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课件:《太阳出来了》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课件:《太阳出来了》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课件:《太阳出来了》【篇一】一、教材分析《太阳出来了》是一首云南风味的歌曲,羽调式,4/4 拍。

此曲节奏欢快,富有动感,层次鲜明,结构严谨,表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唱时声音要活泼,富有弹性,吐字清晰,旋律连贯,富有个性,刻画出一群活泼的儿童嬉戏、玩耍,调皮可爱的生动形象。

歌曲中的旋律音程有很多五度、六度的上下大跳的动态来表现一种欢快、活泼、跳跃的情绪,后面紧接八分音符及休止符巩固增强了这种跳跃感及活泼感. 歌曲以跳跃、欢快的旋律体现了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

二、教学目标1.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

2. 了解反复记号。

3. 能用简单地声势动作参与音乐表现。

三、教学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教学难点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时值:。

五、教学过程(一)节奏练习1. 练习节奏,寻找节奏的规律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我们首先练习一条节奏,请听:xxxxxxxxxx0, 请你和我一起做。

教师语言:同学们请看,第二、三行与第一行的节奏是一样的,看看第四行,发现第一小节与上面三行不一样,我们一起来试着拍拍?好我们把这四行连起来拍一遍。

2.节奏读词①分析前八后十六节奏型教师语言:同学们,咱们加入歌词试试?注意:第三行第二小节的第二拍和第四行第二小节的第一拍都有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它是这样拍的,教师示范,你们试试?②节奏读词教师语言:我们把这四行完整地念一遍。

(二)聆听范唱, 感受歌曲教师语言:同学们,这段词其实是一首歌曲里面的内容,歌曲的名字叫《太阳出来了》,请听,教师范唱。

教师语言:这首歌曲的情绪非常欢快、活泼,速度稍快, 表现了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

是一首彝族民歌。

(三)学习歌曲、体验歌曲1.学习第一部分教师语言: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歌曲,先观察歌曲的第一部分,这里有个从头反复记号,所以我们要将前四小节从头反复演唱一遍。

这里有“”这个符号,这个反复记号表示演唱反复这两个反复记号中夹着的一段,而不是从头反复。

下面听老师演唱第一部分歌谱,同学们能够心里默唱。

(1)分句教谱①学习第一乐句: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学唱。

a. 学唱第一乐句。

教师语言:先来演唱第一乐句,听老师弹奏。

完后请你跟我一起慢速演唱。

b. 分析附点四分音符节奏教师语言:同学们请看,这个高音2 是附点四分音符,在这儿要唱一拍半的时值,师示范并讲解,第二拍抬起时才唱高音3,请打着拍子和我一起唱。

c. 完整演唱第一乐句歌谱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把第一乐句用稍快的速度完整地演唱一遍。

②学习第二乐句a. 学唱第二乐句。

教师语言: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乐句。

先听老师弹奏一遍(单手慢速弹旋律),完后请你跟我一起慢速演唱。

b. 分析附点四分音符节奏教师语言:同学们请看,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也有附点四分音符,请打着拍子演唱(老师示范:边打拍子边唱),请你和我一起唱。

c. 完整演唱第二乐句歌谱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把第二乐句用稍快的速度完整地演唱一遍。

2)整体唱谱教师语言: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把这段歌谱按反复记号的要求用稍快的速度完整地演唱一遍。

唱时思考:节奏有什么特点?教师语言:通过观察发现,每一行的第二小节的节奏都是一样的。

歌曲连续地使用八分音符使得旋律更加欢快、活泼。

这就是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3)学习歌词教师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用稍慢的速度唱唱歌词。

①同学们,因为惯性原因第二乐句的“太阳啊”的音高很容易唱成第一乐句的“太阳啊”的音高,他们是歌词相同但音高不同。

请听第一乐句的开头,教师范唱;请听第二乐句的开头,教师范唱;下面请和我一起把这两句的开头唱唱,先唱第一乐句开头,再唱第二乐句开头。

②同学们,这里的“了”我们要唱成“ le ”,请听:教师范唱“太阳出来了”,请和我一起唱。

③这里的“山”字有两种表现方式,你们听听哪种更好听,第一种:老师示范平淡的演唱,第二种:示范用渐强的力度演唱“山”字。

很明显第二种好听,好,让我们用第二种方式来演唱,请和我一起唱。

④这里的“太”字音很容易唱扁,请同学们将口型竖起来演唱,快速咬住字头t 延长字腹ai ,请听示范(师唱“太阳”二字),请你和我一起唱,请再唱一遍。

请将这两小节演唱一遍(师唱“太阳啊” 准备、开始)。

教师语言: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用稍快的速度将歌词完整地演唱一遍2.学习第三部分教师语言:同学们,第二部分其实就是我们刚才的节奏读词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部分。

