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原子结构2

第四章 原子结构2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是波函数角度部分平方(Y2) 随θ, φ变化关系的图形。
比较Y(θ, φ)与Y2(θ, φ):
(1) Y2(θ, φ)较“瘦” (2) 没有正、负号
即:电子云的角度分布比波函数的角度分布 图“瘦”一些,无正负号
一、E的大小
1、H原子:电子能量只取决于n的大小 (n是唯一 影响因素。)
价电子层结构 3s23p5 4s1 3d54s1 3d64s2 3d104s1 4s24p4 5s2 4f36s2 6s26p2
注意:绝大部分元素符合上述规律, 但也有例外,
如:Ru(44) 4d75s1, Rh(45) 4d85s1, Pd(46) 4d10.
如何确定价电子层结构:
1. 价电子层:反映不同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发 生在哪个轨道。
1s2 2e
Ne(10):1s22s22p6
2s22p6
Ar(18):1s22s22p63s23p6 Kr(36):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3s23p6 4s24p6
Xe(54):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6 5s25p6
8e稳 定结 构
2、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的统计解释,是核外电 子几率密度形象化的描述。
3、两者关系:电子云是几率密度的具体图像。
(1) Y(θ, φ)与主量子数n没有关系,∴Ypx即可。 (2) Y(θ, φ)分布图上有“+”、“-”之分。
“+” :表示波函数数值为正。 “-” :表示波函数数值为负。
图中的 ⊕ 表示原子核,一个小黑点表示电子在这
Rn(86):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4f14 5s25p65d106s26p6
6s26p6
4.3 核外电子排布
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和Pauling能级顺序图,随原子序 数递增,将电子依次填入到各原子的原子轨道中, 再考虑洪特规则,最后内层电子再按主量子数能量 顺序调整,即可得到各个原子的基态电子构型。
里出现过一次。
(f) 5张照 片叠印
(g) 20张 照片叠印
(h) 100张 照片叠印
(i) 许多张 照片叠印
氢原子的电子云的特征:
1、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而多电子原子的 电子云则比较复杂。
2、电子云图上的一个小黑点,并不表示一个电子, 而是表示电子在某一时刻曾在此处出现一次。
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0, 1, 2
m
-3 0, ±1, ±2
+1 0
0
3
0 0, ±1 0, ±1, ±2
三、原子轨道角度分布 z
y x
直角坐标
直角坐标( x, y, z)与球坐标 (r,θ,φ) 的转换
z
x = r sinθcosφ
y = r sinθsinφ
z = r cosθ
θr
r = x2 + y2 + z2
电子层: K L M N O P Q ……
n 电子层 l
1
K
0
2
L
0
1
3
M
0
1
2
4
N
0
1
2
3
亚层 (轨道符号)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3、磁量子数 (m)
m决定了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或者说 是空间取向。
m取值(由l决定) : m = 0, ±1, ±2 …±l (共2l+1个)
二、其它元素电子排布
17Cl:
1s22s22p63s23p5
原子实 [Ne]3s23p5
Ne:10 17Cl:1,2能级组全充满[Ne]3s3p
17-10=7
[Ne]3s23p5
26Fe:1-3能级组全充满[Ar]4s3d4p 26-18=8 [Ar]4s23d6 [Ar] 3d64s2
例题:写出17Cl, 19K, 24Cr, 29Cu, 26Fe, 35Br, 59Pr和82Pb的电 子结构式(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结构。
2、徐光宪近似规律:取 (n+0.7l )整数即为能级组数。 4d 5p 4f 6s
n+0.7l 5.4 5.7 6.1 6 能级组数 Ⅴ Ⅴ Ⅵ Ⅵ
一、 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排布时尽可能优先占据能级较低 的轨道,以使系统能量处于最低。
按Pauling能级组由低到高填充:
1s, 2s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7p
=
h m∆v
=
6.626 ×10−34 50×10−3 × 3×104 × 0.01%
=
4.42 ×10−33 m
对相同速度的电子,位置的不准确值为:
∆x

