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当代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视全球化为美国化或帝国主义化,主张对其全面拒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

但不少人思想的钟摆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自然会到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是全球化的自然结果。

陷入这一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全球化进程给予科学的定位分析,未能明晰全球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

对此,本文试做初步分析。

一、“世界历史”与初级阶段全球化盛行于当代的全球化,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拉开了序幕。

对于全球化的发端,马克思在思想史上首次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给予了阐述,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又会扩大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又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则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即全球化。

所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

全球化既是其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进程,又是其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

全球化进程常常受到其主体主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由此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代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

基于此,当代全球化可称为初级阶段的全球化。

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其一,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推动经济市场化,发展高科技,倡导民主与法治观念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二,全球化也加速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畸形发展,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不平衡发展问题、移民难民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具体而言,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在物质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同时,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尽快地增值,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二战”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确立了旨在保护其利益、非公正的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方面的优势,直接表现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制度文明方面,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资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社会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体制是最活跃的部分,既为基本制度服务,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凝聚着人类制度建设的共同智慧和经验,是全人类共同贡献、共同分享的文明成果。

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超越其欧洲的起源,席卷整个世界;民主与法治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而专制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实行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未因其一系列改革而解决,而是依然发展着。

第三,在精神文明方面,全球化进程突破了传统文化局限于国家和民族的狭隘视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在思维与行动中具有了全球观念。

同时,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意识,如自由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市场意识、法治意识也日益形成席卷全球的不可阻挡的趋势,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难以遏止自身的意识形态冲动,把文化的世界性绝对化,无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制约,无视不同民族赋予文化的具体特点和形式,借助于雄厚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全球化不断强化其意识形态战略,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灌输其价值观,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

许多民族语言、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的大一统与单一性,最终会导致文化创造力的丧失,导致文化的停滞不前。

第四,在生态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以物欲为旨归的生活方式对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形成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臭氧层空洞所构成的生态危机,已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究其原因,不少西方思想家均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认为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是追求经济合理性的社会,其资本主义生产的模式是与生态合理性的要求不相容的。

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市场、消费的不断扩张,必将破坏生活的基本要素和生活质量。

美国政府拒绝签定保护环境的《京都议定书》,便是例证。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在促进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等方面,均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它为人类最终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创造了条件。

但也应看到,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扩散到全球。

在传统的国家干预手段日益失效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将在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上愈演愈烈,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风险和危机。

从长远看,资本主义因其自身固有的矛盾终将走到尽头,取代它的必将是社会主义文明模式。

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前夜”,它所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体系、金融体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为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必然为高级阶段的全球化即共产主义的全球化所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必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所超越。

二、实践思维方式与高级阶段全球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模式是必然趋势,但并非自然趋势。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的构筑是人类文明史上暂新的事业。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不只是时间上的前后“替代关系”,更主要的是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关系”,而且从总体讲,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社会主义是一个改革和创新的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必须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实现思维方式的飞跃,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系统地推进社会文明进程,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一)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和发展实践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与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晰的问题。

任何文明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文明观的不同,以往的文明模式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古代人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因而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而近代人则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人类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的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先在的本质”,这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以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便应运而生。

马克思恩格斯则立足于时代特征,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社会文明观的科学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这一过程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

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变自身,这即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

二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这即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实践就是上述两方面的统一过程。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55页。

)。

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明观,才能克服其他文明观的局限性,指导全球化步入正途。

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中,全球化表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规律”,即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化运作遵循、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合目的”,即指全球化进程合乎其主体的价值需求。

满足主体的需求,必须扬弃传统的需求观,代之以全面的需求理念。

随着社会进步,人的价值选择是全面的,既有物质环境的需求,又有精神环境的需求;既有政治环境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的需求。

只有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否则,只能造成“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人。

同时,这里的“主体”,并不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指向的少数人,而是主张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全球化主体观。

全球化的主体总体上分为:个体主体即个人,群体主体即民族、阶级等社会集团,社会主体即个体与群体的总和。

在当代,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发展,又要关注社会主体的发展。

任何个体与群体要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必须提倡与实行代内主体平等思想,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

而且,当代人的发展必须惠及后代或至少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要改善和优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代际平等。

(二)克服狭隘的文明内涵观,系统地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对于文明的内涵,在不同的文明模式中有不同的界定。

囿于将主体的力量抽象化、终极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资本主渝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将文明的内涵局限于经济的增长,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社会发展的惟一标准。

因此,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是不协调的、无序的,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空虚、经济的繁荣和道德的堕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共存并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