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内部试卷一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阶段性
B.阶段性
C.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生产性
2.教育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规律
B.教育现象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4.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起根本作用的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经济
C.社会制度
D.科技
5.“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6.“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认知特征
B.不同的兴趣爱好
C.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不同的价值取向
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消除旧式分工
B.机器大工业生产
C.手工操作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劳动者”()的培养独立个性。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全面发展
C.坚持手脑并用
D.坚持和谐发展
9.斯巴达教育体现的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体和社会历史具体的统一
D.不确定
10.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
B.少年宫
C.教育考试制度
D.教材
11.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传授文化而且要发展学生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创造性
12.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能动地接受教育
13.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师生关系
B.上下级关系
C.同事关系
D.同学关系
14.校园文化属于()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国家课程
D.地方课程
15.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6.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7.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传授知识
C.发展智力
D.陶冶情操
18.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
19.关于教学方法,正确的说法是()
A.教学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B.讲授法是注入式教学
C.谈话法是启发式教学
D.应废除传统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新的教学方法
20.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是()
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
C.终结性评定
D.发展性评定
21.在班级管理中评价一个班级好坏的重要依据是()
A.优秀班干部
B.负责的班主任
C.班级成员融洽
D.良好的班风
22.下列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有()
A.能力
B.气质
C.需要
D.性格
23.熟练的骑车、打毛衣是()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24.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重点以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5.()直观最能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图表直观
D.网络直观
26.记忆效果做好,精力耗费上最经济的学习程度为()
A.50%
B.100%
C.150%
D.200%
27.创作“美人鱼”的运用的是想象的()加工方式。
A.黏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28.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
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
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29.小明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怕自已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势从突
30.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动中被称作是()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社会因素
D.家庭因素
二、多选
1.以下哪些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A.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B.泛智教育
C.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
D.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E.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A.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C.人们的教育理想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有()
A.成熟的自我意识
B.强烈的责任心
C.富有创新精神
D.积极健康情绪
E.良好的品格性格
5.下列选项中,关于师生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B.民主型是理想的师生关系
C.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D.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E.师生在社会道德是授受关系
6.下列哪些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D.学不躐等
7.教师备课首先要做好()的工作。
A.钻研教材
B.设计教法
C.说课
D.了解学生
8.情绪与情感的反应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A.情境性
B.持久性
C.内隐性
D.外显性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B.求知的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三、判断
1.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
()
3.《国家中长期规划》确立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发展、提高质量。
()
4.教师威信包括权利威信和威望威信。
()
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
()
6.“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教不如不教。
()
7.德育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和德育方法的矛盾。
()
8.学生集体是否形成了健康的舆论,这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
9.遗忘曲线是奥苏贝尔提出的。
10.首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
四、简单
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2.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以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五、案例分析
(一).某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高低把九年级学生分成了尖子班、中等班和差生班,记者在采访一位教师的对此看法的时候,这位老师说:“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班,可以让老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
谈谈你对上述案例的看法。
(二)近年来,调查人员对某市500余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患上“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教师看似每天只上几节课,其实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要耗去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常常是从早上六七点到学校,一直要到晚上十点等学生睡下才能休息,工作时间长,给老师的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压力。
结合材料,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