h m∆v
=
6.626 ×10−34 9.11×10−31 × 3×104 × 0.01%
=
2.424 ×10−4 m
原子半径为10-10 m 数量级
◆ 能量最低原理 ◆ 泡利不相容原理 ◆ 洪特规则
轨道顺序 1s 2s2p 3s3p 4s3d4p 5s4d5p 6s4f5d6p 7s5f6d7p
能级组 I II III IV Ⅴ
VI
VII
状态数 2 8 8 18
18
32
32
特点: (1)组数 = n (主量子数)
(2)每能级组 (I除外)以s开头,以p结尾
小结:
(1)测不准原理只适用于微观物体,对于宏观物 体的位置、速度可以同时准确确定。
(2)测不准原理反应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波粒二 象性),说明微观粒子不能用经典力学来描述。
(3)测不准原理不是测定的误差。
3.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
一、薛定谔方程(Schrödinger)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的波动性,可用波函数 来描述。波函数不是一个具体数值,而是用空间 坐标(x, y, z)来描述波的数学表达式。
§3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3.1 波粒二象性
一、光的二象性 1905年爱因斯坦光子理论,明确了光既具有波动 性(光的干涉、衍射),又具有微粒性(光电效应)
二、德布罗意波(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法国的De.Broglie大胆提出电子、原子等实 物微观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p = mv = h λ
n
l
m
ms
3,4,5… 2
0
+
1 2
2
1
-1
-1 2
4 0,1,2,3 0
1 +2
3
1
0, ±1
-1 2
l 亚层
0
s
m
空间运动状态数
(原子轨道)
0
1
1
p
0, ±1
3
2
d
0, ±1, ±2
5
3
f 0, ±1, ±2, ±3
7
简并轨道:同一亚层的几个原子轨道能量是完全相同的。
改正:
n 3 2 4 3
l 2 0 1 3
2、角量子数 (l)
同一电子层可分为几个亚层,l 用来描述 电子所处的亚层。
(1) l 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
l 取值
0
1
2
3
轨道形状 轨道符号
球形 s
哑铃 花瓣
p
df
(2) n与l 的关系: l =0、1、2‥‥‥ n-1
z
y x
直角坐标
二、四个量子数
1、主量子数 (n) :描述电子离核的远近和能级。 n越大,表示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 状态的能级越高。 n = 1, 2, 3, 4, 5, 6, 7……
φ
x
y
球坐标
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
s轨道:
YS =
1 4π
y
+ x
Ys
z
-+
x
Ypx
y +
x

Ypy
z +
x

Ypz
Ψ (x, y, z) ⎯球⎯坐⎯标→Ψ (r,θ,φ) = R(r)⋅Y(θ,φ)
R (r) - 径向分布部分,仅与r (原子轨道半径) 有关,与空间取向无关
Y(θ, φ) - 角度分布部分,只取决于轨道的空间 取向,与轨道半径无关
二、 pauli不相容原理:
同一个原子里面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 电子。(结果:每个轨道只能容纳2e,而且这两 个e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轨道符号 s
轨道数
1
电子数
2
p
df
3
57
6
10 14
三、 洪特规则 (Hund Rule)
1、对于处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都相同的 轨道中的e,优先占据磁量子数(m)不同的轨道, 对于这些电子自旋应相同(平行)。
这些取值意味着亚层中的电子有(2l+1)个取向, 每一个取向相当于一个“轨道”.
所以:一组 n、l、m确定一个波函数, eg: (2, 0, 0): 2s
4、自旋量子数 (ms)
决定电子自旋方向:m s
=
+
1 2
,
ms
=

1 2
常用正反箭头表示:
自旋平行:相同的自旋状态
自旋反平行:不同的自旋状态
填空:
例如:Kr (36)
1s, 2s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7p
2 8 8 18
Kr :1s2 2s2 2p6 3s2 3p6 4s2 3d10 4p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