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编号:E/PG202 版本/修改:3/1 1 目的对本公司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及更新,使其被控制,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
2 范围适用于公司产品、活动与服务的全过程。
3 定义3.1 环境:公司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环境因素: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
3.3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4 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够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4 职责4.1 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2 贯标办4.2.1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4.2.2 组织内审员进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培训;4.2.3 组织指导内审员进行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4.2.4 对各单位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结果进行核实把关;4.2.5 评价各单位/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4.2.6 对各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确认并汇总,并形成清单;4.2.7 贯标办主任审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 各单位4.3.1对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登录、更新;4.3.2 评价本单位的重要环境因素;4.3.3 各单位分管领导审核《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主要领导批准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4.3.4 负责从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中摘录本单位重要环境因素。
共4页第1页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E/PG202 版本/修改:3/1 5 工作程序5.1 环境因素的识别5.1.1识别的方法:单位/部门内审员和有关技术人员根据生产工艺,采用过程分析法,员工评议法结合现场观察,分析识别环境因素。
5.1.2 各部门负责识别、评价本部门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
5.1.3 环境因素的识别应考虑如下方面:5.1.3.1公司的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过去、现在的实际影响和将来的潜在影响;5.1.3.2 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的活动;5.1.3.3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废弃物对社区影响,原辅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其他环境问题等多种类型。
5.2 环境因素的登录:各单位/部门内审员把环境因素登录在《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上,各单位/部门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批准,一式两份,一份交贯标办,一份自留。
5.3 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5.3.1 评价原则:各单位/部门根据各自《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用是非判断法或专家评价法,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结果登录成《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5.3.2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5.3.2.1 是非判断法a. 水、电及主要原辅材料、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直接列为重要环境因素;b. 潜在的火灾、爆炸、煤气泄漏、油泄漏等环境因素;c. 被列入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大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强氧化剂及具有腐蚀特性的危废和危险化学品,本公司又有使用与排放者;d. 凡国家明文规定排放标准而公司因活动过程会产生的污染物排放;e 对环境有有益影响的,如:绿化。
5.3.2.2 专家评价法各单位/部门组织5名以上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排放的频次;恢复的难易;持续的时间、治理所需的费用,相关方的关注程度及共4页第2页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编号:E/PG202 版本/修改:3/1 对公司形象的影响等。
对本单位/部门环境因素的进行讨论,确定本单位/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并登录成《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5.4 汇总5.4.1 贯标办对识别,评价出的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核实把关后,汇总成《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台帐》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5.4.2贯标办主任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5.4.2 各单位/部门根据批准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摘录本单位/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
5.5 对评价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采取如下管理形式加以控制:5.5.1 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5.5.2 运行控制程序和作业文件或应急预案;5.6 环境因素的更新5.6.1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更新及信息交流5.6.1.1 新、改、扩建项目完成时;5.6.1.2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有较大变化时;5.6.1.3 组织机构有较大变化时;5.6.1.4 环境方针的变更;5.6.1.5 有新产品开发;5.6.1.6相关方有特殊要求时;5.6.1.7 内审或外审发现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不全或者有遗漏时。
5.6.2 每年年底全公司要进行一次环境因素更新识别,环境因素的更新识别的方法同本程序中5.1—5.5。
