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1、构造柱的构造要点
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筑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

其构造要点如下:a、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纵向钢筋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每层楼面上下适当加密。

b、施工时,先放构造柱的钢筋骨架,再砌砖墙,最后浇筑混凝土。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搓。

C、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基础梁内。

构造柱顶部应与顶层圈梁或女儿墙压顶拉结。

D、在填充墙中,当填充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需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是与墙体同步施工的,从构造柱中每隔一段距离就拉伸出拉结筋与分段的墙体拉结,这样也就加强了正段墙体的稳定性。

2、封闭式楼梯间的设计要求
主要适用于五层以上的公共的建筑(医院,病房楼,宾馆等)。

A、楼梯间应靠近外墙,并应有直接采光和通风。

B、楼梯间应设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C、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光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他走道和房间隔开。

3、影响层顶坡度的因素(1)、屋面材料的种类、尺寸影响着屋面坡度;(2)、建筑物所在地区的降雨量、
降雪量的大小。

降雨量大,漏雨可能性着增加,坡度适当增加。

还受排水路线长短的影响(3)、其他功能的要求,如是否有上人活动的要求(上人屋面坡度一般取1%~2%),以及是否要蓄水,种植等。

(4)、不同的结构形式也影响着层顶的坡度
4、提高墙体稳定性可采用的方法
(1)、增加墙体的厚度,但这种方法有时不够经济。

(2)、提高墙体材料的强度等级。

(3)、增设墙垛、壁柱、圈梁等构件。

5、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变形缝:为避免建筑物受昼夜温差的影响而热胀冷缩、或由于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原因而导致内部变形,在应力集中处开裂,影响使用,甚至造成严重破坏,在建筑物变形敏感部位预先沿整个建筑的高度设置预留缝,将建筑物分成独立的单元,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缝称为变形缝。

(1)、伸缩缝在长度或宽度较大的建筑物中,为避免由温度变化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导致构件开裂,而沿竖向将建筑基础以上的部分全部断开的预留缝。

(2)、沉降缝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3)、防震缝是在抗震设防地区针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设置的。

差别与联系:伸缩缝要求把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地面以上的部分全部断开,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需断开。

沉降缝合伸缩缝的最大区别在于伸缩缝只需保证水平方向的自由伸缩变形,而沉降缝主要应满足建筑物各部分在垂直方向的自由变形,故将建筑物从基础到屋顶全部断开。

同时沉降缝也兼顾伸缩缝的作用,在构造上应满足伸缩与沉降的双重要求。

在抗震设防地区,防震缝应同伸缩缝、沉降缝协调布置,做到一缝多用或多缝合一,其构造也必须同时满足它们的变形要求。

一般情况下,防震缝的基础可以不断开,但在复杂的建筑中,或建筑相邻部分刚度差别很大时,基础应断开,兼起沉降缝作用的防震缝也应将基础断开。

6、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的要求
纵墙承重时,每层应设置圈梁,且有抗震防震设防要求的房屋,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适当加强。

1、防烟楼梯间的设计要求
单一高层建筑A、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B、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c、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D、其前室和楼梯间应有自然排烟或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2、楼梯的设计要求
A、功能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指楼梯的数量、宽度尺寸、平面式样、细部做法等均应满足功能要求。

B、
结构方面的要求楼梯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较小的变形。

B、防火、安全方面的要求楼梯间距、数量、楼梯间形式、采光、通风等均满足现行防火规范的要求,以保证疏散安全。

D、施工经济方面的要求应使楼梯在施工中更方便,经济上更合理。

3、楼梯的组成和分类
楼梯由梯段、平台、栏杆扶手三部分组成
(1)按楼梯的形式分类 a、直跑到楼梯b、平行双跑道c、平行双分,双合楼梯d、折行多跑到楼梯
e、交叉、剪刀楼梯
f、螺旋形楼梯h、弧形楼梯
(2)按楼梯间形式划分 a、开敞式楼梯间 b、封闭式楼梯间c、防烟楼梯间
4、沉降缝设置的部位
(1)、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相差较大,或荷载大小相差悬殊,或结构形式变化较大,而导致地基沉降不均匀。

