候,北平人怎么还能忍呢?《四世同堂》(5)瑞宣真可怜,他是热血青年,却由于四世同堂不能外出抗战,受日本人压制。
他想反抗,没有力量;他想投降,作为中国人,不行!瑞宣是个英语天才,他完全可以步步高升,可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在家默默地等待光明的到来。
瑞丰则没有骨气,给奶就是娘。
得了官,拍拍屁股就分家,不知他有没有尊严?祁家老小,各有千秋。
《四世同堂》(6)从这本书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人在中国所做的各种恶事。
也让我感受到了北平市民的中庸之道。
在广播电台前挂起的“庆祝南京陷落”的大气球,竟没一个敢去反抗。
不过,在被迫举行的游行活动中,人们表现出来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学生们耷拉着脑袋,双手无力地垂在;耍狮子的人们也无精打采。
活像给日本人送丧。
这一幕,令我心情舒畅。
《四世同堂》(7)瑞宣何尝不想出城为国效力?无奈一家老小需要自己把持,无法离开。
所以当他被日本人抓起来时,他只得不停的埋怨自己:暴动,即使失败,也是光荣的。
像他这样默默的等待着剥皮剁指,只是日本人手中玩弄的一条小虫,耻辱是他永远的谥号。
暴动,即使失败,也是光荣的。
像他这样默默的等待着剥皮剁指,只是日本人手中玩弄的一条小虫,耻辱是他永远的谥号!出来,他几乎不认识了东南西北。
找了棵古柏,他倚着树身坐下去。
他连想象都没有想象到过,世界上会能有这样的无耻,欺骗,无聊,与戏弄。
他没法不恨自己,假若他有胆子,一个手榴弹便可以在大殿里消灭了台上那一群无耻的东西,而消灭那样那群东西还不只是为报仇雪恨,也是为扫除真理的戏弄者。
日本军阀只杀中国人,井田却勒死了真理与正义。
冠晓荷躺在了床上。
他以为一定睡不着。
可是,过了一会,他打开了呼。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著名的长篇小说。
虽然将近80万字,厚厚的一大本,可内容精彩、情节紧凑,是那种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
小说描述了日本人占领北平,侵略中国期间,四世同堂的祁家人和居住在小羊圈儿的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运。
反映了那个年代中国的黑暗,老百姓的苦难,以及中国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部书里的人物众多,有英勇抗日的热血青年,有文雅的诗人、有普通老百姓、有与世无争的贵族、有无良汉奸、更有无耻的卖国贼。
在老舍的文字中,他们充满个性,是活生生的人物。
但这些人物并非是通过直接描述才体现,而是从小说中属于他们的一行行文字中表露出来。
每个人的性格、精神、言语都那么的不同,比如耿直的常二爷、胆小怕事祁老人、看似狡猾却有良心的白巡长,莽撞的小催,还有无耻的蓝东阳。
老舍把他们写活了。
我仿佛来到了当年的北平,走进毫不起眼的小羊圈儿胡同,看到他们每个人,听到他们的说话,这真是奇妙,老舍的文笔太好了,他把人物写进我的心中,让我倾听他们的故事,关心他们的命运。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祁家老大——瑞宣,充满文人气质。
他虽不像瑞全或是钱老人那样勇猛地和日本人对抗,但是,在那样的年代和环境,他是个老师,更知道亡国奴的耻辱。
他虽有爱国精神,可是他还要养家,还要保护家人,所以他不可能像瑞宣那样毫无顾忌地冲锋陷阵。
但是,就是这样的爱国精神也是宝贵的。
我最同情的是那位学时渊博的钱老人,他的命运真悲惨。
先是被冠晓荷出卖,进了牢,受劲折磨拷打,出来后只剩下半口气。
大儿子为国捐躯,二儿子气病身亡,太太碰死在墓碑上。
这么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老人,被日本人折腾得家破人亡。
我看到了日本人的狠毒,同时更佩服这位钱老人的骨气,一个中国人的骨气。
他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反而去抗争、去拼命!他敢做地下党,写传单,发情报,还往日本人堆里扔手榴弹。
虽然最后他还是被日本人抓进去了,可是做为一个老人能有这样的勇气,令人钦佩。
我最痛恨讨厌的是冠家人,特别是那个大赤包,“大!赤!包!”瞧这几个字就够让人恶心的,像个大肿瘤。
人呢,更丑,水桶身材,满脸红斑,胖的没脖子,不论她涂多么厚的粉,烫什么样的头,看上去还是像个“丑八怪”。
她是最不要脸的人,想尽办法巴结日本人,或是有点儿权势的军人,甚至连英国使馆的富善先生她也抓住机会,前去“拜访”。
富善先生满脸惊愕地说:“这也是中国人?”看看,她哪里配做一个中国人,她不过就是一条狗,仗着日本人的走狗!在这部小说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共和面”,这是日本人给中国人的粮食。
里面混杂着泥沙,用水根本和不成面团,更蒸不成馒头。
可怜的妞妞就是吃了“共和面”死的。
这是日本人的罪恶!他们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这“共和面”是连猪都不吃的食物。