6 相关文件无7 记录E/PG202/01《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保存3年E/PG202/02《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统计清单》保存3年共4页第3页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编号:E/PG202 版本/修改:3/1 E/PG202/03《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保存3年E/PG202/04《专家评价重要环境因素记录》保存3年共4页第4页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编号:E/PG202 版本/修改:3/ 1修改记录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数量统计清单编号:E/PG202/02制表:审核:日期:日期: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编号:E/PG202/03制表:审核:日期:日期:专家评价重要环境因素记录编号:E/PG202/04修改记录编号:EO/PG210/07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程序编号:O/PG202 版本/修改:3/1 1 目的为辨识公司活动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评价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级别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公司体系内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活动。
3 定义3.1危害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组合之根源或状态。
3.2风险:特定危险事件(情况)发生的可有性与后果的组合。
3.3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4 残余风险:对原有风险制定或实施改进措施后尚存的风险。
3.5不可容许风险: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及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风险。
4 职责4.1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A、B级、不可容许风险清单和相应的风险控制策划,审核需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控制的策划。
4.2安环部主任:负责审核AB级、不可容许风险清单和控制策划(除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控制的)。
4.3贯标办:4.3.1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4.3.2负责组织内审员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培训;4.3.3指导内审员对本辖区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4.3.4对各单位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核实把关;4.3.5汇总公司A、B级风险,并形成清单;4.3.6组织各单位/部门对危害因素、风险进行更新。
4.4安环部:确认A、B、C、D、E级风险控制策划并对AB级、不可容许风险控制策划备案并监控。
共9页第1页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程序编号:O/PG202 版本/修改:3/14.5员工代表参与A、B级和不可容许风险控制策划。
4.6各单位/部门4.6.1负责本辖区内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4.6.2危害因素、风险及风险控制策划用Excel制表,交贯标办;4.6.3各分管领导审核、主要负责人批准本辖区风险控制划策;4.6.4负责本辖区危害因素、风险更新。
5 工作程序5.1 辨识、评价、策划基本步骤5.1.1贯标办组织各单位/部门确定岗位活动、危害事件、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相关工作;5.1.2各单位/部门组织员工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相关工作;5.2确定岗位活动5.2.1岗位活动确定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5.2.1.1原辅材料采购、贮存和输送;共9页第2页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程序编号:O/PG202 版本/修改:3/15.2.1.2设备运行、使用、维护和保养;5.2.1.3生产工艺流程及作业活动;5.2.1.4产品贮存、运输和销售;5.2.1.5行政、后勤、办公等其他活动。
5.2.2 活动应覆盖所有的活动过程,包括:5.2.2.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5.2.2.2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包括现场承包商和访问者);5.2.2.3作业场所内设备设施(包括现场承包商)。
5.3确定危害事件5.3.1根据安全系统工程学中,关于事故是由于能量意外释放原理,确定在岗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害事件;5.3.2在确定危害事件中要考虑能量释放的几种类型: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辐射能和生物能。
5.4危害因素辨识5.4.1 危害因素辨识应考虑:5.4.1.1三种时态:•过去:过去作业活动/系统/设备等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事故;•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目前的控制的情况;•将来:可以预见的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设备在维护、改进、报废等活动时的情况。
5.4.1.2 三种状态•正常:常态情况下的生产运行及作业活动;•异常:非常态,如周期性或临时性的运行,如系统维护、调试、停车、启动、清洗等;•紧急:指发生爆炸、中毒、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性事件及引起的相关活动。
5.4.1.3四大危害因素•人的行为因素:如人员素质、失误、违章等;•物的状态因素:如化学品、机械、设备、电气不安全状态;共9页第3页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程序编号:O/PG202 版本/修改:3/1 •环境存在因素:高低温、噪音、粉尘、光线等;•管理缺陷因素:如制度缺乏、教育及培训不够等。
5.4.2辨识方法5.4.2.1询问交流:与具有经验的人交谈工作中的危害因素;5.4.2.2现场观察:可发现现场存在的危害因素;5.4.2.3查阅记录:如有关文件资料、档案资料、检查表,可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5.4.2.4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生产厂家、文献资料中获取有关危害因素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
5.5风险评价5.5.1风险评价应考虑:5.5.1.1法律法规及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5.3.1.2相关方的合理抱怨和要求;5.5.1.3曾经多次发生过事故,现今无有效控制措施;5.5.1.4发生事故的可能性;5.5.1.5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5.5.1.6事故产生的后果严重性;5.5.1.7应保证为后续的风险控制级别提供依据;5.5.2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法相结合。
5.5.2.1定性法满足下列任一项可直接判断为重大风险(A、B级):•严重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且易造成重大伤害事故的;•曾发生过重伤以上事故的,现仍无有效控制措施的;•相关方(员工或分包方的员工)有集中的合理抱怨或要求的;•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5.5.2.2定量法共9页第4页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程序编号:O/PG202 版本/修改:3/1共9页第5页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程序编号:O/PG202 版本/修改:3/1 计算公式:D=L ╳E ╳C其中:D―风险分数,等级划分依据,见表4;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取值见表1;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取值见表2;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取值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