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创新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方案2016年7月概要与说明:1.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产业呈现爆炸式增长,但相对应的专业目前在本科以及大中专院校滞后或脱节,存在重大机遇;2.本方案建议的校内创业创新基地,服务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专业的教学、实训、学生创业等功能,为综合性实训基地;3.本基地的规模与定位,拟建成国内领先的“产学研”结合的创业创新实训基地;4.本基地以学校为主体,专业机构全程建设并协助运营,等知名厂商全力支持;5.此方案为基于合作意向的建议稿,仅为项目讨论的参考依据。
基地的建设实施以《合作协议》为准。
前言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互联网是提高国家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核心支撑,事关国家当前和长远发展。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基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全面部署与加速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国际竞争规则、转换产业角逐主赛场。
我国互联网正处于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的历史阶段,不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网络基础和支撑,还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农业、工业、教育、金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2015年7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
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它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对实现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为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应电子商务产业及网络营销业务飞速发展,拟围绕上述专业建设校内“互联网+”创业创新实训基地。
该基地将整合包括著名厂商、专业机构等在内的优势资源,全力建成国内领先的“产学研”结合的创业创新实训基地。
基地将紧密围绕学生的根本教育需求,以教育为重点,以实践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全面实施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辟崭新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专业。
●通过提供综合实训平台系统,为学校建设仿真的产业环境,形成针对在校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战演练和互联网在线学习,对学生进行高效的业界知识传播,把业界经验和专业技能引入院校教学体系;●通过帮助学校打造精品特色专业,辅之以企业工程师与学生协同教学的混合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大规模、定制化地培养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领域的技术人才;●依托创业创新基地,引入真实的互联网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依托学校、厂商、专业机构的支持,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孵化学生的创业项目。
目录1. 政策背景 (7)1.1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7)1.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8)2.产业背景 (8)2.1 中国互联网的最新发展 (8)2.2 互联网营销的发展 (9)3. 国内高等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营背景 (9)3.1 实训的概念 (9)3.2 实训基地的概念 (10)3.3 实训基地现状 (10)4. 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13)5. 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及目标 (13)5.1 基地建设总体规划 (13)5.2 基地建设目标 (13)6. 基地建设内容 (15)6.1 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环境 (15)6.2 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教学体系建立 (15)6.3 营销大学互联网营销实验室系统 (16)6.4 基地各主要功能区域及职能 (18)7. 基地运营指导思想及定位 (22)8. 基地运营模式 (22)8.1 专业布局 (22)8.2 教学实训 (22)8.3 创业孵化器 (22)9. 实训基地的实训与运营管理 (23)9.1 修订专业课程设置,将基地实训纳入必修的教学环节 (23)9.2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23)9.3 各类创新大赛与活动的参与 (23)9.4 职业素养课程的融入 (23)10. 建设投资预算 (26)11. 基地建设资源配置及分工 (26)12. 基地效益分析 (27)12.1 (人才培养)教学效益 (27)12. 2 社会效益 (28)“互联网+”创业创新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方案背景篇1. 政策背景1.1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基础日趋坚实,创新力、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快互联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打造新动能、壮大新经济、引领新常态,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互联网+”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互联网+”创业创新习总书记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互联网推动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和促进大众创业的新平台。
《指导意见》提出11个专项行动,均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作为关键要素,既是提升实力引领未来的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中提出要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各种形式的创业创新等新型众创空间的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空间。
同时还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向创业团队开放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协助国家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
作为国内互联网领军企业,愿意通过在校内建立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把自己成熟的互联网营销知识体系、领先的营销方法论和先进技术分享给院校师生及基地内的创业团队,助力于本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互联网+”教育虽然《指导意见》的11个“互联网+”专项行动中,没有针对“互联网+”教育的专项行动,但是在“互联网+”益民服务专项行动中,包含了“互联网+”教育的内容。
提到要探索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机构根据市场需求为院校开发更加适合当今产业发展的数字教学资源,同时为院校提供互联网在线教育服务。
也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
“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中还重点阐述,要加快“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培养。
要根据“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鼓励全国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发展以及产业需要,将国内外先进技术引入到相关专业教学中。
同时鼓励全国各类高校与互联网企业或社会机构合作,聘请互联网领域的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互联网+”领域教学与实训。
《指导意见》还着重提到,要鼓励联合培养培训。
鼓励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推进“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研究平台,建立一批联合实训基地。
1.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国务院2014年6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职业教育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现代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中首次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派遣技术人员讲实训课、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等。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企业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
作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愿意学校一起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同时回报社会。
在《决定》中,也提出要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在院校内与院校共同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训基地,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同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活动的远程教学。
2.产业背景2.1 中国互联网的最新发展截至2014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 亿,全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0.4%,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78.7%,同时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达到24.2%。
我国企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办公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基本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上,在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中,互联网实际应用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采取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措施的企业比例较低;另一方面,营销推广、电子商务等外部运营方面开展互联网活动的企业比例较低,且在实际应用容易受限于传统的经营理念,照搬传统方法。
随着各类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互联网与经济活动的全面结合深度、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和改革程度将进一步扩大,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分界将越来越模糊,互联网将成为企业日常经营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2.2 互联网营销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相互沟通的方式和效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营销模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互联网营销就是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的营销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互联网拓展企业营销渠道,降低企业营销成本。
互联网营销是适应网络市场而产生的新的营销体系,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诞生的带有很强实践性的新学科。
互联网营销的知识内容涉及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编程和美术设计等多个学科,既有理论方面的内容又包含实践技术,是当前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虽然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媒体与传播、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广告学等专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也面临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行业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实战要求越来越高的挑战,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