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鞋的故事(孙犁)

鞋的故事(孙犁)


巧作寄寓,表现主题
• 作家并没有用很直接的语言揭示文 章的主题,而是通过鲜活的故事巧 作寄寓,留给读者更多的想像空间。
课后思考:
• 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以这些 传统的消失作为代价?文明到底该怎 样来面对这些传统的消失?
从维熙笔下的孙犁
孙犁走了,留下他那一生布衣布履的 背影。在我记忆里,孙犁是没有穿过西装 的,吃饭也多是中国的稀粥烧饼,可以这 么说,孙犁从里到外都标定着中国文化的 情结。
第三部分: 体会也许:
• 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 的淳朴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 存的吧。
• 不确定语气,期望之中隐含淡淡的忧虑, 但愿美好的自然风光,人类的美丽心灵, 淳朴的品格,不会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 发展、生存际遇的改变而丧失。但是,作 家的家做鞋情结在现代文明日益发达的现 今仍旧还是一个夙愿,物质的追求,在增 加了人们生活压力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 侵蚀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作家怎能 不忧虑呢?
• “虚”体现在小书绫出场前的侧面描写以 及由两双鞋引出的有关人物的一些信息。
• “实”体现在出场后的正面描写。虚实互 补,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多重对比,反映现实
• 两双鞋一精致一粗糙的对比。
• 两双鞋都不尽如人意与小书绫实际手工水 平的对比。
• 含蓄而蕴藉地反映了主人公生存状态变迁 的现实以及追求物质文明的农村弃掷传统 文化的现实。
• ①家境穷苦 • ②小时候胆子小 • ③长大后很有“心计”(有主见、勤 劳、能吃苦)
• 这部分是如何描写小书绫的?有什 么特点?
• 经柳嫂引述,是侧面描写,虽是粗线 条的、间接的,但作者抓住了人物性 格特点的独特之处,给读者留下了深 刻印象。
第二层:百闻不如一见
• 作者见到的小书绫是什么样的?像 不像作者印象中的那种女孩子啊?
鞋的故事
----孙犁
• 孙犁(1913——2002),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县人。 • 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 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 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 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 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 为“荷花淀派”。 主要作品:小说散文集 《白洋淀纪事》、长篇小 说《风云初记》、中篇小 说《铁木前传》等 。

中国再不可能产生第二个孙犁。时尚文苑太 多了喧嚣和炒作,太少了甘居寂寞的文曲星座; 由于文学中商业因子的猛增,一切都在进入人为 的经营和策划之中,文学这个宇宙间的自由落体, 充填进来非文学的斑斑杂色,因而我把孙犁驾鹤 西归,视若一种对痛苦的完全解脱。 莫言说:“中国只有一个孙犁。他既是个大 儒,又是一位‘大隐’(隐士)。”按照孙犁的 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 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 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 来人高山仰止。

课文总结:
• 文章围绕作家与小书绫之间有 关鞋的故事,表达了对物质文 明进步下农村女孩子命运的理 解与关注,以及对正在逐渐逝 去的美好事物的呼唤。
写作特色
• 一、描写人物,虚实结合。 • 二、多重对比,反映现实。 • 三、巧作寄寓,表现主题。
描写人物,虚实结合
• 人物描写上作家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第二部分:
• 第一层(3-6)柳嫂介绍小书绫的情况。
• 注意侧面描写。
• 第二层(7-22)写自己与小书绫见面的 情况。注意细节描写 • 第三层(23-33)写小书绫为作家做了 第一双鞋,作家很珍重。照应、闲笔、悬念 • 第四层(34-37)写小书绫为作家做了 第二双鞋。
第一层:
• 小书绫的情况如何?
• 初步印象:身材匀称、像大多数农村女孩子
• 外貌神态:清秀、嘴唇稍厚、微笑、好斜视 • (腼腆之中带有淳朴)
• 动作:坐在炉子旁……煮稀饭的锅。 • (拘谨、质朴) • 语言:11、16段 • (朴实、真诚、善良)
品味细节:
• 1、当作者提到做鞋这件事时,小书绫是如 何反应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给文章造成悬念,让读者急于想知道这事 怎么继续下去; ②反映小书绫的手艺高超。
• 2、小书绫离开时,作者用“非常漂亮”, “容光照人”,“不可逼视”来形容她, 为什么刚来时不这么评价呢?
• 交流后的感性认识,有个人情感, 欣赏;小书绫的淳朴打动了他。
第三层:
• 小书绫为我做的第一双鞋怎么样?
• 柳嫂:活儿做得精致极了,下了功Hale Waihona Puke 夫哩。 • 我:珍重闲笔:
• 作者在31段不忘关注小书绫的消息,一笔 带过交代她的生活境况,有什么用意? • 为下文小书绫做不好鞋的唯一解释就是小 书绫生存际遇的改变,生活压力使他分心, 然而作者在此却没有点明其用意,是个悬 念。
深入分析,挖掘感情
• 第一部分,速读,思考:
• 第1、2段文字交代了什么?这段文字的叙 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特点:叙述简洁、明了 • 作用(目的):为下文引出主人公小 书绫做铺垫
第二部分:分读
• 本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或者说可以 把它分成几层? • 1、(3-6)柳嫂介绍小书绫的情况. • 2、(7-22)写自己与小书绫见面的情况. • 3、(23-34)写小书绫为作家做了第一双 鞋. • 4、(35-37)写小书绫为作家做了第二双 鞋.
• ①上次是感激,这次是情面之情 • ②生活忙碌,带孩子,没时间(生存 际遇) • ③现在农村状况(社会大环境)
4、第37段作者的感慨,如何理解?
• 表面是讴歌新时期农村面貌的改变,鞋的 消失也就象征着广大农民告别饥饿、贫穷、 艰险等恶劣的生活境遇,生活变得富裕起 来,像小书绫这样勤劳的人一定会有甜蜜 美满的幸福生活。 • 深一层面其实是作者对寄托在“家做鞋” 上、渐渐消失的朴素的民族精神的一种隐 隐担忧,表达了作者的某种忧虑:“家做 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不是它 的消失就能赶走饥饿、贫穷?
第四层:
• 1、小书绫为我做的第二双如期而至,那么 这次怎么样?35段
• 柳嫂:活儿粗 • 我:满意、情面之情
• 2、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 双放在一起。
• 字面上看,是作家默不作声; • 实质上呢?我们分明感觉到作家内心 的一丝遗憾,一声叹息,一份感喟!
• 3、联系第三部分的闲笔,鞋做不好的原因 是: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 文章标题为“鞋的故事”,那围绕 “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我送钱给小书绫作为结婚礼物,小书绫为 答谢我先后为我做了两双鞋,并且由此发 生感慨。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1—2,写作家自己对“家做鞋”感 情; 二、3—37,写发生在自己与小书绫之间 关于鞋的故事; 三、38,抒发感慨,升华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