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史简答题

法制史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2.简述《法经》的意义。

1.在夏、商两代,神权法思想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法制指导思想,它是原始自然宗教与阶级社会有政治目的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夏、商统治者出于稳定奴隶制社会秩序的需要,把天上的至上神与王的祖先神合二为一,把王罚与天罚沟通起来借以增强地上的王权。

2.《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国法制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3.简述“亲亲得相首匿”的含义。

4.简述西周时期婚姻的“六礼”。

3.“亲亲得相首匿”是指汉朝法律所规定的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亲属之间,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此类容隐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制度。

这种主张源于儒家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思想,在汉代被正式确立为刑罚适用原则以后,一直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沿用。

4.西周的婚姻成立主要有六个条件,即所谓“六礼”。

(1)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求婚; (2)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生辰,卜于宗庙,请示吉凶;(3)纳吉,卜得吉兆后即定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使人送聘礼给女方;(5)请期,即请媒人与女方商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亲去女家迎接。

5.简述《大清律例》的主要特点。

6.简述《天坛宪草》的内容。

5.(1)《大清律例》是七篇的结构体例,即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 (2)《大清律例》是律文和附例的合编结构;(3)《大清律例》是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汉唐以来确立的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主要制度在《大清律例》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4)《大清律例》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清朝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特色,在一些具体制度上对前代法律有所发展和变化。

6.《天坛宪草》主要内容有:第一,沿用《临时约法》所确立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

第二,继续肯定责任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作了较多的限制。

第三,规定了国会对总统行使诸如解散国会、任命总理等重大权力的牵制权,并规定成立国会委员会,作为国会的常设机构,对总统行使“发布紧急命令”和“财政紧急处分”两项职权实行议决,加强对大总统权力的制约。

第四,严格限制总统任期,规定大总统任期五年,只能连选一次。

《天坛宪草》对大总统权力的限制,使得袁世凯气急败坏,竭力破坏宪法草案的制定工作,并于1914年1月解散国会,《天坛宪草》也因此未能在国会正式通过而成废纸。

7、简述《法经》的历史地位。

8、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9、简述领事裁判权制度确立的后果
7、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1)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基本原则;(2)有利于司法统一;(3)有利于立法的系统化;(4)有利于按客观规律指导实践;(5)有利于法律文献的整理、
修订。

8、内容:(1)修订秦律;(2)奖励军功;(3)奖励耕织;(4)废除井田制。

影响:(1)使秦一跃为强国;(2)对秦法制的统一有重要作用。

9、(1)是外国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司法的重要手段;(2)是庇护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逞凶肆暴、走私贩毒的护身符;(3)是外国侵略者肆意侵害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工具;(4)是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副沉重枷锁。

10、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与特征
11、简述唐律的特点。

12、清末变法修律的影响。

10、(1)原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2)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1、唐律礼法合一的特点:(1)唐律“一准乎礼”,“以礼为出入”;(2)用刑持平;(3)立法技术空前完善;(4)以刑为主,诸法合体。

12、(1)清末变法修律直接导致了中华法系的解体。

(2)清末变法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清末变法修律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