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父母的心》选自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该单元的主题为至爱亲情。
编入的课文依次是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刘义庆的《人琴俱亡》、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亲情的伟大,读来感人至深。
《父母的心》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感受父母之心。
我认为在完成前几课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对至爱亲情的感受已经很深,而且初二的《思想品德》课程同时进行至爱亲情这一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已经达成了对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
而学生对赏析文本的方法并未完全掌握。
对不同作者在反映同一主题方面的写法,学生们也需要不断地强化和训练,以此使得他们认识到细心观察、用心品味生活,用灵动的笔触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希望能帮到你。
《父母的心》说课稿一.说教材《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至爱亲情。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父亲深沉的爱、母亲温暖的爱、手足真挚的爱。
《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所写。
他年幼父母双亡,只好寄居在体弱多病的祖父家中。
不久,祖父也猝逝了。
作者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因而特别渴望父爱、母爱。
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让学生们能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至爱亲情。
这篇小说情节短小,但却一波三折。
父母的形象也在这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升华。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普遍逆反心理比较重,不能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仍然非常重要。
而在这一单元中的学习都是有关于至爱亲情的,所以,在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倦怠情绪。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理解文中父母的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至爱亲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应该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自己的感情世界。
我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叙事笔法作为教学目标,是因为初中生擅长的文体是写记叙文,但学生却很容易犯记流水帐的毛病,让学生在本文简单的情节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的中人物的描写让学生们看到了人物的特征,然后了解了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爱,父母为其倾注了一切,但是理解父母辛苦的又有几个呢?因此在情感上有必要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懂得感激、孝顺父母。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理解父母的感情变化。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讲读法(情境的创设不可缺少,它就是餐桌上的那道开口汤,有了它课堂的情境才能引人入胜。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初二的学生基础好些的对课文的理解就透些,基础不好的就难些,所以在课堂中讲授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农村中学的孩子来学,学习的条件有限,他们往往不会主动的去提前收集资料,所以讲授可以转化为学生接受的过程。
)(文本内容需要多读才能理解。
吃不透文本也就理解不了作品所蕴含的感情。
所以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诵读后学生有个整体的对课文的认识。
古代教学就处处体现诵读的地位,现在,有些时候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诵读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法:互动、合作(课堂学习的氛围很重要,这就需要学生们能在独立思考后的基础上互动起来。
大家把各自的理解、想法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最后达成共识。
这种互动在课堂上是不可缺少的。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特长,也让学生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六、说教学程序1、情境创设收集表现出父母之爱的图片,创设一个情境。
然后发问。
导入:父母的爱是什么?(生各抒己见)是的,父母的爱不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不是津津有味的美食,它只是我们在悲伤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安慰,只是我们在寒冷时一个温暖的怀抱,我记得有人说过:父母的爱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们则是那小小的帆,永远也走不出那片海。
无论我们多大,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日本小说家所写《父母的心》。
(提问式导入,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呼唤学生心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在导入语的召唤下,学生的内心感情会有所起伏,为学生理解文本作铺垫。
)2、整体感知(《课标》中要求的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获得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不仅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还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合作探究(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a、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b、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在送子换子要子的情节中是怎样来表现父母那浓浓的爱的?(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2)找出父母要回孩子时的理由。
(3)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对于这个环节,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与学习伙伴共同分析、探讨、总结。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发挥,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还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解决疑难,所以处理这一环节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才能对文本的理解立体起来,才能走进父母深沉的内心去感受、品读父母亲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至爱真情。
4、拓展讲述爱的故事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师讲述这首歌背后的真实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乘坐缆车去山顶吃中饭。
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
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
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
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
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却离开了人世韩红从小没爸爸,我5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然后母亲又不在身边,所以父母的这种爱对她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但是有哪个孩子不愿意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呢?她被父母这种本能的爱所深深打动,创作了《天亮了》。
(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在感受文中父母的心之后为学生讲述一个这样残忍、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能够加深学生理解父母的心。
听的时候很震撼,之后会引发思考。
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图回报,子女就是贪婪的索取者。
在你享受爱的同时,你是否明白这份爱?)5、课堂活动活动一、请学生们写出想要对父母说的话。
活动二、请学生们把上述话语告诉父母。
(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发微博等。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和父母的见面机会少,自然沟通的也少。
这个活动的设计是想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感情上孩子是爱父母的,但都缺少直白的表达,而父母有时爱的方式容易让初中生误解,所以这个活动,不仅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而且也加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唯有理解了父母的心,学生们才会写出真挚的话语。
这个活动,班级里的学生都会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6、结束语父母的爱是对子女的不舍,父母的爱是对子女的心疼,父母的爱是为子女哭泣的眼泪,父母的爱是与儿女一生相守的日子。
让我们为这一家人祈福,愿他们度过暂时的困难,永远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听说读写和语文实践活动。
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编者这样说明编写设计目的: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联系学校和家庭生活,沟通平行学科;注意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因此,在备课与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引导组织学生注意掌握必须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且注意链接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学习、运用语文知识。
学情分析:首先,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的乡镇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班级内,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总体来说偏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两极分化较大。
第二,在教学《父母的心》这篇小说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小说《草》和《甜甜的泥土》,已经接触过小说解读方法。
只是对这种方法学生们还不够熟悉,还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第三,这篇课文是我校初二年级同题开课的对象,了解到其他老师的教学重点侧重在解读父母的心的具体内涵上,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必须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避开与其他老师相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想:深思熟虑后,笔者在教《父母的心》这篇课文时,将教学设计为:以文本教学为基础向现实生活适当延伸,同时兼顾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将文本教学延伸至把握作者作品共同的风格,把教学过程艺术性地安排为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教学板块:第一块,课内教学《父母的心》的文本教学(18分钟);第二块,把握作者作品风格,感受缺少父母之爱的温暖的作者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15分钟);第三块,课外延伸链接现实生活(12分钟)。
三块教学板块中,第二和第三块内容既是第一块内容的延伸,又能相互融合,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拥有父母之爱的幸福,激发学生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这样,三块教学活动相互联系,组合形成扩容思路使课文的文化底蕴,在延伸中越发显得深刻动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回忆学习小说方法的基础上,解读这篇小说,理解父母的心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