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工程概况1、工程总体概况 (2)2、工程地质概况 (2)3、水文地质条件 (3)二、编制依据及原则(一)编制依据 (4)三、施工组织与协调 (4)四、施工机械及劳力计划 (5)五、施工方案(一)、施工条件 (6)(二)、施工准备 (6)(三)、施工工艺流程 (8)六、质量保证措施(一)、土方开挖质量保证措施 (11)七、应急计划 (11)八、事故预防措施 (15)九、雨期施工方案1、施工总体安排 (15)2、人员安排 (16)3、施工准备 (16)4、主要技术措施 (17)5、雨期施工预防措施 (18)十、安全文明施工1、安全生产责任制 (19)2、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19)3、安全教育制度 (19)4、安全检查制度 (20)5、安全员跟班作业制度 (20)6、安全警示制度 (20)7、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21)8、班前安全活动制度 (21)9、持证上岗制度 (21)10、安全例会制度 (21)十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21)十二、应急处理预案1、应急处理指挥系统 (22)2、应急处理预案 (23)一、工程概况1、工程总体概况本项目为地上7层,地下一层,本工程地下室开挖深度范围内大部分为回填土,地下室基坑深度超过5.0,属于深基坑。
场地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一栋两层和一栋五层的建筑,而且距离本项目场地红线和车库范围线太近而不具备放坡条件。
场地南侧的山丘因地下室基坑的开挖将形成8.0~14.6m的高边坡。
场地内环境边坡总长约145m,高约6.0~14.60m,边坡主要由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组成。
2、工程地质概况场区构造属假角山背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260°∠21°。
层间裂隙间距0.30-1.00m,张开度1-2mm,局部粉质粘土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
据现场踏勘及邻区资料表明,场内共发育两组裂隙:其中一组产状为78°∠62°,裂面黄褐色,间距0.5-2.50m,延伸2.00-5.00m,张开度3-5mm,粉质粘土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另一组产状为345°∠71°,间距0.50-2.50m,延伸1.00-7.00m,张开度3-5mm,裂面黄褐色,平直光滑,无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
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内裂隙总体不发育。
场内地层结构自上而下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粉质粘土(Q4el+d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基岩组成。
现分述如下:全新统(Q4)(1)素填土(Q4ml):杂色。
主要由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细砂粒等组成,碎块石粒径约2-10cm,土石比约8:2,回填时未经人工分层碾压,结构松散,稍湿,回填时间约3年左右,厚度约0-11.20m。
(2)粉质粘土(Q4el+dl):褐色。
主要由粘粒组成,呈可塑状态,可搓成1-3mm左右的土条,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反应,稍有摇震反应,厚度约0-6.80m。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3)泥岩(ms):按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强风化带基岩和中等风化带基岩。
强风化带泥岩(J1Z-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不清晰,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手可折断,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厚度约1.10(ZK16)-5.30(ZK3)m。
中等风化带泥岩(J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砂岩团块,岩石较完整,断口新鲜,岩芯呈柱状、长柱状。
此带未揭穿。
据现场地面调查及邻近资料表明:场地内及附近周边未见泥石流、滑坡、危岩、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场区无断层通过;无地下洞室。
属非易发地质灾害地段。
3、水文地质条件在钻探范围内,场地地层结构上覆土层为第四系素填土及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
粉质粘土、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素填土为透水层,场地为斜坡地带,地势较高,赋水条件较差,场地汇水条件差,有利于地下水往低凹处排汇。
据现场水文地质观测,钻孔为干孔, 由此判定场地内地下水贫乏。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
据钻探揭露及周边环境调查表明:场地水土对混凝土、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二、编制依据1、《设计图纸》;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4、国家颁发的工程质量,文明施工及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及要求;5、ZTSJ(QB-2003)工艺标准;6、有关文件,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三、施工组织与协调1、施工安全方针坚持“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做好发生事故的应急救援准备,使作业人员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得到救护,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宜应严格按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2、目标管理根据目标要求进行分解到人,落实和解决好责、权、利的关系,并定期检查目标各阶段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解决,确保目标的实现。
3、过程管理1、将工程从施工准备到施工全过程,落实到人,做到每道工序都有人负责,执行工序验收制度,从而实现对全部施工过程的控制。
