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按照金融风险的驱动因素,一般情况下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类型。
这其中操作风险由于其自身所固有的隐蔽性和强大的破坏性在近几年越来越被关注。
比如2005年轰动中国金融圈的“高山案”还恍若在眼前,仅时隔一年有余,黑龙江中行双鸭山分行四马路支行96张汇票被盗,涉案金额9.146亿元,又再一次震惊了全国。
近几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频发的金融案件,充分显示出我国人员因素所存在的巨大漏洞。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以及其中最主要的风险——人员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操作风险可以按其产生的因素又分为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风险。
在这四种风险中人员风险是最主要的,也是发生最频繁的。
人员风险具体包括:操作失误,内外勾结,越权行为,违反用工法,关键人才的流失。
这些风险都是与人员息息相关的。
据统计,在中国出现的金融案件中,人员因素所引起的占了绝大多数。
并且人员因素引起的案件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高级管理人员犯法,二是基层人员的内外勾结作大案。
所以影响银行操作风险的因素当中最主要的是人员因素。
二、人员型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对操作风险认识不清,防范意识薄弱
操作风险,仅从字面看,容易将其理解成操作中的或是操作性的风险,这就大大缩小了操作风险的内容,就很难防范操作性风险以外的风险,特别是外部性的突发事件。
一些人认为操作风险涉及到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很难用模型来计量,特别是像人员风险,涉及到人,就更难预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不少员工态度不端正,防范风险意识差,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更有甚者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认为是审计、监管部门的事,与自己的业务无关。
这些内部员工风险意识薄弱,给商业银行的资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二)内部控制建设落后
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
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1、制度安排不合理,且执行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银行制度日益完善,而且制定的较为细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操作风险的发生,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制定时,存在制度之间相互重复和矛盾,缺乏衔接性,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调整,缺乏适应性;二是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会随着层次的增加而缺失和模糊不清,等到了基层,就会更加不清楚。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员工对某项业务无知或一知半解,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
2、制度执行不严格,流于形式。
这几年大案的发生,且损失巨大,并不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而是由于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许多制度如异地交流制度,重要岗位转换制度,近亲回避制度等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特别是在中国,情大于法、权利高于一切的社会环境下,要想使制度与程序有效的执行更加困难。
2004年中国银行开平支行40亿资金盗窃案,正是由于没有实行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造成三任行长长达9年作案而不被发觉。
总之有效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对员工的约束力就会下降,制度安排也会形同虚设。
3.检查监管不全面严格,事后处罚力度不强
随着商业银行加大对自身内部检查,查出了许多违规事件,挽回了一些损失,但在检查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由于这些内部检查是不定期的、突击的、走过场式的,没有触及到深层次问题,导致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时期,有的银行为了避免对外造成不利影响,只是对违规操作提出整改,而不进行追究。
有的经营管理者处于自身考虑如升迁因素、该行的经营绩效考核等,往往隐瞒问题,所以检查过后,相同的事件还会再次发生。
(三)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一个标准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以下部门: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合规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
以上这些部门在我国并不健全,如未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这会影响对操作风险战略的制定、识别、控制、度量等。
没有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就会在风
险产生后,部门之间相互推卸操作风险管理责任,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同时,即使现在有几个部门共同管理,那也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使管理层难以全面掌握银行的操作风险。
(四)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考核标准还是采取以规模与速度为指标,忽视了其内在的质量与效益。
为达到上级要求的指标,片面追求短期内的发展速度,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发展,而忽视了控制风险规模,最后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
当上级的考核激励政策与风险控制发生冲突时,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代价去完成考核目标,这就会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三、防范人员风险型操作风险的建议
一个小小的交易员使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倒闭,一次次越权行为使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损失惨重,操作风险越来越影响商业银行稳健经营。
近几年一系列操作风险大案,告诉我们我国银行业面临很严重的操作风险,今后商业银行破产可能就是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
(一)加强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理解,以人为本,加强风险教育
让员工深入学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什么是操作风险,哪些部门业务易发生操作风险。
只有明确什么是操作风险,才能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防范体系。
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通过对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提高道德思想素质和了解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
只有较强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享乐主义和权利主义的引诱,保持清晰的头脑。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1.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连续性和可调整性。
内部控制指引在一定时间内能控制风险,但经营环境和基层实际业务的改变,会产生新的业务领域,要保证制度跟的上,就要及时的修订制度,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2.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
内控制度制定的再详细,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就等于空纸一张,因此对于一些防范操作风险的制度要严格执行。
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不形容岗位相分离制度,涉及到资产负债和人事变动均不能由一个人独自决定;健全授权体系,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等制度。
操作风险防范离不开制度的严格执行。
3.建立长期、连续的监管流程,并实行问责制。
银行长期有效的检查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及时找出银行内部存在的风险隐患。
可以采取的方式有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专业检查和全面检查、重点部门检查和非重点部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把检查制度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检查过程中,要全面具体深入,不受外界干预,做到有问题必查。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要建立可以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去控制银行的各种风险。
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职责是专门研究和管理风险,并及时检查、评估、报告银行的各种风险状况。
董事会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
在专业委员会下可以设立风险经理(主管),具体负责某一风险,并对上一级部门负责。
其次,设立一个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战略、管理流程、基础设施和环境。
这一部分具体包括操作风险战略、政策、操作风险识别、评估、度量、报告以及操作风险信息库和文化的建设。
最后各个风险管理委员会要相互交流,因为某一类风险会导致另一类风险的连带发生,因此定期的交流可以减少在管理上的真空,有利于控制连带风险的发生。
(四)采取市场化的任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在新近人员进入银行时,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认真考察员工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做好入门关。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应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股东从职业经理层中选取有经验,对工作负责的管理者,使他们能真正代表股东的利益。
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深化培训机制改革。
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体制,把培训作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手段。
(五)建立与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改变过去以规模、数量为指标的考核体系,将员工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作为衡量员工绩效的标准,把他们对银行的贡献度与薪酬相挂钩,多劳多得,这样员工就从给银行带来的收入中分得一部分,更加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