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称的来历足少阴肾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涌泉(井穴)〔穴名解释〕"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
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二种方法。
(1)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
太溪(原穴)〔穴名解释〕"太",盛大的意思;"溪",溪流。
本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方法〕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
照海(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穴名解释〕"照",昭,即明显的意思;"海",大海。
因为此穴处脉气明显,阔大如海,所以称为照海。
〔取穴方法〕足内侧,在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压、癫痫、足跟痛。
复溜(经穴)〔穴名解释〕"复",重复,返回的意思;"溜",同流。
足少阴肾经的脉气自涌泉流至太溪后,曾绕行一圈至照海,又从太溪直上到本穴,所以称为复溜。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在跟腱的前方取穴。
〔主治病症〕睪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多汗症,下肢瘫痪。
筑宾(阴维脉郄穴)〔穴名解释〕"筑",原指筑墙的舂棒,形容坚实,这里似乎指的腓肠肌;因为穴位在它的旁边,所以称为"宾",即宾客。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取穴。
〔主治病症〕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腓肠肌痉挛。
手太阴肺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中府(募穴)〔穴名解释〕"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气;"府",聚集的意思。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本穴为肺经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气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称为中府。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1)患者仰卧,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在距胸骨正中线6寸(指同身寸,下同)处取穴。
(2)乳头直线向上交三根肋骨处,再向外横开2寸为本穴。
本法较简便,但只限于男性。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痛。
尺泽(合穴)〔穴名解释〕"尺"为尸(人)与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
"泽"指浅水低凹处。
这是根据它的位置特点命名的。
〔取穴方法〕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即凸起的肌腱外侧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肘臂疼痛麻木。
孔最(郄穴)〔穴名解释〕"孔",指孔穴;"最",是极或聚的意思。
本穴是郄穴,为气血深聚之孔穴,故名。
〔取穴方法〕在前臂屈侧部,太渊与尺泽的联机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病症〕咯血、咳嗽、哮喘、扁桃体炎。
列缺(络穴)〔穴名解释〕"列",分解;"缺",破裂。
因为该穴是手太阴经的络穴,由此分别走入手阳明经;而其部位又在二条肌健(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故名。
另外,列缺,古代又指闪电,闪电的形状,好像裂隙。
〔取穴方法〕有二法:(1)侧掌,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2)患者两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即为穴区。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头痛。
太渊(原穴,脉会)〔穴名解释〕"太",大的意思;"渊",指水深处。
本穴为手太阴经的原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脉会,当寸口动脉处,血气旺盛,博大而深,所以用此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咽喉痛、咯血。
鱼际(荥穴)〔穴名解释〕"鱼"是指拇指球肌群隆起形如鱼肚腹;"际",边缘。
穴在肌群隆起部之边缘,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第一掌指关节后,在掌骨的中点,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咽干咽痛、婴幼儿腹泻。
少商(井穴)〔穴名解释〕"少",小的意思;"商",为五音( 宫、商、角、征、羽)之一。
据《内经》载,肺音为商。
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脉气初出十分细小。
故名。
〔取穴方法〕在大拇指桡侧缘,距指甲角约0.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发热、咽喉肿痛、咳喘、气喘。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曲泽(合穴)〔穴名解释〕"曲",屈曲,指肘弯处;"泽",水归聚的地方。
意思是这一穴位较"池"(手阳明经曲池穴)浅而面积较广,所以称曲泽。
〔取穴方法〕仰掌,肘部微微弯曲,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尺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急性肠胃炎、肘臂疼痛麻木、中暑。
郄门(郄穴)〔穴名解释〕"郄",指空隙,这里又指该穴为郄穴;"门",指神气出入之处。