(2)、建筑物各部分相邻基础的形式、宽度及埋深相差较大,造成基础底部压力有很大差异,易形成不均匀沉降时。

(3)、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地基上,且难于保证均匀沉降时。

(4)、建筑物体型比较复杂,连接部位又比较薄弱时。

(5)、新建、扩建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紧相毗连时。

不必设置沉降缝的情况(1)群房等低层部位不设基础,由高层伸出悬臂梁来支撑,以求得同步沉降(2)、采用后浇带。

采用后浇带代替沉降缝。

做法:在高层和裙房之间留出800mm~1000mm的后浇带,待两部分主体施工完成一段时间,沉降均基本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使两部分连接成整体。

5、隔墙应满足的要求
(1)、自重轻,有利于减轻楼板的荷载。

(2)厚度薄,可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

(3)、便于拆卸,能随适用要求的改变而变化。

(5)、按使用部位不同,满足不同的要求。

6、墙体按受力方式分类:
在混合结构建筑中,墙体可以按受力方式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两种。

承重墙直接承受楼板及屋顶传下来的荷载。

非承重墙不承受外来荷载,仅起分隔与围护作用。

非承重墙又可分为自承重墙和隔墙。

自承重墙承受自身重量并传给基础。

隔墙把自身重量传给梁或楼板。

框架结构中的墙称为框架填充墙。

7.砖混结构的几种结构布置方案及特点如下:①横墙承重体系楼板及屋面板的荷载均由横墙承受。


面荷载依次通过楼板、横墙、基础传递给地基。

适用于房间开间尺寸不大的住宅、宿舍、旅馆等。

②纵墙承重体系动承重墙体主要由平行于建筑物长度方向的纵墙组成。

把大梁或楼板搁置在内、外
纵墙上,楼面荷载依次通过楼板、梁、纵墙、基础传递给地基。

适用于对空间的使用上要求有较大房间的办公室、商店、教学楼,也适用与住宅、宿舍等。

③双向承重体系承重墙体由纵横两个方向的墙体混合组成。

此方案建筑组合灵活,空间刚度较好,墙体材料用量较多,适用于开间、进深变化较多的建筑。

④局部框架体系当建筑需要大空间时,采用内部框架承重,四周为墙承重。

9.答:墙身水平防潮层的构造做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防水砂浆防潮层,采用1:2水泥砂浆加3%~5%防水剂,厚度为20~25mm或用防水砂浆砌三匹砖作防潮层。

第二,细石混凝土防潮层,采用60mm厚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三根φ6钢筋,其防潮性能好。

第三,油毡防潮层,抹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上铺一毡二袖。

此做法防水效果好,但因油毡隔离削弱了砖墙的整体性,不应在刚度要求高或地震区采用
10、答:楼板层通常由面层、楼板、顶棚、附加层等部分组成:
①面层:又称楼面或地面。

②楼板:它是楼板层的结构层。

③顶棚:它是楼板结构层以下的构造组成部分。

④附加层:隔声、保温、防水、防潮构造层。

分类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楼板分木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等。

钢筋混凝土楼板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

11、2.答:墙体设计要考虑下列要求:结构要求;保温与隔热;节能要求;隔声、防火、防潮。

12.答:阳台承重结构的布置有三种方式(作业图4-4):
①挑梁搭板:即在阳台两端设置挑梁,挑梁上搁板②悬挑阳台板:即阳台的承重结构是由楼板挑出构成阳台板③压梁式:阳台板与墙梁现浇在一起。

阳台悬挑一般不朝过 1.2m,并在墙梁两端设拖梁压入墙内或在墙梁上砌承重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