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测做题方法总结

行测做题方法总结

行测做题方法总结一,语言理解1.主旨类(提问方法:主要内容,主要讲了,主要论述了,中心意思,概括讲的是。

)具体方法分为:关键字法,框架法,排除法<1>关键字法—通读文段,找出文段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分别对应到选项中。

当含有多个描述对象时,必须所有的对象都包含在选项中<2>框架法—确定文段的描述类型以及作者的态度。

文段类型一般分为:①世界观类(即只包含现象,问题,原因及危害的说明,不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②方法论类(重点在于如何解决问题)<3>代入排除法—将选项代入文段中,看是否有“描述范围过于宽泛”,“未提及”,“过度引申”或与描述对象不符。

或者本应是“可能”等不确定的字眼,选项中出现了肯定,那么以上情况都应该排除。

注:以上几种方法,代入排除法用得较多。

文段的关键句往往在首句或末句当文段描述了A.B两方面的内容事,选项当中必须同时包含这两方面,否则排除。

文段中只是讲述了某个现象或者问题,选项中出现了如何解决问题,也应排除,属于无中生有。

要点精华:①关键字要找全②选项要看清③明确文段结构(世界观或方法论)以及作者感情色彩。

2.意图题(提问方法:意在强调,说明,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旨在说明等等。

)确定框架—找关键字—明确作者态度—适度引申注:①在掌握主旨题做法之后还要记住以下要点,明确作者感情色彩是褒是贬。

②排除过于宽泛的选项③注意“然而,但是”等转折词,重点内容一般在转折词之后。

④过于浅显,直接在文章中有提到的内容也要排除。

3.细节理解+作者态度观点+排序题(1)填入横线中恰当的一项①从横线的前半句确定描述对象②结合全文确定文段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态度③现象之后,先原因/危害/特征——应对措施。

(2)作者态度观点①若仅为阐述性说明不加作者个人观点,则态度中立客观。

②有褒有贬,则态度理性公正。

③褒多于贬,则肯定,支持,赞扬。

④贬多于褒,则质疑,否定,批判。

⑤全篇皆疑问,则为怀疑。

(3)排序题根据连接词,确定两两之间的顺序,再排除。

或从选项中观察,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两关系即可能为正确答案。

4.选词填空(1)实词+虚词根据描述对象确定是适用于人还是物根据感情色彩确定褒贬当为—和—,这两个词为并列关系,意思不能相同或相近(2)成语注意搭配不当,感情色彩等。

要点:①A和B—,共同修饰AB,与AB都要搭配得当②A,B—和—,第一个修饰A,第二个空修饰B③—或A,与A的意思相同或者相近④—和B,与B意思不同⑤是B,而不是—,A 与B不同,与A相同二,定义及逻辑1.定义(1)将题干中的定义分成几个特征点,标上①②③,并确定该定义的主体和相对体,并把选项一次带入,必须同时满足上述条件。

(2)看清题目是正选还是反选正选:符合。

定义要求/体现。

定义要求/最可能出现。

/关于。

哪项是正确的反选:未能体现。

/不符合。

/下面各项都符合,除了。

(3)当题干中出现了多个定义时,看清题目问的定义。

2.逻辑(题型较多)(1)支持注意:①能支持和最能支持的区别,前者是从不能支持中选择,后者是选择最有力的。

②正选和反选:能支持,不能支持做题步骤:①先找出论点和论据②找出论点的主体和相对体,若选项中两者有一缺失,则排除,若只是简单重复AB间的关系,并没有从题干进行加强,也应排除,若与题干无关,也需要排除。

③排除反对选项。

④最能支持的即排除说明选项,无关选项,从论点论据直接加强的选项。

⑤出现“才,只有,才”时才表示必要,其余情况表示充分。

传递:A →B,B →C=A → B → C逆否:A →B=—A ←—B(很重要)(2)质疑(哪项能质疑/不能质疑/最能质疑/最不能质疑,注意正选,反选,能与最)①先理清题干论点,找出矛盾双方A与B②最能质疑则为质疑论点,排除选项中出现“可能”等不确定字眼的选项③最不能质疑则为无关选项或加强选项。

(3)削弱(正选,反选。

最能削弱/最有力削弱/最严重削弱)①找准题干论点,削弱即否定/质疑论点及论据,找准矛盾双方AB。

②原题加强A的作用,则选项应该削弱A的作用。

反之,则加强。

③最能削弱的一般从论点削弱,当两者都削弱时,排除“可能”的选项。

④反选,即排除削弱项,选出加强选项。

(4)解释能解释/最能解释。

一般为正选。

①先确定主题,最能解释即与主体直接相关的选项。

②解释矛盾/差异,找出本质原因。

(5)前提,假设哪项是。

的假设/所必须的假设/隐含的假设特殊方法:否定代入法。

当搞不清题意时,可将各个选项进行否定后再代入题目中,若否定之后题干仍成立,则该选项为无关选项,应该排除。

否定之后代入题干不成立的则为正确选项。

(6)推论(多为逻辑运算题目)根据题意将题目分条件表示为ABC并表示出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传递或逆否进行转换从而排除。

补充:—(C n D)=—C U —D—(C U D)=—C n —D注:①前提为可能性表述,则推论也为可能性表述②绝对答案一般不选,如:必然,必须,肯定③保持主体一致,不能偷换概念④以偏概全,过于宽泛应该排除要点精华:①p是q的必要条件(只有p,才q)=p ←qP是q的充分条件(只要p,就q)=p →q②p需要q(充分关系)=p →qP是实现q的根本保障(必要关系)=p ←q③加强/削弱题型,首先要找准题干主体,必须同时包含。

