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比较研究:基于美国同业管理的借鉴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比较研究:基于美国同业管理的借鉴

内容提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面临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因此追寻这些风险的来源以及寻找防范这些风险的方法和手段,求得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损害,就成为了商业银行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而信用风险又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因此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就成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信用风险全面有效的管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问题和隐患,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和健康发展。

并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特别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严重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体系遭受了沉重打击,借鉴并吸取美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经验及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继而在结合美国同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和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本文力图通过对比分析找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期望我们商业银行能够在不断变幻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目 录导 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2)3.本文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6)4.文章的创新和不足 (7)第一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8)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8)1.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 (8)1.1.2信用风险的分类 (9)1.1.3信用风险的特点 (10)1.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2)1.2.1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组成要素和功能 (12)1.2.2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及其模型简介 (13)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7)2.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7)2.1.1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取得的进展 (17)2.1.2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 (19)2.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22)2.2.1产权制度不合理 (22)2.2.2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23)2.2.3外部监管体制不完善 (24)2.2.4内部评级体系还不够成熟 (25)2.2.5信用风险的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管理手段匮乏 (25)2.2.6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26)第三章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管理的经验及教训 (27)3.1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 (27)3.1.1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管理工具上 (27)3.1.2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级上 (30)3.1.3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上 (30)3.1.4在商业银行外部监管上 (31)3.2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暴露的的问题 (31)3.2.1美国的次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31)3.2.2从金融危机看美国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32第四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34)4.1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34)4.1.1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34)4.1.2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预警体系 (34)4.1.3完善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机制 (35)4.2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 (35)4.2.1建立和完善个人和企业的信息数据库 (35)4.2.2在借鉴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 (36)4.2.3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管理力度,积极培育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 (36)4.3借鉴新资本协议,构建全方位的信用风险外部监管体系 (36)4.3.1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 (36)4.3.2建立完善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37)4.3.3合理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建立信用衍生品监管体系 (38)4.3.4完善金融基础制度,构建中国金融安全体系 (39)结 论 (40)注 释 (41)参考文献 (43)致 谢 (47)中文摘要 (1)Abstract (3)导论1.选题背景及意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面临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因此追寻这些风险的来源以及寻找防范这些风险的方法和手段,求得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就成为了商业银行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缺陷是,缺乏对风险全面有效地控制,这尤其体现在信用风险的管理上,致使全国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隐患逐渐扩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制约着商业银行健康、稳健地发展。

同时,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管理实践上,我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内商业银行逐渐融入到国际金融体系中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上的弊端也愈发显露,在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并未占据有利的地位。

2008年由美国房贷信用体系崩溃引发的次债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银行体系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很多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如:房利美和房地美、花旗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雷曼公司等。

这次危机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尤其是信用风险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让我们对国内银行业信用风险有了更为全面而又理性的认识,如何识别信用风险,如何防范信用风险成为最近金融研究领域的重点。

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入WTO以后逐渐融入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中来,我国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和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本文在阐述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模型的同时,评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现状,进而提出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所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及在金融危机中所遭受的教训,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地提出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2.文献综述(1)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文献综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历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信贷资产的风险。

最早对信贷资产管理进行研究的经济学者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1776)中曾提出商业银行必须要保持其自有资金的流动性,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斯密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提出了真实票据理论,强调银行应注重贷款的偿付能力。

后人又进一步对其信贷资产管理理论加以完善,其中,墨尔顿在1918年提提出了信贷资产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贷款担保上银行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明斯基(1982)提出了著名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信用机构,与其特定借款人之间存在着系统内的不稳定性,表现为某种周期性的危机或者会遭受宏观经济周期性的冲击,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破产,进而对整体宏观经济产生冲击或影响,他一进步提出,贷款人放松了对信贷资产的限制条件,会使大量借款人利用这种便利条件过度借款,从而引发大规模的信用危机。

在此基础上,Kaufman(1996)进一步提出,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商业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容易遭受外界因素的冲击甚至破产,最后得出银行业的不稳定性较之其他产业更加脆弱、更加容易被冲击。

他认为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因素有三:一是债务需求(特别是短期债务)在总债务中的比例过大;二是低资产比率与高杠杆率不能有效弥补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损失;三是流动资金比率较低,常常为了弥补存款债务而出售能够获利的资产。

普鲁克诺在1949年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为中长期信贷资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银行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信用风险方面,Akerlof(1970)最早提出了柠檬问题,揭示出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此后,Stiglitz和Weiss(1981)以及Myers和Majluf(1984)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得出了柠檬问题普遍存在于金融领域的结论,这促使了信息经济学开始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

特别是Stiglitz和Weiss在1981年发表的论文中,详细地研究了在信贷市场上,不对称条件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如何发生的,成为了信贷风险管理的经典论著。

MiShkin(2001)完善了Stiglitz等人的研究,在其编著的《货币银行学》一书中较为详细的归纳了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发展,信用风险的诱导因素愈加复杂,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促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学者不断进行金融理论和模型方法的创新,主要应用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博弈论和不完全合同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去分析研究银行信用风险,特别是数理模型技术方法的引入和广泛应用。

Altman(1968)最早提出了将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思想,他开创的Z值模型指出,银行应对借款人实施信用风险量化评级,以此控制信用风险的发生。

最早提出资产组合管理思想的是马克威茨,他在1946年提出了分散投资理论应如何在资产组合管理中进行运用,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在此研究基础上,夏普(1964)和林特(1965)提出了在金融市场上,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去规避市场上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市场对这种非系统性风险不会提供任何形式的收益性补偿,只有无法分散的系统性风险才会对预期收益产生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创新的浪潮不断涌现,管理手段不断进步,银行可以随时利用市场转移信用风险,很多大公司的科研机构纷纷推出了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其中包括KMV公司(1993)在期权定价理论基础上创立了违约预测模型(Cerdit monitor model);J.P摩根集团(1997)在在险价值基础上推出了Creditmetrics模型,这是基于VAR方法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瑞士现代银行金融产品部(CSFP,1997)在保险精算方法基础上推出的Credit Risk+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度量信用风险的损失分布。

以上四种模型都代表了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日趋成熟和完善,但也都有着相应不足,促使了此后神经网络技术甚至更为高级的技术方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开发与应用。

(2)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大都体现在定性分析上,近些年在定量分析上有所发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信用风险的度量、信用衍生工具的创新等方面也做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