这是中国人的耻辱!日本人的罪恶是数不清的,他们在街上随意杀人,胡乱扫射老百姓,到处修机场,刨坟盗古墓。
不过随着中国人的奋起反抗,小日本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别看他们表面上拿个刺刀,威风凛凛,半夜也会偷东西,连祈家的门栓他们都偷。
日本人没有人性,是野兽!就连最巴结他们的走狗冠家也被他们收拾了。
冠晓荷最后被活埋,大赤包下狱发了疯。
日本人用他们的时候,给他们钱和官职,利用他们去害有良心的中国人,一旦大势已去,就连这些走狗他们也不放过。
这也是冠家的罪有应得。
这部书让我深切地了解了那段历史,那段中国人屈辱的历史。
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真正意义!此书以点带面的描述抗战年代人们的生活,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祁家三儿子瑞全为代表),有满腔热血但困于家庭未能报国的(祁家大儿子瑞宣为代表),有自甘当走狗汉奸的只求自己过上好日子的(祁家二儿子瑞丰为代表)。
书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处事之道,有不理国事但关心他人的,有明哲保身的,还有极端自私的,甚至有发国难财的。
书里有关于家庭和睦的(初为人妇,开始有意无意地开心此事,尤其是夫妻相处之道),为人处世的(还有一年就要正式步入社会,很多想法已是形成,但总归有许多需要改善,甚至转变之处),保家卫国的(来了香港,虽还是一个国家,但是看到了那份对立,体会到大陆的那份好。
学会分析了,而甚少发愤青似的评论了)。
一个人可以知道家庭和睦之法,为人处世之道,保家卫国之理,但没有人能三个方面都做好,甚至连一方面能做到极致也是不可能的。
家庭:在父子兄弟之间,他知道,沉默有时候是最保险的。
天佑知道长子的一举一动是有分寸,也知道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是必定有进有退的,而且进退决定于一眨眼的功夫,不愿意别人追问为了什么原因。
瑞丰晓得夫妻间的和睦是仗着丈夫能含着笑承认太太的不懂事而维持着的。
没有别的办法,她只能用“尽职”去保障她的身份与地位——她须教公婆承认她是个能干的媳妇,教亲友承认她是很像样的祁家少奶奶,也教丈夫无法不承认她的确是个贤内助。
她只能消极的不招丈夫生气,使夫妇相安无事。
在思想上,言论上,和一部分行动上,瑞宣简直是她的一个用不可解的谜。
她不愿费她的脑子去猜破这个谜,而只求尽到自己的责任,慢慢的教“谜”自动的说出谜底来。
是的她有时候忍无可忍的和他吵几句嘴,不过事后一想,吵嘴便相隔越远;吵嘴会使谜更难猜一些。
她看清楚:不急、不气,才会使日子过得平安。
韵梅很爱孩子,也很肯管教孩子。
她没受过什么学校教育,但从治家与教养小孩子来说,她比那受过学校教育,反对做贤妻良母,又不幸做了妻与母,而把家与孩子一齐活糟蹋了的妇女,高明的多了。
她不准小孩子有坏习惯,从来不溺爱他们。
他也晓得责罚有时候是必要的。
在表面上,她(尤桐芳)使媚眼,她歌唱,她开玩笑,而暗地里她却以泪洗脸。
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亲戚;睁开眼,世界是个空的。
除了她的媚眼无法一式更正——假如她遇上一个好男人——她愿意立刻改掉一切的恶习。
一个女人就像一个风筝,别看它花红柳绿的,在半空中摇摇摆摆,怪美的,其实那根线儿是在人家手里呢!不服气。
你要挣断那根线儿,好,你就头朝下,不是落在树上,就是挂在电线上,连尾巴带翅膀,全扯得稀烂,比什么都难看。
要嫁人的话,就嫁个老老实实的人;不怕穷点,只要小两口子儿能消消停停的过日子就好。
祈老人几乎永远没盼望过子孙们去做官;他晓得树大招风,官打招祸,而下愿意子孙们发展的太快了(瑞丰当了教务部庶务科科长)。
他知道家道爆发,远不如慢慢的平稳的发展;爆发是要伤元气的。
做官虽然不比就是爆发,可是“官”在老人心里,总好像有些什么可怕的地方。
现在瑞丰的做官既已成了现实,老人假若不表示欢喜,就有些不近人情了——一个吃素的人带地不能不觉到点骄傲,当他用鸡款待友人的时候。
社会:在冠晓荷心里,生命就是生活,而生活理当奢华舒服。
为达到他的理想生活水准,他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事。
什么都是假的,连国家民族都是假的,只有他的酒饭,女人,衣冠,与金钱,是真的。
也许因为瑞丰他的头小,所以脑子也不大,他所注意的永远是最实际的东西与问题,所走的路永远是最省脚步的捷径。
他没有丝毫的理想。
瑞宣和瑞全都看不上老二,可是祈老人、天佑和天佑太太都相当的喜欢他,因为他的显示主义使老人们觉得他安全可靠,不至于在外面遭灾惹祸。
期待时最令人心焦的事情,他的心已飞到想象的境界,而身子还在自己的屋里,瑞全不知如何处置自己。
瑞宣常常想象:假设他是单身一人,那该多么好呢?没有四世同堂的锁镣,他必会把他的那一点血洒在最伟大的时代中,够多么体面呢?可是,人事不是想象的产物;骨肉之情是最无情的锁镣,吧大家紧紧地穿在通以的命运上。
一会儿,瑞宣觉得自己是有最高文化的人——爱和平,喜自由,有理想和审美的心;不野调无腔,不迷信,不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