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直上5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与桡腕屈肌键)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癫狂。
间使(经穴)〔穴名解释〕"间",间隙,此指两筋之间;"使",出使,臣使。
本穴属于心包经,心包络为君子之官心的臣使。
所以称为间使。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3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癫狂、症、疟疾。
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气名解释〕"内",指内侧,因为穴位居于前臂屈侧面,即内侧面,与外关穴相对,所以称为内;"关"指出入要地。
因本穴擅长治疗内脏病,所以称为内关〔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2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呕吐、高血压、休克、膈肌痉挛、胃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大陵(原穴)〔穴名解释〕"大",高大之意;"陵",丘陵。
该穴在腕骨隆起处后方,其隆起处似高大的丘陵,故名大陵。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横纹正中的两条肌腱(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心痛、癫狂、手指麻痛。
劳宫(荥穴)〔穴名解释〕"劳",劳动;"宫",指宫殿,这里指掌心为心神所居的地方。
当手劳动屈指,中指尖所指即为本穴,所以名为劳宫。
〔取穴方法〕有两法:(1)手掌面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的掌中横纹处。
(2)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指处即为本穴。
以此法较为简便实用。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口腔炎、癔症。
中冲(井穴)〔穴名解释〕"中",指中指;"冲",与少冲的"冲"意义相似。
穴位在中指端,所以名中冲。
〔取穴方法〕在手中指指尖中央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小儿惊厥,中暑、晕厥。
本经穴主要用于治疗心胸疾病和神志疾病。
手少阴心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极泉〔穴名解释〕尽头称为"极",这里指深凹处;"泉",指水始出的地方。
手少阴心经起自心中,由本穴出体表,好似泉水涌出,又为腋窝深凹之处,故名。
〔取穴方法〕上臂外展,暴露腋窝,在其中间,当腋动脉的前方或后方取之。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心痛。
少海(合穴)〔穴名解释〕"少",指手少阴经;"海",为百川之汇聚处,因本穴是合穴,为脉气汇聚之处,所以比喻为海。
〔取穴方法〕屈肘,在肘横纹尺侧头凹陷中取穴,穴在肱骨内上髁与骯动脉之间。
〔主治病症〕心痛、精神分裂症、淋巴结炎、前臂麻木疼痛。
通里(络穴)〔穴名解释〕"通",指通路;"里",指里外之里。
穴为手少阴经之络穴,络脉从本穴分出走向手太阳经,而其支脉循本经循环心中入里,所以称为通里。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1寸,尺侧屈腕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神经衰弱、症。
神门(原穴)〔穴名解释〕"神",神明,心藏神;"门",门户。
本穴为心经之原穴,乃神所出入之门户,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
即尺侧腕屈肌腱附着于腕豆骨的桡侧缘取穴。
〔主治病症〕失眠健忘、痴呆、心悸、意症、精神分裂症。
少府(荥穴)〔穴名解释〕"少",指手少阴经;"府",指神气所属的地方。
〔取穴方法〕有二法。
(1)掌侧,在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与劳宫穴相平。
(2)仰掌,屈小指,在小指尖所指处。
〔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手小指拘挛。
少冲(井穴)〔穴名解释〕"少",指手少阴经;"冲",要冲。
本穴属手少阴,又是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相交之处,为经气交通的要冲,所以称少冲。
〔取穴方法〕在小指指甲角桡侧根部,约离指甲0.1寸处。
〔主治病症〕心悸心痛、昏厥、喉炎。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商阳(井穴)〔穴名解释〕"商",五音之一,意思和少商的"商"相类似,因为大肠经和肺经表里;"阳",本穴在少商穴的外侧,又属于阳经的穴位,所以称阳。
〔取穴方法〕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咽喉肿痛、牙痛、昏厥。
二间(荥穴)〔穴名解释〕"二",指此穴为本经的第二个穴位;"间",间隙,因穴位在隙陷处,所以称二间。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即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约在食指指掌横纹端。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牙痛、鼻出血。
合谷(原穴)〔穴名解释〕"合",会合;"谷",山谷。
因该穴在拇、食指相合,形如山谷之中间,故称合谷。
〔取穴方法〕有三法:(1)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拇食二指合并,虎口部隆起最高点为穴。
(3)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所指处即是合谷。
〔主治病症〕感冒、颜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
阳溪(经穴)〔穴名解释〕"阳",阴阳的阳,该穴在手背属阳;溪",山溪,穴在筋骨之间的凹陷处,类似山间小溪。
故称为阳溪。
〔取穴方法〕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时,在二肌腱(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