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广西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理论考试

2016年广西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理论考试

2016年广西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理论考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科考试大纲与说明一、考试性质及目的(一)考试性质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制度是我国针对高等学校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实行的一项职业资格认定的制度,它对于规范高等学校教师任用标准,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专业化,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西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理论考试是广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广西招生考试院负责实施的职业资格认定考试,考试结果将成为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的条件之一。

(二)考试目的通过本学科的考试,考查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申请人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理的理解,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校师德修养的掌握,以及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职业行为的基本能力。

从而使申请人自觉践行高校师德规范,加强师德修养,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命题依据和原则(一)命题依据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科考试大纲及说明》,结合我区高校新入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

反映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引导考生职前准备,充分发挥教师资格理论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考生不断学习领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加强师德修养,做一名“四有”的好教师。

2.科学性原则。

符合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理论考试的性质、特点和要求;遵循考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注重考查内容的基础性与发展性;选用素材必须紧密联系高校教师工作实际,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语言表述规范准确。

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3.客观性原则。

试题内容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广的覆盖面,反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试题的题型、难度比例适当,效度高,能够客观评价考生的学习水平。

4.基础性原则。

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为蓝本命题,重点考查考生掌握教育法规基础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目标分了解、理解、运用三个知识和能力水平层次。

杜绝偏题、怪题,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适当。

5.公平性原则。

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考生的实际,面向全体考生,避免经济、历史、文化、地域、民族、性别等背景差异对考生正常答题的影响。

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测试的公平。

6.人文性原则。

充分体现为考生服务的宗旨,充分考虑考生答题的心理需求,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在试卷中合理设置相关提示,帮助考生正常发挥,对考生给予人文关怀。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一)考试水平层次说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由低到高依次是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次,高水平层次的测试要求包含低水平的测试要求。

1. 了解对高校师德要求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模仿、辨认、区分、比较、复述、再现或直接使用。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说出、比较、简述等。

2. 理解领会高校师德的内涵、师德规范及师德修养途径,能够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有关高校师德规范,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理解、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判断、初步运用等。

3. 运用能对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师德现象进行解读、分析、推断和预测,能对师德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使用、运用、解决问题等。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原理篇1. 职业道德与大学精神2. 教师职业与道德要求3. 高校教师与师德建设规范篇4. 高校教学工作的道德规范5. 高校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6. 高校社会服务的道德规范7. 高校教师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修养篇8. 高校师德修养的基础9. 高校师德修养的路径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开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1.题型与分值2.内容与分值3.难度与分值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赋分比例约为6∶3∶14.不同水平层次分数比例了解约占25%,理解约占45%,运用约占30%。

五、题型示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把你所选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例1】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A.教师职业理想B.教师职业人格C.教师职业道德D.教师职业技能【】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

要求考生了解高校师德建设所含的内容。

本题属于了解层次,容易题。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

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和在这一职业活动中希望达到的水平和成就。

职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

职业人格是指教师在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行为倾向性。

选项A、B、D与题干不符,所以选项C正确。

答案:C【例2】教师以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平等与合作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A.教学中的品质沟通B.教学中的心理沟通C.教学中的知识沟通 D.教学中的能力沟通【】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规范篇中的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

要求考生理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几种沟通形式。

本题属于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解析:本题核心词汇为“爱心”、“平等与合作式”。

均属品质层面表述。

教学是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进取性工作,德排在第一位,而如上四个选项中只有品质与德最相符,所以正确答案选A。

教学工作是求真、向善、趋美的工作,B、C、D涉及的心理沟通、知识沟通、能力沟通不能够全面、准确的反映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词汇“爱心”、“平等与合作式”,所以不正确。

答案: A(二)辨析题(请对以下说法判断对错,并简要陈述判断依据。

)【例1】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标准,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高校师德评价依据及标准。

要求考生说明高校师德评价依据及标准。

本题属于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解析: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教育要发展人的潜能,使其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而满足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也是教育的最高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依赖于教育的最高目标,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综上所述,该命题是正确的。

答案要点:(1)正确。

(2)教育以培养人为宗旨,教育要发展人的潜能,使其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而满足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

(3)具体地说,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判断: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对象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符合人的心智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②教师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促进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③教师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和自由全面地发展。

【例2】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最重要的道德意义在于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规范篇中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道德意义。

要求考生理解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自觉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并协调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本题属于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解析:教师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服务的重要主体和行动者。

高校教师需要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自身要协调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是各行各业人才的道德要求,高校教师具有一定得社会地位与社会影响力,在享有相应的权利、收益的同时也应该想到义务与付出。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道德意义包括履行高校的历史使命、加速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实现教师自我价值与其他三项意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非凌驾于其他三项意义。

答案要点:(1)错误。

(2)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道德意义有四个:履行高校的历史使命、加速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3)命题的错误在于过分强调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并把它提高到高于其他几个意义的地位。

因此,本命题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例1】简述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主要考查教师职业的价值内涵及价值追求,要求考生了解教师职业价值追求的三个方面。

本题属于了解层次,容易题。

解析:教师不是普通的职业,是传承传授人类文化道德的主力军,所以教师的职业价值追求在与人民群众接轨的同时需要更学术化、专业化,做为追求真善美的先锋队。

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应自觉把对钻研精神的发挥、对于科学的热爱、对于工作的严谨以及对于创造创新的敬畏之情,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当中去,去自觉的把这些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而不是在思想多元化当中迷失,成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人。

教师的职业价值追求应该包括成为专家、学者,成为研究者与反思者,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

答案要点:(1)教师应成为学者和专家;(2)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3)教师应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

(四)论述题【例1】从处理师生关系的角度,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践行“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的道德要求。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高校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要求考生理解“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的道德要求并结合实践加以运用。

本题属于运用层次,中等难度题。

解析: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求高校教师做到热爱学生、平等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宽松自由并因材施教。

“严格教育”,指的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业、生活习性,而不是放任自流或者宠爱过度;同时践行“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除了要严慈相济、要求适度,更需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而不能只关注优等生。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同时要给予他们充分自由的发展,不能让严格要求成为不合理要求进而激化师生矛盾。

在实践中教师应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心尽力的为学生们考虑,不要高高在上、时刻摆出严格冷酷的面孔,努力获得学生们的尊重、爱戴、认可;只有师生关系处理融洽,教学工作、“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才得以顺利开展进行。

答案要点:(1)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不是宠爱、溺爱、迁就和放任,而是要与严格教育、全面要求结合起来的。

因此,在严格教育学生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随心所欲地要求学生,不要让严格要求学生成为激化师生矛盾的焦点。

(2)具体地说,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严格教育和要求每个学生。

第二,严格教育和要求学生要合理适度。

第三,严格教育和要求学生要严慈相济。

(3)结合考生本人专业及岗位展开论述。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例1】北京大学Q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到: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