听老师演唱第三部分,仔细听老师在第几小节速度和力度有所变化?(教师范唱)教师语言:很明显在歌曲的倒数第二小节速度放慢了,力度也减弱了,歌曲的情感更丰富了(师范唱最后两小节)。

请我一起唱唱这两小节。

教师语言:下面我们将第三乐段完整地演唱一遍,通过演唱我们发现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是一样的,仅仅多了一个结束句。

3. 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语言:同学们,请你和我一起跟着琴声用稍快的速度把歌曲完整地演唱一遍。

注意节奏读词部分速度要与歌曲的一、三部分的速度一样。

(四)欣赏合唱《太阳出来了》教师语言:同学们,刚才我们用齐唱加朗诵的方式表现了歌曲,这首歌曲还有另外一种演唱形式,我们一起来感受(放视频)。

教师语言:合唱使得歌曲的情感也更丰富了。

(五)课堂小结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彝族民歌《太阳出来了》,通过歌声感受到了彝族儿童在田野里嬉戏、玩耍,调皮可爱的生动形象,了解了两种反复记号的使用方法,还欣赏了此首歌曲的合唱,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篇二】设计意图: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时常会注意培养幼儿的语言想像力和创造力。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诗歌欣赏还是有些陌生的。

所以,我挑选了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天性的素材《太阳和月亮》,这首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它的文学形式易被小班幼儿所接受。

鼓励孩子实行一定水准的加工,力求诗歌生动,有趣味性。

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水平,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知诗歌的意境,并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幼儿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2、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

3、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太阳、月亮、小花、小兔、小刺猬、小鸡、小猫等各种动物睡醒和睡着图片,白天音乐、晚上音乐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

活动难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活动过程:一、图片引入,试听结合,激发兴趣。

1、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师: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幼:白天师:月亮什么时候出来?幼:晚上师:对,太阳是白天出来的,太阳是晚上(夜晚)出来的。

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题目叫《太阳和月亮》。

(放音乐)(边念儿歌边出示图片)“太阳出来了,小花醒来了,小鸟醒来了,小兔醒来了,白天真热闹!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鸟睡着了,小兔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2、诗歌问答。

师:诗歌题目是什么?分别叫孩子回答,再一起回答。

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花、鸟、兔。

白天真热闹。

白天能够干什么?什么时候静悄悄?大家都在干什么?你是怎样睡觉的?(做动作)下面轻轻的跟着老师念儿歌。

3、怎样念儿歌师:白天真热闹,念儿歌应该怎么样?脸上呢?(大声、笑眯眯)晚上大家睡着了应该怎么样?(轻轻的)下面我们大声笑眯眯的念白天的儿歌,轻轻的念晚上的儿歌。

4、动作展示师:白天小花醒来了,谁给老师做一个小花睡醒的动作?小鸟、小兔呢?(叫孩子上台做)下面大家起立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有的小朋友光做动作,没有念儿歌,我们再来一遍,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哦。

1、师:白天除了小花、小兔、小鸟,还有谁醒来?2、师:叽叽叽,咦?是谁在叫呢?出示睁眼小鸡图片,这只小鸡和谁在一起?太阳还是月亮?这里还有一只睡着的小鸡,他喜欢和谁在一起?分别放在太阳月亮旁。

太阳出来了,小鸡醒了,白天真热闹,月亮出来了,小鸡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3、老师把小鸡编到儿歌里面了,好不好听呀?三、图片提示,体验创编。

1、师:老师还听到很多声音,原来他们都在桌子上。

小朋友们找一张图片朋友,看看你找到的是谁?师:嗡嗡嗡,是谁呀?小蜜蜂在哪里?还有一只小蜜蜂在哪里?两个孩子上台。

想想两只小蜜蜂和谁在一起?念小蜜蜂儿歌。

2、呱呱呱,(同上)念小青蛙儿歌。

3、小朋友们把你手中的图片放上,想想他们喜欢和谁在一起。

4、这么多的好朋友太阳月亮好搞笑呀,我们一起带着动作把好朋友念出来吧?活动反思活动形式凸显游戏性。

在本次活动中,各个环节采用了游戏法、欣赏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鲜艳的画面色彩,生动有趣的形象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活动形式的丰富性。

同时,也将为活动获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环节层层深入,课上用时超出孩子规定范围。

相关主题