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文章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并对青少年自身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一是要充分发挥家庭作为青少年第一课堂的积极作用,加强磨练教育;二是学校和老师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帮助孩子树立自尊与自信;三是家长和学校要避免孩子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交,以防孩子学坏。

同时建议青少年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自我保护,培养一种到两种健康的爱好。

标签:青少年;犯罪;现状;对策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预防必须先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在全国犯罪量的比重逐年加大,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

二是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以侵财性犯罪为主,如盗窃、抢劫、敲诈等。

三是犯罪动机简单,没有明确作案目的,一般没有事先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要求偏激,常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青少年的主观因素是关键性因素第一,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在生理、心理上尚不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变化复杂,极不稳定。

他们精力旺盛,天性好动,但理性认识薄弱,逞强好胜,偏激任性。

他们生理上早熟,心理上滞后,极易造成心理上、感情上逆反。

第二,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学法、不懂法,在各种因素的“夹击”下,形成了许多错误的价值观,表现为混乱、颠倒的“是非观”、贪婪的“幸福观”、称王称霸的“英雄观”、低级庸俗的“趣味观”等等,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2、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独生娇惯。

现在的家庭一般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都把孩子当成宝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于是他们的孩子从小便一直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养成了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

一旦需求得不到就会不择手段。

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更严重的,就会走向极端。

第二,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时代的发展带给人们的观念往往是做什么都要上档次。

于是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第一名”估计是现在的青少年最敏感的名词。

但可惜的是“第一”只有一个,有多少孩子可以达到父母的要求,成为第一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压力则是重了又重,青少年脆弱的肩膀怎堪重负?第三,家长粗暴干涉孩子的个人生活,导致孩子逆反心理。

青少年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处在这个时期,他们很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父母的过度干涉,甚至辱骂孩子的做法都会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

做出过激行为是他们对价值的“扭曲”,你觉得我不能那样做,那我偏做给你看,这证明我可以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寻求“价值”的满足。

处在青少年时期,人的内心世界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也有着特别的心理任务需要完成,他们开始渴望独立,不过度依赖父母,他们的想法是:我长大了,要自己管自己。

还有的父母喜欢翻看孩子的日记本,觉得那是对孩子的负责,其实那会深深伤害到青少年,他们觉得那是一种不信任,他们会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就会形成逆反心理,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用过激的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第四,不良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不良行为示范效应。

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存有自卑心理,日渐会形成抑郁症,要么大大咧咧,要么沉默寡言,做事却天不怕地不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个细小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如父母喜欢偷窃,那么孩子偷窃的机率就很高。

3、社会中的消极因素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催化剂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的危害是很深的。

第一,青少年与社会上的人结交不当,误入歧途。

此种原因类似于学校不良团体的影响,意志力差的青少年很难抵御诱惑,一旦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结交,很可能走上一条犯罪的道路。

第二,不健康影视文化和其它大众媒体的影响。

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个性观都还没有形成,极易通过心理上的模仿、暗示和感染,受到带有色情和暴力的影视文化影响,一旦他们的愿望受到挫折,潜移默化受到的暴力影响就会爆发出来,做出惊人的举动。

第三,无节制的上网是心理毒品,青少年在心理毒品的驱使下会不择手段。

17岁少年小新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沉浸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做出过激行为的机率很高。

4、学校负面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导火索第一,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简单,摧毁孩子自尊心、自信心。

有的老师教育方式很不科学,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错误,那么他就会用难听的话语去讥讽学生,甚至辱骂殴打学生,以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

但往往事与愿违,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最在意的就是尊严,过多的讽刺会让学生失去自尊、自信,他们会用过激的行为来回应这种老师。

要么他以后再也不会在学习上做任何努力,要么他会记恨老师,做出伤害老师的事情。

第二,个别老师素质不高,行为不良,带给孩子负面的示范影响。

有的老师道德品质极其低下,完全没有为人师表。

在课堂上随便说脏话,或者做出低级的行为,喜欢模仿的孩子学得很快。

第三,学校不良气氛的影响,如学生不良团体,坏学生的负面影响等等。

学校中一些坏学生组织成为“校园一霸”,甚至和外面的社会混混互相勾结,他们的影响势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能力差,便会对这种团体怀有崇拜的心理,如果这些不良团体稍加诱惑,那么青少年就会加入其中,做出违法犯罪的过激行为。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重点还是需要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做起。

一是要充分发挥家庭作为青少年第一课堂的积极作用,加强磨练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家长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与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敢于面对困难,懂得如何去处理问题,避免孩子做出过激行为。

对孩子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要过度干涉,甚至辱骂殴打孩子。

可以和孩子谈心等等,充分尊重青少年;家长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充分体会青少年的内心感受,给予理解和支持,比如尊重他们的感情,不经过他们的允许,不进入他们的房间,不碰他们的东西;有事和他们商量,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不强迫他们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事情,有些事情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感,也让他们在被尊重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针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家长要给青少年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让青少年学会用语言而不是用过激行为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当你不满他们的做法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辱骂,这样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又引起了其强烈的逆反心理。

家长应该给他们机会说清理由,诉说前因后果。

这样他们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体会到了他人的尊重感,情绪也得到了缓和,不会再采取过激的行为进行反应。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适当给孩子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尽力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中成长。

同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暴力倾向的父母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他们在长大后也会以同样的暴力倾向来对待别人甚至对待父母。

总之,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尽一切来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

二是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视程度,不能仅仅以分数作为评判好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帮助孩子树立自尊与自信。

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

同时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切忌偏激,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再加以合理的心理疏导。

每位教师都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以自我品德与人格来触动感化学生,真挚关爱学生,才能让学生远离过激行为,健康的成长。

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风气好坏,学校一定要严把管理关,防止校园不良团体的出现,这样就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避免学生犯罪。

三是从社会大环境上,家长和学校要避免孩子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交,以防孩子学坏。

平时要多关心孩子,注意孩子的交际圈。

也要给孩子不能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交的教育,讲出利弊,避免孩子学坏。

同时家长要控制孩子上网与看课外书籍的时间与内容,给予正确的引导。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很多东西充满着好奇,对好的还是坏的东西分辨和把握能力比较弱,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注意给孩子选择书籍,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内容和孩子上网的时间、内容,平时也要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说清利害,避免孩子接触不健康影视文化和无节制上网。

此外,社会的相应职能部门应该制定出一定的措施来整治对青少年有害的媒体文化,让青少年成长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对青少年自身的几点建议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

青少年应该学会用思考、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不能让自己深陷其中,可以通过看书、听听音乐,或者是找别人倾诉、商量等,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

二要学会控制。

要给自己一定的心理暗示,面对一些不利的环境和刺激,让自己延迟反应,告诫自己“等一等”。

不以“我的年龄就是这样”作为自己过激行为的借口,要敢于面对自我,培养自己有效控制情绪、较理智地去把握自己行为的能力。

三要善于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有很多方法,青少年多在上学期间,因此尽量要少接触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即使有了冲突,也要通过老师或警察来解决,不能私下里自行解决,更不能采取武力对抗的形式。

四要培养自己一种或两种健康的爱好。

如打篮球、乒乓球、游泳等,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群体,这样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其他各种不良诱惑,甚至能受益终生。

刘永生(1972-)男,满族,河北平泉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