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7.1复习笔记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在小学进行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1.学习的定义
(1)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2)狭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提升学习能力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
自己。
学生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
(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③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
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①学习动机的构成因素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
整个动机系统由需要及其表现形态、
情感因素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等构成。
②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
其诱因可能来自学习活动的本身获得的满足,称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也可以来自学习之外所获得的间接满足,称为学习的外在动机。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类认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3.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这不仅有助于儿童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而且有助于儿童掌握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4.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既具有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又表现出其年龄阶段特有的特点。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①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由某种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向往(意象或愿望)。
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②学习动机的分类
a.按照与社会需要的联系,可分为直接动机、长远动机等多种形式;
b.按照与智力的联系,可分为具体动机、抽象动机等多种形式;
c.按照价值,可分为正确动机、错误动机等多种形式。
③学习动机的特点
a.学习动机是分层次、成系统的,其中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决定或支配着儿童的学习活动,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b.动机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独特的特点。
c.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总强度随年级升高呈下滑态势,年级越高,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越低。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地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也体现出共同的年龄特征:
①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②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初步分化。
引起小学儿童学科兴趣分化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有主观的(如觉得有用)。
③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
④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⑤阅读兴趣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⑥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①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中年级儿童逐渐对教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只有那些思想作风好、教学好,对儿童有耐心、公正的教师,才能赢得儿童的信任。
②对集体的态度
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形成班集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教学的影响下,儿童开始互相关心、互相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班集体。
从中年级开始,儿童开始具有了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
③对作业的态度
初入学儿童还未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经常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作业。
在教师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
④对评分的态度
儿童从小学开始认识到评分的意义。
低年级儿童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并树立对分数的正确态度;中年级儿童开始了解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因而把优良的分数看成是高质量地完成这一社会义务的客观表现。
(4)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不断丰富,他们逐渐学会使用有效的策略。
但小学生的策略使用具有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1.学习障碍的界定
学习障碍的定义有许多分歧,但学习障碍有以下几个公认的基本特征:
(1)差异性
许多儿童的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成绩远低于实足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
(2)缺陷性
学习障碍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这种儿童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但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
(3)集中性
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因此,他们常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
(4)排除性
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5)可逆性
学习障碍是可逆的,依靠合适的教育训练可以加以改变,这与因为智力落后、感官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