④看清题干是正选还是反选。

⑤看清题目是能还是最⑥把四个选项都看全,确定好选项中的描述主体,同时从选项中直接排除过于绝对的选项⑦除非p,否则q=—p→q除非表示一层否定,“除非,否则”带一层充分关系。

三.数量与资料具体题型包括数列,代数计算,溶液,工程,牛吃草,盈亏(其中包含费用问题),容斥原理,排列组合,概率,行程,抽提问题,不等式问题,简单方程,几何问题,各种杂题(种树,方阵,空瓶换饮料,过河,周期,钟表,年龄问题等)以下各项已经囊括了上述题型分类。

1.数量计算(1)剩余问题余同取余。

各次相除,余数恒定。

如一个数除以7余1.除以6余1,除以5余1.则被除数为(210n+1)和同相加,余数相加。

如一个数除以7余1,除以6余2,除以5余3,则被除数为(210n+8)差同减差,余数之和被减。

如一个数除以7余3,除以6余2,除以5余1,则被除数为(210n-4)(2)式子运算①立方和/差a³±b³=(a±b)(a²干ab +b²)②二项式(a±b)³=a³±3a²b+3ab²±b³③多项式平方(a+b+c+d)²=a²+b²+c²+d²+2ab+2ac+2ad+2bc +2bd+2cd(3)多位数问题常见书页,日期组合多位数和差最大最小例如:编一本书,从第一页到第九页,用掉9个数字,从第十页到第九十九页,用掉180个数字(9×10×2=180),从第一百页到第九百九十九页用掉9×10×10×3个数字。

(4)多位数最大最小问题已知n个互不相等的正整数,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时①求第p项最大值,先求出后(n-p)项的最小值,即第n 项取最小界限值。

②求第p项最小值,先求出前p项的最大值,即第1项取最大界限值。

例如:满分100分,前六名平均分为95,第六名为86分,每人分数互不相等且都为正整数,求第三名最少为多少分。

符合情况②,使第一名和第二名成绩尽可能大,为100分,和99分。

则1,2,6中间的3,4,5名总分为95×6-100-99-86=285第3,4,5名的平均分为285÷3=95,则第三名最少为96分。

(5)翻日历问题已知连续翻了n张,日期之和为m。

先求中位数m÷n,据此求出第1个和第n个日期(6)银行存款问题一般考虑单利计算,存c元,年利率为a,存入b年,之后取出c×(1+ab)。

若考虑利息税时,则应再×(1-税率)。

(7)购物满减问题已知满多少元,减多少元,一位顾客买了一件付了m元,求买n件付多少元。

则应先求出一件的原价再计算。

(8)卡片组数问题注:6可以当做9用。

例:有1.5.6三个数字的卡片,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1.5.6共有6种,1,5,9也有6种,共计12个。

(9)公约数,公倍数问题一般根据题意,转换为公约数公倍数问题。

如:2008被m个自然数除,得到的余数均为10.求m得最大值。

该题可以转换为1998被m个自然数整除,即1998共有m 个大于10的公约数,求m的最大值。

每隔多少天去一次问题,如:甲乙丙丁,分别每隔abcd天去一次,某日相遇,求下次相遇是什么时候。

先求出中间隔多少天,即(a+1)(b+1)(c+1)(d+1)的最小公倍数m(10)不等式问题常见:停车收费问题,收电费问题,和乘出租车问题先求出整天小时数和收费数,确定大体范围,再细化带入验证。

至少满足问题至少有。

=(总数÷变量个数)+1如:有161个人,分别在10年内入党,至少有(161÷10+1)人在同一年入党(11)数列问题等差数列和=½(首项+末项)×项数=平均数/中位数×项数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前n项和公式Sn=na1+½(n(n-1))*da3+a11=a4+a10(下标和同)等比数列Sn=a1×(1-qⁿ)/(1-q)an²=a(n-1)×a(n+1)数列问题的特殊应用:方阵问题n排n列有n²人,最外层边长为n,有4(n-1),最外两层为8(n-2),每层边长差2,最外第二层边长为(n-2).每层总数差8,隔层总数差16(等差数列)。

例如:两种颜色瓷砖相间铺/两种花相间摆放,同种每层边长差4。

(12)溶液问题溶液=溶剂+溶质浓度=溶质/溶液①重复稀释已知溶液M,每次倒出M0,再加入M0的清水补满,重复n次,原溶液浓度为C0,求现浓度C。

C=[(M-M0)/M]ⁿ*C0已知溶液M,每次先倒入清水M0,再倒出溶液M0,重复n 次,原溶液浓度为C0,求现浓度C。

C=[M/(M+M0)]ⁿ*C0②蒸发问题例:原溶液浓度为10%,第一次蒸发后为12%,第二次蒸发后为15%60/600→60/500→60/400每次蒸发溶质不变,溶剂减少的量是一定的。

等量稀释问题如同蒸发问题,每次稀释溶质不变,溶剂等量增加。

③溶液混合问题比如酒精和水混合,白醋和水混合等问题两种溶液质量分别为M1,M2,浓度分别为C1,C2混合后浓度为CM1C1+M2C2=(M1+M2)C注:当溶液饱和时,浓度不再增高(13)工程问题要点精华:①根据比例直接赋值②存在整除时(比如3,7的倍数),直接排除③单效率:每人每小时,每台机器每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