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1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1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一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反求我心悟人生梁衡①佛教在中国,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

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

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

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宗教“倒流”。

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

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

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

中国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

②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

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

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

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是积极的。

中国文化在佛教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至今中国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

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

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色、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

③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

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

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

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已不是水的准确温度。

有一次毛泽东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

佛教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

”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

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

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

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

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

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

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

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

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

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

”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

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

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

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

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1.作者认为传入中国以后的佛教“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B.佛教能使每个行为都可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C.佛教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

D.佛教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横流”是普遍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儒学也可以传到欧洲去。

B.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应该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

C.较之于其他宗教,作者认为佛教不搞神秘化,但在谈及对佛的体验时,作者却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测不准”、“说不准”这些模糊语言加以表述。

可见只有像李叔同、金庸这样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

D.佛教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谈佛说禅,其实是在探导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3.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6分)4.请概述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用意”。

(6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

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

中国人当然一直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我愿意把这称作思想或思辨;若坚持把这叫作“哲学”,就没什么要争论的,因为所有民族当然都有哲学。

如果这里真有个争论点的话,我认为是在争论中国是否发展出了讲道理的科学。

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

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很早就对日蚀月蚀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那么,怎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呢?说中国没有科学,显然是说没有发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说中国人从来只有迷信,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

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想,我的大致看法是这样的:从孔子以后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

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

孔子讲了一套道理,墨子讲了一套道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于是大家来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样就成道理怎样就不成道理。

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了哲学,典型的像庄子、老子、孟子、后期墨家、荀子,一直到魏晋玄学的辩名析理。

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

后来有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

我知道中国在魏晋以后没什么哲学这个结论大有商量的余地,但这里不再详述,倒是想提出几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

第一点,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心里记着这一类问题有助于避免流入字面之争。

第二,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

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

第三,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来:哲学有什么用?人们现在通常都认为科学很有用,把科学技术叫作第一生产力,其实,西方开始发展近代科学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科学有用,也很少用科学有用来为发展科学张本。

由科学所支持的技术变成第一生产力是后来的事情。

不必需的东西未见得不重要。

没有近代科学,人类照样种地盖房吃喝玩乐,但出现了近代科学,它就要反过来剧烈改变种地盖房吃喝玩乐的方式。

(取材于《哲学是什么》,有删节)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哲学有关问题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A.哲学就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B.中国人很早就拥有许多客观可靠的知识,中国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哲学。

C.孔子始终未能建立自己学说的科学体系,所以他的学说并不能称之为哲学。

D.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作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在魏晋以后没有哲学。

2.根据文意,下列对哲学是讲道理的科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中国有没有哲学的争论,其实是在争论中国是否发展出了讲道理的科学。

B.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作者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

C.从庄子、老子、孟子、荀子,再到魏晋以后,哲学逐渐发展了。

D.魏晋之后的道学理学,都是讲道理的科学。

3.对于中国在魏晋以后没有哲学的结论,作者提出了三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点。

(6分)4.对于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的观点,作者列举了①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②很早就对日蚀月蚀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来反驳中国没有科学的观点。

请你也找出另外两个事例,证明中国很早就有科学。

(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参考答案一、1.A(A项是对“中华文化”的陈述,不是对“佛教”的陈述。

) (3分)2.C(“可见”后面推论错误。

)(3分)3.(1)佛教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世界、人生和人的心理。

(2)佛教强调自我体验、自度度人。

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

(3)佛教在处世用事中给人以莫大的启发。

(4)佛教传入我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成为一种混合体文化。

(5)佛教妙在能使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共6分,答到其中任何三点即可得6分)4.充分肯定佛教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①,强调对佛的体验重在参悟②和把握好一个“度”③。

(每点2分,共6分)二、1.C (A项错,作者把哲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一种是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B项理解错,作者是说假定把“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叫作哲学的话,每个民族都有哲学了,就无须分辩了;D项错,作者是说在魏晋以后哲学衰微,而不是没有哲学。

)(3分)2.A(B项错,作者说“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C 项“再到魏晋以后,哲学逐渐发展了”错,作者是说魏晋以后哲学衰微了。

D项错,作者原意是说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科学,实际不是。

)(3分)3.⑴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能称为科学是没有标准的;⑵中国不是没有哲学,只是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⑶没有哲学不是缺陷。

(6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