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5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5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5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进入校园,真正开展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期,也是重要的奠基期。

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学习保持高度的重视。

努力地帮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而能够帮助学生们有效提升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地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培养学习兴趣小学生数学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培养;学习数;兴趣;情景教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现代课程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

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蟆⒆橹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应积极的创造教学情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直观教学,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本身比较枯燥,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要求较高,只凭用嘴巴叙述,不易理解,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无趣。

如果利用教具,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问题变明了。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单纯画几个图形是不够形象的,应当充分利用教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一数,画一画,通过具体感知,是学生能够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这样就将课本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使学生有兴趣学习。

同样,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丽的三角形状的实物图,接着抽象成几何图形,并利用多媒体具有动画与声音的特点,一一出示三角形的三条边,出示的同时还伴有悦耳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练习时还让学生利用鼠标操作,在众多图形中找出三角形,找对了电脑会鼓励学生“你真棒”、“你了不起”等,这样利用美丽的图像、形象的动画和悦耳的声音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只有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己的教法,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

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授课,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学生交流等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灵活的思维,便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精心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

巧妙的练习安排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认知建构并将数学知识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实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单一、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式的练习,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感。

相反,形式新颖、情节有趣的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大受学生的喜欢,并能在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作用下,形成人人积极思考,人人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的积极学习的氛围。

因此,教师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体验成功,激励学生的兴趣任何人都渴望成功。

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

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

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次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结语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

作为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摘要:新课改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注重知识传授并不能真正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也由于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大多数小学生都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因此,必须要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上日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思维培养;一题多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加强“四基”教学的同时着眼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此,我更加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吸引力,还要采取多种教法,使用直观教具,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少批评多鼓励。

教学中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引起兴趣。

教师首先要思考和理解教材中各部分事实与现象之间的线索与结合点,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

比如,教学“时间单位”这一课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多大年龄了?是不是每年都过一个生日呀?”孩子们回答:“是。

”“但是淘气今年已满12岁了,只过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谁知道他是哪天出生的?”同学们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接着我告诉同学,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就知道了。

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了这一节课,得知淘气的生日是2月29日。

同时,还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用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例或者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几何与图形教学中尤其需要。

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启发学生观察三角形有三个内角并询问这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除引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动手实验外,还启发学生多动脑筋。

有的学生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相加求和;有的学生做一个纸质三角形,用剪子剪下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学生先画一个三角形,再仿造画出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等实验方法证明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180度。

二、重视逻辑思维兴趣的培养,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教师平时要注意抓好各项解题技能训练。

1.抓编题训练(1)根据算式编写应用题。

在学习有关行程问题类应用题后,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写具体的情境问题:比如(35+27)×4,240÷(20+40),教完已知两个数,求两个数差的应用题后学生根据算式21÷(8-5),540÷(5+4)编写应用题。

(2)看图,看数编写题;看条件,看问题编写题。

结合学生见闻编写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我是题中人”以突破难点。

2.抓审题训练审题是解题的起点和基础。

审题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对已知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都要有清晰了解,特别是对那些反映一定数量关系或暗示隐藏条件的词语要弄清它的含义。

对于一些数量关系较复杂,易混淆的题要引导学生认真比较,逐渐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有理有据的思维方法,使条件和问题建立联系,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从解答一步应用题开始,就训练一条件为依据,以问题为思维方向,运用综合法、分析法等思考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3.抓一题多解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

根据题意让学生进行多项思维,重视学生别出心裁,鼓励突破常规,提倡学生质疑讨论。

例如,学习了“数学广角”后,进行复习时,有一道这样的题:小明在期中考试中,语文和数学一共考了168分,语文和英语一共170分,数学和英语一共178分。

他的语文、数学、英语各考了多少分?学生读题以后,我首先把条件写在黑板上:语文+数学=168 算式1语文+英语=170 算式2数学+英语=178 算式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168+170+178=516分(即2个(数学+语文+英语))516除以2等于258(一个数学+语文+英语)258-168=90(英语)258-170=88(数学)258-178=80(语文)或者算出一个由题中的条件求另外两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