2、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针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程进度,工程成本等内容进行PDCA循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项目部的团队建设,加强职工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目标水平。
四、施工机械及劳力计划1、基坑支护、基坑开挖施工阶段主要机具表2、基坑支护、基坑开挖施工阶段劳力计划表为了便于管理,劳动力使用时,根据专业工作性质,将其编为两个作业队,即钢支撑施工作业队、土方开挖施工作业队,进行默契配合,交叉流水作业。
3、施工平面布置及进度计划见附图五、施工方案(一)、施工条件1、测量定位已完成,高程控制点和极坐标点2、现场临设施工完毕,能正常使用。
3、施工道路基本畅通,施工用临时用水、电已连接。
4、机械、劳动力已完成调配,现已进入施工现场。
(二)、施工准备a 规划场内土方运输道路b 出场门口处设置沉淀池,以防泥土带入市政道路。
c 门口设置明显标志,夜间保证门口照明并设置红色警示灯,派专人在门口值勤,疏导交通。
d 开挖区域若夜间施工,场地周围及基坑内设置足够的照明设施并注意临电安全,派专职电工值班。
e标高水准点依据建设单位给定的高程点已引入施工区。
f熟悉施工图纸及地质情况,埋设好轴线控制桩,了解地下管线情况,检查挖土及运输机械的准备情况,进行施工前技术质量和安全交底工作。
g制定土方开挖施工方案,安排工期计划。
h落实钢支撑施工队伍,以便开挖与支护同时进行。
(三)、施工工艺流程3.1 重力式挡墙1.重力式挡墙采用C20素混凝土浇筑,挡墙每隔10m~15m设一道2cm宽的伸缩缝,内嵌沥青麻筋。
2.墙后设卵石透水层,透水层厚30cm,挡土墙其顶部和底部分别夯填30cm厚的粘土防渗层。
3.挡墙砌筑应分层错缝砌筑,基底转折处不应有垂直通缝。
待砂浆强度达到75%以上时,方可回填墙背填料。
墙背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避免采用膨胀性和高塑性土壤,并做到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4.挡墙施工前要做好地面排水工作,保持基坑和边坡坡面干燥。
5.挡墙修筑时,开挖以人工开挖为主,并应分段开挖,基本为一个伸缩缝为一个开挖段。
上一个开挖段挡土墙修筑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开挖段的施工。
6.重力式挡墙墙后填土的压实系数不小于0.90,应根据相关规范对挡墙地基承载力及墙身进行检测。
7.严格按照设计及有关规范、图集施工。
3.2 抗滑桩挡墙1.为了避免大断面开挖造成坡体前缘产生局部塌滑,抗滑桩应采用“逆作法”施工,即先按照抗滑桩施工规程施工抗滑桩,抗滑桩施工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再进行桩前土体的开挖和进行挡土板的施工。
如果按照设计,桩后坡体需要削坡,也应在桩板墙施工完毕后进行。
另外,桩板墙外施工完毕后应保证形整齐美观,耐久性强。
2.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施工安全保障较低的地段,应在基岩陡坎外缘布置临时性的防护网或护栏,保证施工安全。
桩身质量检测方法为“埋管超声波法”,检测数量为100%。
3.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桩,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钢筋混凝土护壁。
抗滑桩的施工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应将开挖过程作为对滑坡进行再勘查的过程来进行,及时编录施工地质情况,以利于反馈设计、实行信息化施工。
4.抗滑桩工程施工应严格按分段跳槽开挖,切忌全面开挖施工。
松散层段原则上以人工开挖为主,孔口锁口处理。
基岩段可采用少药量、多炮眼的松动爆破方式。
开挖基本成形后再人工刻凿孔壁至设计尺寸。
5.抗滑桩进入基岩泥岩深度(即锚固段长度)不得小于总桩长的1/3,如果在开挖过程中发现基岩泥岩较破碎,还应适当增加锚固段的深度(至少0.5m左右),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并及时通知甲方、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
3.3、施工顺序本工程施工组织编制应严格按下述要求进行:1.按总平面图要求确定挡墙各拐点,校核无误后方可开挖,各段挡墙的开挖、施工应不相互影响。
2.抗滑桩挡墙首先进行抗滑桩的施工,待抗滑桩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方可进行下一工序。
3.4、补充说明1.本边坡工程土石方施工严禁爆破施工,场平工作不得影响边坡岩土体的自身完整性和稳定性,坡面修整必须人工进行。
2.切坡严禁大开挖,应严格按逆做法分层分段跳槽开挖,并及时进行每层每段挡墙施工。
3.挡墙施工前必须做好地表水流的引流工作,严防地表水流渗入基坑。
4.边坡开挖和挡墙施工期间,应加强对原挡墙的观测,保证原挡墙的安全。
5.基槽开挖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开挖到位,验收通过之后方可进行封底。
要求重力式挡土墙嵌入完整岩土体的深度不得小于设计墙趾台阶高度。
6.挡墙施工缝尺寸、填塞材料、填塞深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不得偷工减料。
7.各种建筑材料必须通过质检方可进场。
8.雨季施工应密切注意监测边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报告业主及设计单位。
避免暴雨季节施工。
9.施工期间为了安全,坡顶地面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20m的临时护栏,严防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10.本工程遵循"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请施工单位及时反馈与设计不符的岩土工程问题,以便及时修改完善补充设计。
11.本工程应严格执行监理制度。
12.永久边坡的挡墙施工期间及竣工后两年内,及临时边坡在主体结构施工期间的监测,应按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第19.1节的要求,根据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对其相应部分进行位移及变形等观测。
13.本项目严格控制坡顶堆载,坡顶地面10.0m内严禁堆放任何物体,确保边坡稳定及建(构)筑物的安全。
14.工程建设应先进行环境边坡治理再进行主体结构建设,环境边坡施工应首先施工抗滑桩;场地平场应由高到低逐级减载并设置相应地段的支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