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读打破思维里的墙感言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现代人的想法与行为,对此进行了一些解析与建议,感觉受益匪浅。
比如,书里面提到的“心智模式”,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
以前以为双赢总是对的,其实不然,这要看是在什么环境下。
如果你想与对方有长远、持续的合作,这时毫无疑问是选择双赢win-win模式了;如果你想直接把对方击败,自己上位,那这个时候就要选择我赢他输win-lose了;如果你想以退为近,瞄准更长远的利益,确认这么做值得之后,那就要考虑我输他赢lose-win了。
所以得知外界环境不同,你要做出的选择就不同,双赢不一定总是对的,也没有哪一种模式总是对的。
呵呵!用高中的时候学到的哲学来讲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点谈到“是金子总会发光”。
很多人内心可能都多多少少有这种想法,其实不是。
大浪淘沙,“现在已经不是三顾茅庐的时代,诸葛亮需要博客需要微博需要影响力”呵呵,这是作者的原话。
如果你是金子这还不够,你还要努力提高你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
当你被发掘出来,你要经历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
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如果你已经是金子,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发光的方法!第三点讲到了职业规划的问题,“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并且制定详细的计划”。
书中对这观点是不太赞同的,如果这样,可能会使自己丧失很多机会。
就企业的发展来讲,一般建议制定最多3年的业务规划。
因为20年后的职业不一定现在有,就像你现在就业的职位,20年前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
对一生进行充分规划永远都是一个好想法,但一定要记得写下来的时候要用铅笔而且手边还要有块橡皮。
第四点是我一直以来犯的错误,尽管自己好像不是很承认,为了避免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现在要做深刻的改正,知错就改。
呵呵!“我一旦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我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你只有在确定自己有终身热情的时候才全力以赴吗?那么恭喜你,你要加入“不断换工作”和“永久焦虑”的俱乐部了。
事实上,只有你全力以赴,你才能找到工作中的乐趣,找到了乐趣,才会使你爱上你的工作。
吊儿郎当是你全力以赴,寻找乐趣和激情的最大障碍!切记,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寻找乐趣,从而保持激情,热爱你的工作。
第二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
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
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
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重要。
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为我提供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
然后进入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学习意味着什么。
后来,我又进入高中,因为只有通过高中三年以后的高考,才可以进入大学,所以我拼命地学习。
可是即使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
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
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
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
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
诚然,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为何不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钟,换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第三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在历史中找根源,从现实中找方法——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感》《拆掉思维里的墙》的确非常值得一读。
以前也看过一些类似的书籍,但都只是草草浏览,没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生智慧,能常常让人读到触动心弦的语句,即使在放下书本后还能回味良久。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书本的内容本身做过多的叙述,只是想谈谈此书带给我的思考,并粗浅的从时间维度上梳理一下它的现实价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是当今社会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住房难、房价高是一个多么深入人心的话题!那么中国人看重房子,急于买房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我想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上找找答案吧。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让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农耕文明的火种在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当年富饶的中原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高中课本中就曾叙述过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土地历来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基,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行,正是经济对政治影响的表现,在这样政策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对土地的依赖。
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们经商积聚的财富都是为了置办土地,由商人变成地主几乎成了一个不变的规律。
人们从土地上寻找一种踏实,寻找一种内心的安稳。
我国近代的实业救国、洋务运动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样的民族性格驱使着商人把金钱用于买田置地而非扩大再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公有化,地主(内容来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逐渐离我们远去,由此人们把对于土地的渴望转变为对于房子的渴望。
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础,有房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
这也就造就了现如今房地产业的火爆景象,国家数次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但是收效甚微。
这其中或许有挡不住的刚性需求,但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性格中对于土地的需求无形中也加剧了买房热。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灭梦想无疑是对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种挑战。
但是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房子真的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么?安稳与踏实有很多种,不是只有房子才给的了。
就像书中写的巴菲特一样,我想住在灰色小楼里的他一定比许多住在大别墅里的暴发户心里踏实的多。
古典希望我们破除的就是一种房子给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房奴们辛苦并快乐着,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已将自己的未来奴役。
房子是压在年轻人肩头的一坐山,就业又何尝不是呢?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将出仕作为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就将安定天下视为己任,为后代所有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为所有的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功成名就的大道,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寒窗苦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当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还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这样一种巧妙的手段揽天下英才于囊中,同时引导着他们朝着封建统治需要的方向发展。
不得不佩服封建统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读书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被批量化的生产出来,一等品入朝为官,二等品坐镇地方,三等品不妨开个私塾继续生产,说不定还能出个一等品也算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种安慰。
深究这些读书人的心态,其实无论多么宏伟的志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归结到物质上是一种吃皇粮的光荣与安稳。
中国古代的官员只要任上无差错,为官一般是一个可以做到告老还乡或寿终正寝的安稳职业。
这也难怪那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头悬梁、锥刺股也在所不惜。
更何况在一个讲出身、讲家世的时代,“士农工商”这一人为顺序又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写下来浓重的一笔。
入朝为官由此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职业,哪怕俸禄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与安稳的。
从商虽然可以过上不错的物质生活,但确是一种不被政策支持的职业,不仅地位地下,财产也缺乏法律保护。
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当今社会,考公务员热无疑是它最好的佐证。
如今的大学生纷纷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毕业后就业的一大选择,甚至早在大三就开始花力气准备公务员考试。
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原因很简单:安定。
没错,公务员和铁饭碗几乎划等号,我们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安稳,我们也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体面。
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从商已变的无可厚非,甚至金钱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公务员这一职业依然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不得不说是这一民族心理使然。
关于这一方面,古典有“职业安全感奴隶”的阐述。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有着工资不高但是安稳的工作,我们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但又害怕做出改变。
其实是我们太渴望安稳,又太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
”这一次古典希望我们冲破对职业安全感的束缚,又一次挑战了民族的传统观念,他鼓励我们尝试,但不是盲目的随便尝试。
很认同他的这句话:“你的潜能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其实给我们安全感的不是职业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自信,无能力的人则会时时自危。
最后我想来谈一谈“有趣模式与无趣模式”。
这一现象的形成同样能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我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出身于大陆上的民族与生俱来有一种安于现状的性格,于此相反的是岛国的民族一般更具冒险精神。
因为土地与资源有限,地理条件迫使他们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
而富足的大陆使人们很容易满足于现状,小农经济更是进一步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
从古至今,“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等一些词语常常被我们念叨在嘴边,一直被灌输于我们的脑海。
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活在天朝上国的自信中,的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但是走入近代,清朝的闭关锁国使我们背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
清政府为何如此自信,不正是我国对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与知足所致吗?于是我们奋起反抗,但是当落后就要挨打被提出半个多世纪以后,当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中国的gdp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后,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那份忧患,那份自强的决心?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我们不必极尽所能创新救国时,我们心底的那一份知足安乐就又慢慢占据了我们的心灵。
如今有多少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充实自我、潜心学术?如今又有多少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上学是为了毕业,经营企业是为了赚钱,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渐渐丧失了尝试的勇气。
正如古典所说:“无趣之人常常是无胆之人。
”我们总是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好,对一些新生事物不屑于尝试,并将其归结为无趣。
“乐趣来源于全情的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式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中国为何在基础教育上遥遥领先结果却在世界教育水平的比较上输在了高等教育?为何西方的孩子学得快乐,中国的孩子学得痛苦?我们的教育不鼓励尝试,我们的教育希望我们接受原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失掉了乐趣,失掉了创新,学会了知足,学会了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